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殷墟发掘报告》显示,铸铜、制玉、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分布明确,不同作坊内出土的同类器物工艺水平差异显著,例如殷墟花园庄出土的“亚长”牛牺尊,纹饰繁复。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牛耕在中原地区出现 B.集体劳作形式的瓦解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D.青铜器铸造技术成熟2.春秋时期,齐、晋、楚等诸侯对新扩张的土地不再完全分给卿大夫,而是任命官员设置县、郡进行管理,郑、晋等国还制定成文法取代《周礼》。这些做法( )A.淡化了血缘对政治的影响 B.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C.建立了地主阶级统治秩序 D.使周王的权力延伸到基层3.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这些主张( )A.认可臣民可以反对封建制度 B.宣扬君主和臣民应平等C.意在鼓励民众发动暴力革命 D.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4.公元前220—前209年,秦朝统治者构建了“两横三纵”的陆路交通网(下图)。这一交通网的构建( )A.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进程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促进了长途贩运的兴盛 D.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5.下图是四川德阳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伍伯》。“伍伯”即跟随马车跑步的人,在高级官吏的马车前做鸣声开道、清路除障的工作。据记载,汉代担任“伍伯”一职的人数有二十六万之多。这折射出当时( )A.崇文尚武观念的盛行 B.具有刚健豪迈的社会风气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D.市民阶层娱乐生活的繁荣6.北魏孝文帝时,在吸收周礼、晋制与计口授田制的基础上,颁布均田令,在中原地区建立以自耕农为生产单元、劳动力与土地充分结合的均田制。孝文帝意在( )A.维护世家大族利益 B.沿袭汉代儒学治国理念C.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D.强化对中原地区的统治7.在隋代政务流程中,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要经过门下省下发,尚书省的奏案要经过门下省审读。不通过门下省,尚书省的政令和中书省起草的诏令都无法运转。这表明隋代( )A.门下省居于重要地位 B.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C.中书省“事无不总” D.三省制确保了决策科学性8.唐太宗指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徵引用古代“君舟民水”之说,肯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据此可推知,二人( )A.都推崇儒家的“君权神授”理论 B.追求选贤任能并改革吏治C.对国家权力来源认识基本一致 D.注重大兴文治以恢复经济9.熙宁二年(1069年),北宋政府要求河北、京东、淮南三路常平仓、广惠仓的现金放贷于贫民,归还时粮、钱皆可,施行国家低息贷款,后推广到各路。其目的在于( )A.消除宋太祖不抑兼并的影响 B.缓解民间的高利贷问题C.减轻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 D.推进宗族内部救助活动10.北宋时,政府诏令:“诸路……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民间也存在私人间交易,《吴门田家十咏》描述:“去年一涝失冬收,逋债于今尚未酬。偶为灼龟逢吉兆,再供租约赁耕牛。”据此可推知,当时( )A.租佃制有助于生产力发展 B.中原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C.商业活动缺乏政府的监管 D.小农经济模式发生根本变革11.元朝灭宋之后,以中央政府统一发行的中统钞换易宋朝的交子、会子,废除宋朝的铜钱,使政府的财政收支、全国各地的民间贸易等都以钞为准。这一举措反映出元政府( )A.稳定江南的政治局势 B.继承南宋纸币发行经验C.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 D.强化对全国经济的控制12.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整顿中书省,裁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使得中书省只留下左、右丞相独理朝务。这种做法( )A.推动了国家统一 B.提升了内阁地位 C.便利了宦官专权 D.削弱了丞相权力13.如表是明代盛传的通俗读物内容摘编。这些内容( )书名 内容摘编《卫生歌》 常令充实勿空虚,日食须当去油腻。……饥餐渴饮莫太过……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此身不生疾《居家必备》 虽居荣禄,不敢为恶。量体而衣,随分而食。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为非。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病A.融合了道德劝诫与日常养生 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推动了明代民众生活标准化 D.反映了平民文化需求的扩大14.清初统治者曾反复强调:“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我大清朝奉天承运,承朱明统绪而立”。康熙帝五次拜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礼,盛赞朱元璋“治隆唐宋”。乾隆帝强调应知晓“(自隆古以至本朝)统系之应守”。这些言行旨在( )A.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B.巩固儒学忠孝伦理 C.强化政权的正统性 D.消解满汉民族隔阂15.清朝雍乾时期,女子教育兴起,女性出游聚会、读书识字、吟诗作赋之风逐渐流行。袁枚等士人积极培养女弟子,在东南士林中受到普遍肯定。这反映出( )A.西学东渐推动女性思想解放 B.程朱理学社会影响日益增强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政府推行男女平等教育政策16.明代中后期,西方对华贸易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为主。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不仅在西方入华船只数量上占据大半,且输华产品贸易额一直居清朝海上贸易额的50%以上。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沿海工商业市镇走向了没落 B.中外贸易格局出现重大变化C.欧洲列强对华贸易日渐萎缩 D.闭关自守阻碍商业资本集聚二、综合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表公元前138—前126年 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回来后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诸国的情况公元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访西域之乌孙、大宛、康居等国公元前72—前71年 联合西域的乌孙、丁零、乌桓等,大败匈奴公元前65—前60年 册封龟兹王等西域诸国君;赐多人佩戴汉朝印绶;为保护商旅往来,以郑吉为西域都护,治乌垒城——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冯君实《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对西域加强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对西域社会的进步作用。(2)根据材料,说明西汉处理与西域关系的举措对当今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启示。三、材料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末晋初,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位名士崇尚自然与老庄思想、不拘礼法、在文艺和哲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常雅集于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一带)竹林之中,吟诗作画、饮酒抚琴、长啸起舞,是名动一时的高蹈之士,世称“竹林七贤”。——摘编自叶一念《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材料二 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政治动荡的时期。当时玄学盛行,士大夫阶层十分活跃,他们不仅取得突出学术成就,且在音乐、绘画和书法艺术等方面也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南朝的高等级士族墓葬中多选择“竹林七贤”作为壁画题材。1960年4月考古专家在南京发现的南朝高等级士族大墓之《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就是其中的典型——墓壁画像除“七贤”外的荣启期,是生活于春秋时期的学者、隐士,常常在郊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并以此自得其乐。《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把他与“竹林七贤”置于同一幅画中,是因为既有将其视为楷模之意,也有平衡画面之用。——摘编自崔华一、刘娜《“以形解意”:南北朝画像砖中的高士图案内涵解读——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对研究南朝社会的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朝“竹林七贤”作为壁画题材反映的政治特点。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朝崛起后,对外贸易活动日趋频繁。但是,随着9世纪帝国走向衰落,鉴于在地理位置上以黄河流域和北方为中心,中国大大缩小了海上贸易的规模而转向陆路贸易。然而,1127年以后,宋朝受鞑靼人和其他北方民族的入侵而被驱逐出北方后,在距今天的港口大都市上海约100英里的杭州建都,重新开始海洋贸易。由于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为诸多北方民族所控制,海上贸易显然成了他们对外交通和沟通的渠道。为此,中国人掌握了建造大型船舶的工艺技术,中国商人还创建了新的商业交易模式,包括复杂的信用制度。商船远航往往抵达印度洋、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甚至到达非洲东海岸。——摘编自[美]霍华德·斯波德克《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对外贸易发展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大力发展海上贸易的历史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清时期儒家学者看不起通俗小说,认为它们是拙劣的虚构,于现实毫无意义。但是,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图书可以被大批量低成本印制,城镇居民们热衷于购买这种充斥于中国各个城市的快节奏的小说。很多通俗小说既有以刺激情节来吸引读者的娱乐性内容,也不乏对世界和人进行的深刻反思。例如,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探究了汉朝崩溃后的政治谋略,《水浒传》借助宋江起义说明“官逼民反”及做人处事等道理,《红楼梦》通过爱情故事折射出富有的士大夫家族的变迁,风格独特的《西游记》讲述了7世纪著名佛教僧人玄奘远赴印度的旅行,在弘扬佛教价值观的同时,还使孙悟空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学人物。就在最近,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还在她的小说《孙行者》中把这一形象改编成现代人物。——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结合所学知识,择取材料中的具体例子,以“明清通俗小说的价值”为主题,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C2.A3.D4.B5.B6.D7.A8.C9.B10.A11.D12.D13.A14.C15.C16.B17.(1)主要措施: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如张骞出使;军事打击匈奴,为经营西或创造条件,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册封西域诸国君,赐印绶,确立对西域的政治统治;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商旅往来。进步作用: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西域地区的政治稳定;推动了西域地区经济发展,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西域的文化传入中原,同时中原文化也对西域产生影响,丰富了西域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民族融合,增进了西域各民族对汉朝的认同和归属感。(2)启示:坚持和平友好交往,通过使者往来等方式加强与各国的沟通与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坚决打击破坏和平的势力,为对外交往创造良好环境;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习俗,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对外交往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保障交往的顺利进行。18.(1)《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对研究南朝社会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该画像砖可以作为研究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珍贵史料,为我们了解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提供了实物证据;通过画像砖中的人物形象和活动场景,我们可以探究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画像砖中反映出的玄学思想和名士风度,有助于我们理解南朝时期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该画像砖还是研究南朝时期墓葬制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2)南朝“竹林七贤”作为壁画题材,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的特点。在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不稳定,而士大夫阶层却十分活跃,他们在文艺、哲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由于社会动荡,很多士人选择了隐居不仕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名士风度。这种风度在南朝高等级士族墓葬中得到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竹林七贤”作为壁画题材,也间接反映了南朝时期政治动荡的社会现实。19.(1)特征:以海上贸易路线为主要渠道;贸易范围广;形成系统且完善的商业体制;重视技术进步。(2)历史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外交流与文明互鉴;推动以中国为中心东亚贸易网络的形成;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冲击传统经济观念20.论题:明清通俗小说的价值——市民文学的多元化价值明清通俗小说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极高成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以《红楼梦》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其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诗词歌赋的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文学水准,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些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创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通俗小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了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水浒传》以宋江起义为背景,深刻揭示了 “官逼民反” 的社会现实。书中描绘了各级官员的腐败、欺压百姓,以及底层民众在无奈之下奋起反抗的过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红楼梦》通过对贾府等贵族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家族管理、婚姻制度等社会风貌,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种种问题。这些小说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民俗风情等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明清通俗小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社会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三国演义》中对忠义、谋略等品质的推崇,《水浒传》中对平等、正义的追求,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和道德观念,对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些小说通过故事的形式传播思想,比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大众接受,促进了思想文化在民间的传播和普及。最后,总结归纳。明清通俗小说凭借自身的多元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为中国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研究明清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社会思想的发展,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