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命题学校:蔡向区实验高级中学命题教师:戴超审题教师:杨萍考试时间:2025年6月27日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比较下面两幅地图,得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亚历山大多国智重士大远用国上大透其海烟大司(汉代)A.早期文明具有趋同性B.早期文明发展的不平衡C.早期文明具有多样性D.早期文明交流与互鉴2、“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出使西洋',至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欧洲殖民扩张已形成全球网络B.中国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尚未兴起D.欧洲尚未开始大规模殖民扩张3、下列文化遗存中,属于美洲文明的是()①②③④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高一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4、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中,封君通过一套严格的契约仪式将土地授予封臣,封臣则需宣誓效忠并履行兵役等义务。这一制度中,维系封君与封臣关系最根本的纽带是()A.封君的军事指挥权B.封土的占有与分封C.封臣的个人忠诚D.封君的司法审判权5、历史研究需要参考相关资料。下列参考资料涉及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的是()《物种大交换与全球饮食文化变迁》《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殖民扩张与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全球史视野下的16世纪世界体系构建》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近代物种交流C.欧洲殖民扩张的动机D.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6、16世纪后期,西班牙出版了《帝国治理纲要》,该书以卡斯蒂利亚王国为核心,系统整理了西班牙在欧洲、美洲和北非的领土管理政策,强调“天主教信仰统一”与“王权至高无上”。这一举措反映了当时西班牙王国()A.宗教改革的深化B.殖民扩张的加速C.中央集权的强化D.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7、既不以宗教改革为旗帜,也不以王朝更替为目的,而是在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直接影响下,以“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为核心理念,推翻殖民统治,建立新型共和国的革命。“它”指的是()A.法国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德意志王朝战争D.俄国十月革命8、1828年,美国国会通过“臭名昭著的关税法”,将进口商品平均税率从40%提高至50%:1897年,随着《德里关税法》实施,平均税率升至48.3%: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却大幅降低税率至29%。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制造业崛起B.自由贸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经济大萧条迫使政策调整D.全球化削弱国家贸易主权9、“19世纪中后期,欧洲工人每天工作长达14小时,工资仅够购买基本食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刘分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他指出,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卢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就足以高一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武汉市常青联合体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D D D B A D B A A D A B D B B16、参考答案(1)社会转型的表现(6 分)① 经济领域:庄园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城市成为经济中心;② 政治领域:市民阶层争取自治权,世俗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激化(如法王与教皇的冲突);③ 思想文化领域:市民阶层的契约观念和自治意识萌发,教会权威受到质疑。(2)社会转型的推动力量(6 分,任意三点)① 经济因素:城市复兴和商业贸易推动市民阶层壮大,要求打破封建束缚;② 政治因素:王权与教权的斗争(如法王对抗教皇)削弱了教会势力;③ 技术因素:印刷术的推广促进思想传播(如宗教改革);④ 社会因素:黑死病导致人口锐减,劳动力短缺加速庄园经济瓦解;⑤ 文化因素:拜占庭灭亡后,古典文化西传(如人文主义复兴)。(3)特征选择与理由(4 分,说明理由才给分)选择“危机”:黑死病导致人口锐减和社会动荡;教会权威衰落引发信仰危机;旧秩序瓦解带来社会矛盾激化。选择“变革”:城市自治推动政治结构转型;印刷术促进思想解放;宗教改革动摇教会统治;资本主义萌芽为近代社会奠基。17、参考答案(1)新航路开辟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6 分)① 打破区域隔绝:新航路开辟使欧亚非三大洲直接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初现。② 推动物种与文化的交流:如玉米、马铃薯传入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亚洲(材料一未直接提及,但属常识补充)。③ 殖民扩张的开端:欧洲国家以武力和贸易控制殖民地,为全球化奠定暴力基础(如达·伽马的航行)。(2)18—19 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实质特点:(6 分)① 殖民扩张主导: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掠夺印度财富。② 工业化驱动:蒸汽机车和汽船降低运输成本,加速商品流通。③ 不平等性:三角贸易导致非洲人口锐减,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实质: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核心,通过殖民掠夺和自由贸易建立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3 分)18、参考答案变化斗争方式多样化:从改良、非暴力(如印度国大党)转向武装斗争与政党政治结合(如纳米比亚)。国际环境影响加深: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成为重要力量(如苏联对埃及援助)。目标扩展:早期聚焦政治独立(如伊朗立宪革命),后期强调经济主权与社会改革(如拉美反本土寡头)。群众基础扩大:从精英主导(如国大党早期)到广泛动员民众参与(如纳米比亚游击战)。(6 分,任意三点)意义政治层面:瓦解殖民体系,推动亚非拉国家独立,重塑国际政治格局。经济层面:冲击西方经济控制,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资源主权奠定基础。思想层面: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泛非主义、不结盟运动等理念兴起。全球影响:推动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加速第三世界崛起。(6 分,任意三点)19、(12 分)示例答案:《利益驱动下的中美关系从战略协作到规则竞争》中美关系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国核心利益展开,其互动模式深刻影响着全球秩序的重构。从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合作到 21 世纪的规则竞争,利益驱动下的关系转型体现了国际格局的深刻变迁。(冷战后期:战略协作的利益基础)1972 年《上海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从对抗转向“有限合作”。这一转变源于双方共同遏制苏联的战略需求:美国需要牵制苏联在亚洲的扩张,中国则希望打破外交孤立。1989年《中美科技合作备忘录》的签订,进一步通过技术共享强化了合作纽带。这种以“反苏”为核心的协作,客观上延缓了冷战终结进程,但也为后续建交埋下伏笔。(后冷战时代:经济依存与竞争并存)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进入“竞争性合作”新阶段。1990 年代至 2010 年代,经济全球化推动两国形成“你中有我”的格局。2015 年《中美投资协定文本》的达成,反映了双方在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上的利益交集。然而,2001 年撞机事件后的《联合声明》暴露了台湾问题、人权议题等矛盾,表明竞争始终潜伏于合作之下。(21 世纪以来:规则竞争与秩序重构)近年来,中美关系从“利益捆绑”转向“规则竞争”。2020 年抗疫合作虽展现公共卫生领域的协作,但 2023 年《半导体出口管制文件》标志着科技脱钩加速。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遏制中国崛起,而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重塑全球治理规则。这种竞争不仅冲击双边关系,更推动国际秩序从“单极主导”向“多极博弈”演进。结论利益驱动下的中美关系演变,本质是大国博弈与全球治理转型的缩影。未来,两国如何在竞争中平衡合作、在规则制定中寻求共识,将成为塑造 21 世纪国际秩序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答案.docx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卷(图片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