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北附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三明北附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三明北附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模拟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世纪以前,英国家庭通常奉行“新居原则”,要求年轻夫妇自力更生地开始婚姻生活;18世纪末,英国城市中父母与已婚孩子共同居住现象十分常见,旁系亲属们共同居住的情况也颇为多见。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A.亲情伦理得以强化 B.工业革命影响凸显 C.城市设施趋于完善 D.社会贫困日益加剧
2.有学者指出,“虚无主义是五四时期特殊而又普遍的精神现象”“老师辈的苦闷,是彷徨在新与旧之间,而学生辈的痛苦,则是在各种新思想面前无所适从”。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一部分知识分子走上了寻找主义与组织的激进道路。据此可知,五四时期()
A.虚无主义成为思想潮流 B.文化激荡推动政治实践
C.新旧思想矛盾趋于调和 D.知识分子主导社会变革
3.二战后到70年代初,联邦德国大量引进“外籍劳工”,允许政治迫害者申请居留权,给与难民补偿和宽松信贷。七八十年代,联邦德国开始紧缩避难政策,提高难民申请的门槛,降低过审难民待遇。这些措施()
A.缺失人道主义精神关怀 B.折射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推动德国经济稳步增长 D.挤压德国民众 就业空间
4.古代亚洲各民族流传着多种多样的始祖传说。例如,印度、缅甸等地广泛流传着蛇神、龙祖传说;我国华南地区,夜郎夷有以植物为祖先的传说;土耳其、蒙古高原等地则流传着狼祖传说。这表明()
A.古代亚洲各民族间交流频繁 B.始祖传说决定民族文化特性
C.农耕产生推动亚洲文明起源 D.人类生活环境影响精神世界
5.两宋时期,广州在朝廷主导下修筑了集行政办公与商业居住功能的子城、以商业区为主的西城、以行政功能为主的东城。随着“蕃坊”区域不断扩大,港口与城市进一步融合,形成了“商业为主,行政为辅”的城市布局。这一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坊市制度的瓦解 B.经济格局的改变 C.城市人口的增加 D.海外贸易的繁荣
6.清朝末年上海竹枝词曾描述说:“高车驷马过通衢,谁识当年旧博徒,冠履于今真倒置,缙绅家世半屠沽。”对于这种现象,道学之士大为恐慌,他们惊叹当时的社会“凡事任意僭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并讽刺那些人“不知冠裳为何物,妄人妄服,求欲列于缙绅之间。”材料主要反映出清末上海()
A.传统等级观念已被打破 B.西方服饰得到广泛传播
C.近代交通得到一定发展 D.新旧社会思潮冲突不断
7.它得到国王和议会的批准,是得到法律承认的“国家的企业”,马克思曾评价,“七年战争使它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正是那个时候,才奠定了现时的这个东方不列颠帝国的基础。”它指的是()
A.伦敦综合交易所 B.英格兰银行 C.英国东印度公司 D.伦敦证券交易所
8.西周青铜器何尊 铭文中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营建东都洛邑,即“宅兹中国”。这一事件是对夏商以来的“王者居中”观念的继承。据此可知()
A.“天人合一”观念萌芽于西周初年 B.西周统治中心转移到洛邑地区
C.铭文“中国”具有朦胧的疆域意识 D.营建东都源于发展经济的需求
9.1970年,美国工人 平均年收入高达8700美元,但在同一时间,日本工人的平均年收入仅为2400美元,只有美国同行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美国的这种状况()
A.反映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B.体现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巩固
C.表明美国已经建成福利国家 D.削弱了美国产品的海外竞争力
10.孔子高扬着人的主体地位,以“仁”为中心,开创了丰富的“内圣”人格精神哲学;董仲舒以“天道至上”的“神化”范式,被称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本理念成为治国核心 B.儒学神学化倾向的凸显
C.伦理体系构建趋于完善 D.政治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11.17世纪时,欧洲知识分子的注意力开始从土耳其转移到了中国,中国被尊为“一切文明的典范”。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对东方 了解增加
B.文艺复兴的扩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关
C.土耳其帝国阻断商道引发欧洲人的反感
D.宗教改革后新教在东方传播越来越广泛
12.如图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其中②(正方形)代表的是()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13.北宋时期,国家对各类祭祀详加规定,合法祭祀称“祀典”,非法者被斥为“淫祀”;取缔“淫祀”、推崇“祀典”的重心在两广、福建、江浙等地。至南宋,有关南方“淫祀”的情况更加频繁地载录于官方文书中,国家的“祀典”中增加了东南地区的部分地方神明。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A.南方社会文化具有多元特征 B.区域开发推动文化交融加深
C.强干弱枝导致基层治理弱化 D.神权与皇权的结合更为紧密
14.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智慧聚集-美国创造一资本推动一全球应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自2008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中国围绕新经济陆续出台涵盖“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双创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目标,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上述现象反映了()
A.传统经济取代新经济发展模式 B.互联网发展推动各国经济进步
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D.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
15.1761-1835年被称为英国的“运河时代”。当大干线运河开通时,曼彻斯特和利奇菲尔德之间的货物运输价格从每吨4英镑降至1英镑;1792年,从贝辛斯托克运往伦敦的货物,公路运费高达2英镑,而通过贝辛斯托克运河的运费仅为11先令7%便士。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运河的开凿降低物流成本 B.运河修建推动英国经济发展
C.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D.英国产业体系亟需转型升级
16.明代思想家吕坤(1536-1618)认为,“世间万物各有所欲,其欲亦是天理人情。”他还进一步提出,“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吕坤的主张()
A.服务于君主专制的现实需要 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C.初步提出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D.具有鲜明的思想启蒙色彩
17.“择中建都”是中国古代在选择都城时的一种策略和理念。商代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遗址位于中原地区,交通便利;西周何尊铭文记载:“余其宅兹中国”。这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的不断强化
B.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奠定
C.国家初始形态出现的原因
D.朴素的传统国家治理智慧
18.20世纪初,美国加州一位政客公开宣称:“日本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异质文化,他们与我们白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且他们在土地购置上的行为,正在破坏美国的传统根基,我们必须阻止他们。“这反映了美国()
A.种族主义根深蒂固 B.多元文化冲击加剧 C.外来经济侵略严重 D.本土就业机会减少
19.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综合运用政治和经济两种手段,以革命的方式改造了城市,使城市经济迅速恢复并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此后,国家开始整治城市环境、改善工人居住条件、增设城市公共交通、改善城市供水情况等。上述举措()
A.顺应了基层治理变革的趋势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需求 D.落实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20.李大钊主张“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同时又指出“平情论之,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可知,()
A.新文化运动内部斗争激烈 B.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C.李大钊找到新的革命出路 D.中西文明的差异被理性审视
21.《华阳国志·巴志》有记载:“(周)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巴有将,蜀有相”;《华阳国志·蜀志》也有黄帝族“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的记载。这些记载可用于论证()
A.巴蜀两地文化的异质性 B.分封制影响文化的走向
C 中华文明起源自成体系 D.巴族文化优于蜀地文化
22.明末清初某商号账本载:“四月,收汉口客会票三张,兑付松江布款计银五百两;九月,与杭商合本采闽茶二千斤,息约四分,立契分红;另支纹银百两购湖丝,委苏匠成绸。”该账本说明当时()
A.商业信用推动跨地域资本整合 B.赋役白银化促使农产品商品化
C.专业化生产利于商业资本聚集 D.商贸的繁荣驱动贸易网络扩张
2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1979年至1997年,英美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8%,但中等收入家庭收入仅增9%,而最富裕1%家庭收入增长140%。这表明()
A.社会资源分配的极化发展趋势 B.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了经济安全
C.“新经济”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D.西方国家效率和公平实现平衡
24.1908年,清政府批准了筹建官督商办的北京自来水公司,采取招商集股方式,发行了300万元股票。公司明文规定:不接受外国投资,“本公司专辑华股,不附洋股。凡系本国人民,无论官、绅、商、庶均可入股,一律享股东之权利”。这一规定旨在()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 B.加快经济近代化进程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D.传播实业救国的思想
第I卷(非选择题,共48分)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有关茶叶起源的众多传说中,“达摩眼皮变茶树”(据传佛教禅宗东土六祖初祖达摩为了祛除坐禅时的瞌睡,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扔在地上,结果眼皮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茶树)的故事广为流传。然而,中国相关典籍中并没有这一传说的记载。经过考证发现,这个故事来自卡姆弗1728年出版的《日本史》。但在日本传世的文献典籍和绘画资料中,也没有记载这个故事。18世纪这个故事在西方也基本保持本初面貌。19世纪英国在印度等殖民地发展茶叶产业并取得成功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学者通过多种手法改写这个故事,将其塑造成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依据。“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在19世纪西方世界的变异,褐示了英国等先发国家崛起后利用学术主导权篡改历史、打压其他国家茶叶产业、服务本国贸易和殖民经济发展的话语逻辑。这充分显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学术霸权和大国文化沙文主义,借以突出西方文化优越性的意图。
从20世纪20年代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中国农学家吴觉农、陈橡等人对此展开系统批驳;改革开放后,吴觉农等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深入开展中国西南地区才是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的论证。科学界还开展了西南野生大茶树的实地调查,发现云南、四川一带有生长两三千年的大茶树,证明并非只有印度阿萨姆有野生茶树。
-摘编自宋时磊《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史的视角,分析茶叶起源故事在西方世界变异的原因。
(2)列举材料中涉及的三种史料类型,并分别评析其史料价值。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交通问题。美国的交通革命从“税路时代(即收税或收费的大道)“开始。各州纷纷修筑自己的税路,部分解决了各州内部的运输问题。1800年美国开始修筑“国道”,1833年修成坎布兰至俄亥俄州哥伦布的坎布兰大道,成为移民西部的要道。1807年蒸汽机成功运用于商业航行后,“汽船时代”到来,投资修建运河成为主流。各运河与天然河道形成密集的航运网,为东西部连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交通运输业进入最具革命性的时代一铁路时代。铁路速度快、承载量大、受地理限制小,因而很快就超过公路和运河运输。
-摘编自陆宾《美国西进中的交通建设》
材料二民国时期以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为中心的干线公路基本已建成通车,形成较为稠密的干线公路网。尽管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路基仍然存在。故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川藏、青藏等公路外,新建设的干线公路较少,主要是加强对干线公路的维修、养护,以提高干线公路的技术标准和通行能力。西部交通运输网络基本上是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建设和形成的。改革开放后,西部交通进行了新线建设和旧线改造。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汽车运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公路网的形成,在公路、铁路和水运三种主要运输方式中,公路线路里程占94%以上。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含氧量少、气候复杂著称于世。2001年6月,国家总投资330多亿元,动工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经过4年的艰苦奋战,在攻克许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
-摘编自胥江《西部交通运输与西部大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近代交通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美国近代交通建设相比,新中国西部交通建设的不同之处。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盘古开辟天地、女娲炼石补天、夸父逐日而死、精卫誓填沧海等故事熠媚生辉。他们象征了先民对光明的追求和勇于与大自然抗争、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理想形象。《山海经》记载的450多个神中,大多是半人半兽形状,为民尝百草的神农氏为牛头人身,蚩尤人身牛蹄。三皇五帝神话中尧舜禅让、禹“克己奉公”的形象,成为“内圣外王”的理想模板,其谱系神话成为“大一统”观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与西方神话相比,中国神话不太关注儿女私情,对社会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深刻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发展个性的关注。
-摘编自向柏松《中国古代帝系神话与“大一统”观》
材料二尼罗河上下游居民由跨越红海的亚洲入侵者及两大原住民构成,这就导致至少有三种原始宗教信仰构成了古埃及的神话体系。在宗教渊源和政权势力的影响下,古埃及神话中神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不同的政治区划有自己的神话体系,进而导致创世神话呈现出多样性,主神有阿图姆、八联神、舒、托特卜塔、阿蒙等。古埃及早王朝时期三大“创世论”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埃及神话许多与“水”相关的神祇都双性同体的形象出现,这反映出古埃及人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
-摘编自李模《论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太阳神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古代神话相比,埃及神话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神话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启示。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提出“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以前,农业应是全球化鞶始及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因”。其论著部分目录如下:
-摘自周红冰《20世纪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农业因素》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20世纪前的相关史实,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以“全球化进程中的农业因素”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三明北附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模拟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A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A
【24题答案】
【答案】C
第I卷(非选择题,共48分)
二、非选择题
【25题答案】
【答案】(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话语权被削弱;中国经济上被殖民掠夺;西学东渐背景下,西方国家拥有学术霸权,中国丧失学术主导权;历史研究方面的考古和实地考证相对西方较迟滞。
(2)历史传说:具有虚构性和主观色彩,是铺助性史料,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学价值,是重要史料。考古调查资料:可以获取较直接的历史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是重要史料。
【26题答案】
【答案】(1)特点:具有明显阶段特征;伴随领土扩张而发展;与工业革命的进程密切相关;多种交通方式共同发展;从地方各自发展到国家统筹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之处:着眼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公路占主导地位;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注重维护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由国家主导。(任答四点)
【27题答案】
【答案】(1)不同:吸收外来宗教文化;神话体系分散多样;强调崇拜自然;重视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原因:外族入侵;宗教信仰多元;人们热爱生命;尼罗河定期泛滥,农业发达;地方政治区划实力较强。
(2)启示: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共同价值观等。
【28题答案】
【答案】示例:
农业因素-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动因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化进程悄然开启,15至19世纪期间,农业因素是全球化肇始及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因。
地理大发现使得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美洲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在欧亚非地区广泛传播,不仅改善了全球的粮食格局,还促进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也为人口流动与迁徙创造了条件。
此外,农业的发展还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促进了全球化商业行为的发展,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同时,农业贸易加速了白银资本的跨洲际流动,成为工业革命前全球范围内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综上所述,15至19世纪期间,农业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