资源简介 (共43张PPT)项脊轩志归有光「课堂导入」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沈从文的“窄而霉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归有光祖上居于昆山项脊泾,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这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喜悦和悲伤。“志”是文体的一种,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记”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志”则大多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八岁时写的作品,三十岁之后,他又补写了附记。「解读题目」“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三重含义。「“项脊轩”名字的由来」追念祖先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自号项脊生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吴中之归,皆宗宣公。吴中归氏家族到唐代天宝年间,出了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名叫归崇敬。当年他考中了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大历初,曾出使新罗国。后官至翰林学士、皇太子侍读,被封为余姚郡公。年八十八卒于官,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宣”。“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的榜样。归氏世著(居于)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成功)。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生活富裕阔绰),驰骛(奔走)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背景介绍」三一两思考文章写了什么(物 事 人 情)?间老屋种情感个女人四件琐事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清·梅曾亮「整体感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旧日的,原来的句末语气词,表判断一丈见方渗漏雨水往下倾泻几案,矮小的长方桌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照到阳光指阁子北面,因为这阁子是“北向”的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n做v,砌上垣墙明亮的样子第一段: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栏杆增加光彩。胜,美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能听到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树影摇动的样子第一段:思考1:项脊轩修葺前后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一间老屋」修葺前 特点 修葺后 特点 总体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老旧、破漏阴暗珊珊可爱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不漏明亮幽雅、宁静前后对比鲜明,先写修葺前是欲扬先抑,表达对书斋的喜爱之深。思考2:你认为“兰”“桂”“竹”“小鸟”象征什么?「一间老屋」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象征高洁、清雅的品质。兰 桂竹子“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被喻为有气节的君子,象征坚贞、高风亮节、虚心向上。小鸟小鸟不怕人,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项脊轩富有生机和诗意。「一间老屋」思考3:本段写书斋中的起居生活是什么样的?提到“借书满架”有何用意?独自端坐时“万籁有声”起到什么作用?“借书满架”写书多, “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写诵读与思考。既写环境,又写动作,表现出作者悠然的读书生活。“万籁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庭阶寂寂”,写出庭院寂静、环境清幽,能听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总说:一间老屋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两种情感」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是情感线索,也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叙写项脊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文眼喜改建之喜读书之喜闲适之喜悲?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悠闲快乐的时光、文人的情趣、勤学的习惯、远大的志向。院景融情喜作者的“亦多可悲”表现在哪几件事上?诸父异爨老妪忆母祖母励志怀念亡妻「两种情感」爨字始见于战国,古文字的“爨”可以说是一幅生火煮食图异爨:分灶做饭,即分家。A代表将甑放在灶上的双手。B代表甑,泛指锅镬一类炊具C是灶口的象形DE下半部则是进柴烧火的缩影:双手(E)把一根根柴火(D)推进灶内F一把“火”在下面熊熊燃烧着思考1:文中选取了哪些细节来显示家道中落,伯叔分家的悲伤?(1)多置小门墙兄弟分家,以墙相隔。(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将分家后混乱嘈杂,疏远陌生,家道中落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作者的悲伤与无奈。“厅”在古代本是庄严的场地,除了宴请会客、嫁娶时新人、丧葬时的吊唁都是在厅堂里完成。而在这庄严的场所里却有家禽栖息,可见这个大家庭礼制的荒废破坏。(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篱”到“墙”,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无限唏嘘。诸父异爨家族无序与落败之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等到伯、叔分家等到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越过厨房去吃饭不久后一共两次在此以前诸父异爨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为唐亡。祖母之妹嫁文征明(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江南大户,尊贵有加。——归有光一个大家族的分崩离析。以“极淡之笔”, 抒写“极挚之情”平淡叙述家庭变革,体现悲凉无奈之情。归有光的散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以神味见长,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以《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后人称其散文“明文第一”;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作者介绍」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慰问),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混混沌沌的样子),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miǎo]忽(斤斤计较之意)。俎豆壶觞(祭祀器皿),鲜或静嘉(很少是干净美好的)。诸子诸妇,班行少缀(都站不成行)....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出自归有光《家谱记》由小门见人口繁衍;2. 生活杂乱;3. 门户隔膜;4. 人心涣散;5. 家族衰败课外链接内外多置小门墙?历史上的归家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诸父异爨作为归氏后裔中的长子,归有光不仅将此视作一条必须恪守不渝的家训,而且由衷地神往“累世未尝分异”的家族盛景。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就是缘于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于江苏太仓之项脊泾,此中所寓怀宗追远之意非常明显。可惜,在历史的进程中,归家的子孙早已将这一遗训抛之脑后。“诸父异爨”击伤了归有光家族崇拜的拳拳之心,反过来却也激发了他埋首苦读以博取功名、复兴家业的进取之志。思考2:家道中落,伯叔分家对归有光的影响?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作者介绍」「归有光一生」8岁,丧母。17岁,祖母去世。18岁,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23岁,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29岁,发妻魏氏去世,项脊轩废弃。34岁,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前半篇追忆生母、祖母,后半篇思念发妻。35岁,补写完《项脊轩志》的第二年,终于中举人,人生突然有了希望。之后,八次落第。60岁,高中进士。66岁,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病而亡。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里你的老妇人去世的祖母给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喂过奶内室老妪忆母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关爱儿女的温婉慈爱的母亲形象归有光八岁丧母,关于母亲的记忆均求诸长老而得知。“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辄牵衣问先世故事。” (《先妣事略》)“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老妪忆母思考: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母亲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归有光及其姊妹能够掌握知识,求得立身之本。妪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此泣声不仅仅表达了念母之情,更是隐含了自我砥砺、承继母志、建功立业的人生激励。思考: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一、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二、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从老妪的角度写,会更真实。老妪忆母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古代男孩诚通束发为髻。因此以“束发:代指儿童。到我(这里来)意思是过来看我很像等到离开的时候关闭没有效果象牙制的手板瞻视回顾先人留下的旧物祖母励志思考1:关于祖母的描写有哪些?表现了祖母对作者的什么情感?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嗔怪中是心疼是欣慰——自语中是赞许是期待——自豪中激励孙儿博取功名宠爱、赞许、期望笏(hù),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思考2:归有光回忆先妣时,是“泣”,而回忆大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虽然都是哭,但是程度却有所差别,为何产生差异呢?“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 ”————《归氏世谱》除了时间原因外,最主要的是因为祖母对归有光寄以振兴家族的厚望。从《归氏世谱》上看,振兴家族也是归有光的愿望。但是归有光在写《项脊轩志》时才18岁,还未考取功名,还未重振家业,还未完成祖母的愿望。他心怀愧疚,因而在怀念祖母时便长号不自禁。因此在第二段中,归有光所表现的悲还有第三悲————悲功业未就。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悲——家道中落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亲人离世令人长号不自禁悲——功业未成情感表达极有层次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情感变化」这段话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有几分对世俗的不屑,也有几分对科举末第的自嘲,更多的是是日夜青灯书卷相伴不扬眉吐气瞬目不止步的奋斗精神。虽有痛楚但也有豪情与志气。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关上窗户时间长了介词,按照,依照能够恐怕,可能第三段:思考:本段写了几件事?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补写了项脊轩的变故,进一步深化了内容的“悲”事情:“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作用:结构上,“能以足音辨人” 照应前文。内容上,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情感上,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已经写作指嫁到我家来靠着几案学写字出家的女子回家省亲(回我家后)转述她小妹们的话助词,用于句首形制,规制比第四段:怀念亡妻思考1:作者写了哪些与妻子有关的事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婚后轩中学书“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宁回来转述姐妹疑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离世“吾妻死 ”感情:睹物思人,追忆往事,流露了对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之情。思考2:“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妻子伴读的情景犹历历在目。魏氏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知音。她的到来不但不会打扰作者读书的清净,反而减少了苦读的单调,给小书屋平添了无限生趣。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思考3:为什么“室坏不修”?为什么后面又修了?当母亲、祖母和妻子一一离他而去,那个曾经的少年,再也无法忍受项脊轩里孤独的时光,再也无法承受住功名与命运的双重打击,身体病倒,精神颓败,一如那无人照料修葺的百年老屋,又重回“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再也不见往日那幽静明亮的模样。就算再次重修了那间小小的阁子,只是这书屋的主人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孤独与骄傲之中,只得匆匆逃离。悲思考4:对于妻子的亡故,作者的心情应该更为悲伤,但文中反而没有了“泣”“长号”或“悲”之类表达伤感的字眼了,你能找出作者表现这份说不出的伤痛的文字吗,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室坏不修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讨论: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枇杷树”?有何用意?枇杷是一种文化隐喻。枇杷作为嘉果入祀庙堂在《周礼》记载,隐喻读书人庙堂之志。因其岁寒开花,古人认为它媲美松柏。其叶四季常青,生机旺盛;其果外形饱满,呈金黄色,被人们称为“黄金丸”。因此,人们常种下枇杷,寄寓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多子多福之意。借物抒情结尾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收束全篇,看似随意,却意蕴无穷。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这树便成了他对妻子情感的化身。作者明写树,实则借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乐景衬哀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时间愈久,思念愈深。树在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托物寄情,作者把对亡妻的缅怀和眷念表达得蕴藉含蓄,深远绵长,真可谓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讨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表达效果。你的离去是一颗种子,而我的思念是一棵树。「庭有枇杷树」问题:枇杷树是谁种下的?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妻子种下的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我种下的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我和妻子一起种下的枇杷树是一种果树。它不像松柏一样四季常青,而是每年都要开花、都要结果,当又一年枇杷挂满枝头时,它就会无比直观地告诉归有光:她的逝去,又是一年了。你种果树的时候,等待尝到它的果实,等待和我一起品尝你亲手种下的果实;现在枝头硕果累累,可你在哪里?三一两思考文章写了什么(物 事 人 情)?间老屋种情感个女人四件琐事诸父异爨、老妪忆母、追忆大母、回忆亡妻项脊轩一喜一悲先妣先大母亡妻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清·梅曾亮补序丧妻前后项脊轩志修葺前:漏雨、昏暗——悲修葺后:幽静、美好——喜诸父异爨母亲及祖母往事闭门苦读,功业为成遭火未焚问古事,学书———喜枇杷如盖————— 悲悲「梳理结构」环境人事变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