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6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67张PPT)

资源简介

(共67张PPT)

4.古代诗歌四首
——和时光里不灭的东西击掌
日月不变水流东,我们与古人看见的是同一轮月亮。我们与古人的惆怅、快乐、所忧所惧,几乎是一样的。
在我们的一生中,很有可能遇到古诗文作者相同的情境。
那一刻你会很欣慰。
因为数千年时光里,
几乎所有东西都消失在时光的洪流之中,
他们却依然站在遥远的过去与你同哭同笑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
受诗歌的情境。
2.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
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第一部分 文学文化常识
语文小卖部原创自制
【文体知识】
形式: 格律诗、自由诗
表达方式: 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题材: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闺怨诗、送别诗、怀古诗等
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年代 近体诗:唐诗(绝句、律诗、排律)、宋词、元曲
古诗
注:一般我们把唐朝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唐朝及以后的诗歌称为近体诗,近体诗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语文小卖部原创自制
诗歌 诗体
《观沧海》 四言古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言绝句
《次北固山下》 五言律诗
《天净沙·秋思》 散曲
真是毫无共同点呢
语文小卖部原创自制
四首古诗押韵特点?
1.《观沧海》是古体诗,不讲求押韵。
2.《次北固山下》是律诗,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整首
诗押“ian”韵,分别是“前”、“悬”、“年”、“边”。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绝,一般一、二、四句
押韵,这首诗押“i”韵,分别是“啼”、“溪”、“西”。
4.《天净沙·秋思》是散曲,每句押韵,这首散曲押“ia”韵,
分别是“鸦”、“家”、“马”、“下”、“涯”。
语文小卖部原创自制
【作者简介】(链接每首诗歌课下注释①)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语文小卖部原创自制
【作者简介】(链接每首诗歌课下注释①)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语文小卖部原创自制
【作者简介】(链接每首诗歌课下注释①)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誉称“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
语文小卖部原创自制
【作者简介】(链接每首诗歌课下注释①)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
这四首诗为何被放在此单元?
这四首诗有什么共同点?
老师先来第一笔!猜猜我画的是哪首诗?
语文小卖部原创自制
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三悟:联系背景,把握主旨
第二部分 诗歌解析
《观沧海》
任务一:初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任务二:品读——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任务三:悟读——联系背景,把握主旨。
任务单
任务一:初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1.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3.抓住诗眼,明确景物。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1.读准字音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诵读指导:
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读对节奏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到达,登上
多么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
译: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译: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巨大的波浪
动 景
静 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译:(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得茂盛。
译:萧瑟的秋风吹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它,指沧海
译: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
银河
译: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里产生出来的。
译: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咏自己此刻的心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运
达到极点
3.抓住诗眼,明确景物。
(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观沧海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宏伟志向

秋风萧瑟
(2)作者登上碣石山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任务二:品读——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从以下所给的角度,赏析诗句,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角度1:抓住意象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 “物象”,
是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角度2:抓精妙字词
角度3:关注意象堆叠、组合
角度4:动静、虚实
角度5:修辞……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几句是写实景,由水写到山岛,再写到草木,最后又写到波涛,动静结合,写出了波澜壮阔的景象,踌躇满志,慷慨激昂。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虚景,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表达了曹操的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名句、主旨句)
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 如“沧海”“洪波”“日月” “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任务三:悟读——联系背景,把握主旨。
写作背景: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海。
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人。
壮阔、澎湃、宽广、浩瀚、激荡等
胸怀博大、志向高远、慷慨豪放等
这首诗虚实结合,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画出了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课堂总结】
《次北固山下》
任务一:初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任务二:品读——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任务三:悟读——联系背景,把握主旨。
任务单
任务一:初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1.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常见错别字:绿、悬、洛
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停顿节奏,一般是“二三”,但有时候也会根据意义划分节奏。
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同时,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的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该是一致的。
1.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 水前。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
次 北 固 山 下
舟停留在北固山脚下
次:停宿。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北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青山:北固山。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潮 平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风正:风顺,指风平浪静。悬:挂。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夜还未消尽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海日:从海上升起的红日。 生:升起来。
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入:进入,降临。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思念故土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送到。归雁:北归的大雁。
任务二:品读——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
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这一联千古名句,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认真品味。首先要理解字面的意思。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视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你觉得颔联,那几个字用的好呢?为什么?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而“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给人一种宽广无边的空间感。“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端直高挂着的样子。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写出了船在海上顺风平稳行驶的景象。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了怎样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生”字和“入”字用得好。“生”“入”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了,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这两句诗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
4.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直接抒情,“乡书”“归雁”照应首联的“客路”,尾句与首句呼应,抒发乡愁。
任务三:悟读——联系背景,把握主旨。
写作背景:王湾作为唐代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沿江东下,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主旨: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冬末春初时北固山下青山绿水、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的景色,抒发了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羁旅思乡之情。
【课堂总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任务一:初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任务二:品读——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任务三:悟读——联系背景,把握主旨。
任务单
任务一:初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1.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见错别字:道、直、 郎
诵读指导:七言诗一般节奏的划分是“二二三”。
1.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叙 事
写 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抒情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
在柳絮落尽杜鹃声声哀啼的时节,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条溪流。
柳絮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任务二:品读——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
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
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归来。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2.“闻道”和“五溪”对于表达感情又起什么作用呢?
“闻道”,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关心。“过五溪”,可见被贬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表现出诗人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同情与关心。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任务三:悟读——联系背景,把握主旨。
写作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后,写本诗从远道寄给他。
主旨: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暮春的萧条和赴任路途的险远,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诗人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课堂总结】
《天净沙.秋思》
任务一:初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任务二:品读——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任务三:悟读——联系背景,把握主旨。
任务单
任务一:初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1.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常见错别字:藤、涯
诵读指导:诗歌中六字句一般停顿是“二二二”,如:“枯藤老树昏鸦”,但最后一句,则读“断肠人在天涯”。
1.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天 净 沙 ·秋 思
游子在秋天里思乡的愁绪
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夕 阳 西 下,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任务二:品读——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1.《天净沙 ·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 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 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2.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小桥流水人家”
动静结合,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衬;“人家”的温馨画面,以乐景衬哀情,反衬游子的孤寂以及思乡之情。
3.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句。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羁旅思乡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以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任务三:悟读——联系背景,把握主旨。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曲。
主旨:本诗主要运用白描手法,融情于景,通过描写一幅秋郊夕照,游子漂泊之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本诗被誉为“秋思之祖”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 “小令之最佳者”。
《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小令前三句,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个性鲜明的事物,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课堂总结】
特点 示例分析
四首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景物描写特点不同,决定情感不同特点。
关键词语传达出景中情。
《观》是以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的,写的都是大景象,因此场面宏大,体现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达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
《次》也有壮阔景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其中包含着开阔的胸怀、雄放的激情、立志功名的志气等
《闻》提到“杨花”“子规”,点明了“龙标”“五溪”“夜郎”等,也写了“明月”,这些都是客体意象,那么情呢 “愁心”一词最关键,给这些客体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
《天》中景物描写所带的修饰“枯”“老”“昏”“古”“瘦”等,本身就传达一种衰落、颓败情境的特点,再加上“断肠人”,痛苦、低落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情与景融洽无隙。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