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运用—标点符号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运用—标点符号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语言运用
标点专项复习
标点符号
点号
标号
句中点号
句末点号
顿号 逗号
分号 冒号
句号
问号
叹号
引号 括号 破折号
省略号 着重号 连接号
间隔号 书名号 专名号
知识清单
顿号:
句子内部词语间的停顿,停顿较短。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
逗号:
表示小于分号大于顿号的停顿。
分号:
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句号
一、问号:一句话末尾,表疑问语气。
①反问句和设问句都是无疑而问。前者只问不答,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后者自问自答,以期引起读者注意,但二者均是疑问语气,因而句末都用问号。
例如:
①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走在田野里寻觅野草来么?
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②选择问句,只在最后一句末用问号。
例如:姚明在整个NBA赛季中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关注的目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
③主谓倒装时,句末用问号。 因为问号是句末点号
例:怎么了,你?
“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④问话人一个接一个发问,构成一连串相对独立的问句时,每个问句末尾都用问号。
例: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
⑤有的句子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为什么等)但并非发问,只是充当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表达一个陈述语气,这种句子用句号。
例: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二、叹号:叹号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如惊喜、赞叹、愤怒、请求、命令、祈使、悲伤、惧怕等,只要是抒发强烈感情的语言,句末均用叹号。
①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多美呀,祖国的春天!
②两个叹词连续用,后面一个才用叹。
“啊,啊!”李大妈惊叫起来,慌忙之中跳到了村子中间的池塘里。
③前是叹词后是句,只在末尾才用叹。
啊,这个地方多么奇妙啊!
三、顿号:句内最小的停顿。用在并列词和词语之间。 
1并列词语作谓语、补语,变顿号为逗号
例: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清天上浙浙沥沥飘洒着的是雨还是雪 也不知道自己脸上缓缓流淌着的是水还是泪
②并列词语内部还有并列词,大的并列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用顿号。
例: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③成语,集合词语,表示约数的并列词语间读起来并不停顿或停顿较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不能加顿号。
集合词语(如“师生员工”风马牛不相及 / 男女老少/ 中小学生/ 大中专院校/ 科学技术/公安干警赤橙黄绿青蓝紫/司乘人员/指战员等)
小河对岸三四里处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④并列词语间带有语气词(啊、呀等)时,不用顿号用逗号。因为词语加上语气词摇身一变升级成句子啦
如: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
四、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①分句内部有了逗号,分句之间才用分号。
例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② 有时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内也用分号。
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转折关系)
五、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用冒号。
例: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①提示语后或总结语前用冒号。
做,要靠思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②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管到句终不能用冒号
例: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③某某说”后面的标点符号用法
①xx说:“ 。”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②“ ”说,“ 。” “快走,”他说,“不然,我们迟到了。”
③“ ”说。 “真不好意思!”她略带歉意地说。
“还愣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1、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
2、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3、"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作用一、表示引用。
作用二、表示特定称谓。
4、我们很怀念那时的 “家织布”。
作用三、表示特殊含义。
六、引号
5、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6、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作用四、 表示讽刺和否定。
作用五、表示突出强调。
六、引号的用法
①直接引用别人的话,用引号;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用引号。
吴名早上跟我说:“他脚崴了一下,今天不能来上课了。”
②引文完整独立,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窍门是看有无冒号
我想起了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③引文不独立,引用的话只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时,不管它是不是完整,后引号前都不能有点号(?!除外)
我想起了贾岛的诗句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我想起了贾岛的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句诗。
④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老师教导我们:“你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七、括号:标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起到补充、解释说明作用,可以不必读出来,
①句内括号:注释局部紧贴着,括号内最后点号取消, ?!除外。
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如丝瓜、番茄)的叶子是平伸的,有些作物(如水稻、小麦)的叶子是直立的。
②句外括号:注释整体隔开着。括号内最后点号不动。
如:他培育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八、书名号
①书名号标示的有书名、篇名、报刊名、图画名、文件名、 歌曲名等。报刊中的某个栏目,或丛书,不能用书名号,可用引号
B.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
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目——《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教师口语》一书的《序言》说 :“《教师口语》是为了强化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而新增的专业课程。”
不能视作作品的课程、课题、奖品奖状、商标、证照、组织机构、会议、活动等名称,不应用书名号。
②书名内还有书名时,外面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
如: 《读〈石钟山记〉有感》
九、破折号
作用一:表示解释说明。
1、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作用二: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2、“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作用三:表示意思的递进。
3、团结——批评——团结
作用四:表示说话中断
4、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
作用五:表示语音的延长,一般用在拟声词后。
5、“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作用六:表示总结上文。
6、——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某些歌剧中缺乏革命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针对现代都市文明来说,作为人类文化记忆的传统遗产,是旧有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下的文化基因,我们需要保存住这些文化符号,以延续自己的民族血脉。然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却又是消灭这些文化符号的罪魁祸首——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悖论。
A.这边的事我早晚是要走的。——太太,说不定今天要辞掉我。
B.啊,我死了!——你倘有几分仁慈,打开墓门来,把我放在朱丽叶的身旁吧!
C.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D.——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某些歌剧中缺乏革命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
4.答案:D
解析:文段中的破折号表总结上文,D项作用与文段相同。A项和B项表另起话题,C项表解释说明。
九、破折号的用法
①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词语不能并用。
例如:生长在人际罕至的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即一种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
②破折号不与功能相同的括号并用。
(1)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错误用法)
1.灯光,不管是哪里的灯光,都可以给人——甚至像我这样一个异乡人——指路。
2.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秋雨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3.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③双破折号,用在句中,表夹注,起插入补充的作用。

十、省略号
①“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使用
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
②省略号后一般不用点号(感叹号和问号除外)。
如: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颜色,很象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这未免太……! 这一位是……?
考察题型与典例分析
1.选择题
2.笔答题
语段标点修改
标点的作用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经典”一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阐发。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
A.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B.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C.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D.每逢暮春时节,我的园子里杜鹃花开,常可听得有鸟在叫着“居起、居起”,据说就是杜鹃。
1.答案:C
解析:文段中“经典”的引号,表示着重指出。C项与此用法相同。A项表引用,B项表否定,D项是拟声词。
选择题
19.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4分)
①“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开展的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1次。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在全国七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0600份。③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该院发布了“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④报告显示,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与2012年的4.39本相比,增加了0.38本。⑤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约90%以上的人表示“看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上升。⑥报告还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
①在“由”前加“是”
③后一组引号改为书名号
⑤删去“以上”
⑥“减少”改为“下降”
语段标点修改
(2023年新高考全国卷Ⅰ) 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3个独立语句,对3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②逗号表示的停顿,使3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前行的艰难。
示例一:①处,两个逗号将“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
示例二:②处的两个逗号将时间状语“半天”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闭住口”的时间之长,凸显了狂风的猛烈和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
标点的作用
标点的作用
(2024·安徽江淮十校调研·破折号的作用)文中的破折号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3分)
宿舍又恢复到“书巢”的模样。看着满屋子书籍胡乱摆放的样子,心里反而窃喜起来。身在“书巢”,一颗躁动的心仿佛是安稳了,晚上睡觉也变得踏实了,就连一日三餐似乎也比之前两天有滋味。果然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书巢”大概是整理不成了。想起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句子来,我把它改动了一下,变作“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然后找了笔纸认认真真地抄写下来,送给自己,恭恭敬敬地置于书桌上一一权当自己懒散或者说是一种不良嗜好的借口。
答案 ①这里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②解释将“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抄写下来,放在书桌上的理由。③破折号后“懒散”“不良嗜好”是贬词褒用的自嘲说法,表明作者对书籍的喜爱与痴迷。
方法总结
1.选择题与语段标点修改: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的用法
2.标点的作用
答题结构:标点本身作用+标点在语境中的作用(达意、表情)
巩固提升
(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
20.文学作品中感叹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感叹号的用 意。(4分)
①感叹号用在此处是直接抒发自己面对泰山的心理感受,极高大、极壮阔,自己对此极震撼。②一连串的感叹号也表现出汉武帝找不到更好的、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和赞美泰山。
巩固提升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近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22.有时标点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分)
冒号的使用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1分)。使结论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强调了“那全是近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1分)
她站住了,那琴声是从备斋里传出来的,徐缓、轻柔的绕过那白雪中的雕梁画栋,在雪中的清冷的空气里, 飘过来,向她飘过来,琴弓在舒展,丝弦在震颤,扣人心扉的节奏和旋律,如泣,如诉,如梦,如诗,从容不迫地讲述着东方一个古老的、生死不渝的故事①……
她的心被俘虏了, 走过去,走过去,怕踩动脚下的雪,发出一丝杂音,破坏了那纯净如水的韵律。②她又停下来,她不忍心去叩响那小小书斋的门,去打断那宁静的世界中的天籁之音……
她从备斋前走开了,③踏着被白雪覆盖的小桥,沿着粉雕玉琢的石阶,走上湖心小岛,站在小亭的檐下,静静地听着,琴声在她耳畔回旋,回旋……
雪花飘落,岸边的博雅塔,水中的石舫,都披上了一身轻柔的白纱。垂柳,国槐,银杏,红枫,树叶都早已落尽了,如今被白雪挂满了枝头④……
洁白的燕园,洁白的未名湖,洁白的小岛,漫天飞雪中,伫立着一个少女的身影……
19、对文学作品来说,省略号的使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五个段落都以省略号结尾,请任选两处,分析省略号的使用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①第一处和第三处的省略号用来标示声音的延续,突出了琴声悠扬,持续不断,使得“她”的心被俘虏,如痴如醉,沉浸其中。
②第二处和第四、五处的省略号都用来标示余意未尽,第二处着意刻画“她”不忍打断演奏者的小心翼翼,后两处着意描绘燕园的银装素裹和少女的悄然伫立,都有着“言有尽意无穷”的文学感染力。
①清溪河之水发源于一条同样有着美丽名字的江河——(青竹江)。②“青竹江”这个名字令人想到李白的“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③溯青竹江而上,穿过深山幽谷,便来到摩天岭下的唐家河。④摩天岭山势陡峭,座座山峰直插云霄。
⑤青川县、青溪镇、青竹江……⑥是谁起了这么多美好的名字。⑦“青”字可谓画龙点睛。⑧中国山水画的主色调就是青绿色。⑨青沉稳温和,优雅宁静,含蓄包容,富有生命力。
19.这两段有三个句子存在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问题,请指出句子的序号并修改。
(3分)
①删去括号;
②将句号放到反引号的外面;
⑥将句号改为问号。
从这些农谚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个“人”,那个勤劳的中国人,他看着天时,守护着田地,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他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在所有的农谚中,王蒙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21. 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段中划线处作者为什么没有写成“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①顿号作为点号的一种,起停顿作用。使用顿号,本句则变成只强调农人盘算耕种的时间段。②使用顿号,这几个词被隔开,整句话读来绵长,体现不出勤劳农人的忙碌感、紧迫感。
③不用顿号能加快整句话的阅读速度,能让人感觉农人需要盘算的内容多、时间长,从而体现了农人的忙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