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课前准备:语文课本、积累本、双色笔拍案而起!!!我宣誓: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导(5分钟)学习目标:1.通过知识链接,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及近体诗的文学常识。2.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分析诗歌抒情的手法。3.感悟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导(5分钟)山秋居暝王维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基础感知1:认真思考、独立完成!前五分钟阅读知识链接、诗词,完成导学提纲基础感知。后八分钟再次阅读诗词,完成导学提纲深入学习。思(13分钟)议(5分钟)小组讨论解决学案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要求:积极投入,规范答案,以待展示。1.口头展:声音洪亮,用语规范。我提问 我回答 我质疑我纠错 我补充2.书面展:板面整洁,书写工整,答题规范,无错别字。展(8分钟)基础感知3: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山居秋暝》中,一共描绘了哪五幅画面?这首诗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空山新雨图、明月松林图、明月清泉图、竹喧浣女图、莲动渔舟图。这首诗是一幅以“秋天傍晚的山景”为题的画。展(8分钟)思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在全诗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照应标题。内容上:①点明时间(傍晚)、地点(山中)、季节(秋季)。②渲染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氛围。(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③奠定全诗愉悦闲适的感情基调。预设展归纳:首联作用①照应标题;②总领全诗或引出下文;③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缘由;④渲染氛围;⑤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预设展深入学习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它是空山?①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正如“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这般幽静隔绝,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尚有人居住。②“空”字堪为诗眼,“空山”两字精妙地点出此处有如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更体现出这里的寂静、清新、幽雅。诗人心生向往,愿意在此归隐,享受那份宁静与自在。展拓展:据统计,王维的诗中含有“空”字的有80多首,为什么他对“空”如此情有独钟呢?“空”字有没有其他独特含义呢?“空”除了指自然环境的寂静空旷之外,还可指人内心远离尘俗的宁静,正所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寂然的心境与他长期受佛教禅宗的思想影响有关。佛教讲究“四大皆空,五蕴无我”,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空”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借“空”抒发一种归隐情怀。预设展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5A45392D2F8775CA8396ADF9814316F4BCA66A595152145D02A78D9995D9D21073999643B7859F2D3C4C10EF3DCFD341B293B5F8E08C2DF1结合王维生平来看:预设展看到王维的一生,也许我们会想到一词:悲喜交加、跌宕起伏。也许我们会想到一句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维一生的大起大落早已造就了一颗伟大的心。“空山”不仅指山的静谧悠远,更是王维那一份历经人间悲喜之后的那份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心空。“空”是佛学的核心,也是王维的理想与追求,难怪后人称他为——诗佛。预设展深入学习2: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为读者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意象:特点:意境:手法:月、松——静泉水——动月色皎洁、青松苍翠——色泉水淙淙——听月、松、泉、石。明净,清幽,清澈、欢快,光滑。明净清幽展(8分钟)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景的喜爱。思考: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有五个显著的作用,具体为:①为了满足押韵的需求,“舟”字与“秋”“流”“留”字押韵,完美契合了近体诗的严格格律要求,使得整首诗读来音韵和谐。②将“归”与“下”巧妙地用作动词,这样的处理使得原本静态的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灵动之感。预设展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场景:由于浣女隐匿在茂密的竹林之中,渔舟则被莲叶所遮蔽,起初难以察觉,直到听见竹林中传来欢声笑语,看见莲叶随风摇曳,才发现浣女的身影和莲舟的踪迹。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④将“竹喧”“莲动”前置,能够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之处,引领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清幽静谧的山林之中。⑤如此写法能够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为整首诗增添了几分情趣与韵味,令人回味无穷。深入学习3: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和谐,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竹喧”衬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视听兼备,动静互衬,使景物既有动的生机盎然,又有静的宁谧静美,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从而使画面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和谐美。展(8分钟)思考:“浣女、渔夫”,有什么特点?写景中为何还要写人?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清幽明丽的自然景色孕育出了纯真朴实的人们,景与人互为映衬、和谐统一。这也会让人不自觉地想象在山中那自由自在无牵绊的生活,巧妙了引入了尾联“王孙自可留”的观点。预设展深入学习4: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①“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指诗人自己。②尾联化用《楚辞·招隐士》中典故“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这里是反其义而用之为“可留”,把诗人留恋山中美景,不想归去的心情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③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愿望。展(8分钟)山居秋暝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动静结合)山居之人浣衣之女渔舟之人(以动衬静)清幽留(隐居)结(3分钟)诗歌结构:本诗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秋日傍晚幽静空灵、清新明净的自然风景: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竹林里传来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表现出诗人对安静恬淡,淳朴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渴望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情怀。结(3分钟)检(3分钟)1.《山居秋暝》中,直接点明了时间地点与时令的两句是: , 。2.王维《山居秋暝》中用月光水声衬托山林清幽,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的句子是: , 。3.《山居秋暝》中,不仅自然风光让人着迷,以动衬静写人文风情也让人迷醉,譬如: ,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检(3分钟)4.《山居秋暝》中,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来表达作者对山中的喜爱之情的两句是: , 。5.《山居秋暝》中,作者先从听觉入手,进而转向视觉的描写,突出山中寂静空灵的环境的两句是: ,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检(3分钟)6.《山居秋暝》中,作者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夜月的明朗与山泉的流淌,从而写出山中环境幽美的特点的两句是: , 。7.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山的幽静环境的句子是: ,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