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习一、单选题1.“汉初实行的黄老政治,抚平了秦末战争留下的创伤,恢复和重建了社会经济秩序,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社会秩序从混乱转向平稳,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为社会拨乱反正的思维模式和政治指导思想。”这一结果的出现( )A.根源于统治者轻徭薄赋的政策 B.表明汉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C.得益于治国政策与国情相适应 D.是吸取秦二世而亡教训的反映2.下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汉武帝之孙)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图。这反映了汉代A.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D.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3.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4.《后汉书·逸民传》说,东汉章帝以后,“帝德稍衰,邪蘡当道,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于是出现了一批隐逸之人(士),逃避现实与坚持理想。逸民群体的出现( )A.主要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 B.源于统治者清除政治的异己势力C.体现儒家学者的消极避世 D.反映政治局势影响士人价值取向5.汉光武帝废除更役制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同时,还整顿吏治,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官吏严格要求。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力 B.减少中央的财政开支C.促进民众的政治认同 D.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6.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刺史改州牧,拥有赋政治民之权,州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反映出东汉来年A.郡县制最终形成 B.中央集权得到巩固C.已经取消监察制 D.刺史职能发生变异7.图1为建于东汉早期的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后壁的“大王车”出行图摹本(局部)。据此可知,“大王车”出行图A.反映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C.表明王国拥有治民巡查的权力 D.创作手法居世界前列8.“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人是相互感应的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9.下表是西汉不同时期存在的诸侯王。西汉分封的诸侯王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B.确保皇权传承稳固C.实践郡国并行的治国方略 D.扩大王朝统治疆域10.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11.西汉从周亚夫以条候为相起,至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前为宰相者必先得封侯,当时选相的范围局限在汉初被封的143个侯爵之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国家尚未形成完善的选官制度 B.诸侯得到皇帝的信任C.军功集团影响了汉初政治发展 D.丞相引起皇帝的猜忌12.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董仲舒等人提倡“春秋决狱”: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春秋决狱”有利于( )A.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律 B.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社会稳定C.以法入情价值体系构建 D.增强法律权威、保证长治久安13.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主要体现( )①鼓吹“天人感应”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③宣扬“君权神授”④强调“大一统”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该“总设计师”首倡A.以德治民、爱惜民力B.用“仁义”“王道”施政C.法、术、势结合统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5.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图一后母戊鼎 图二素纱单衣 图三水排 图四五铢钱A.图一反映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达到顶峰水平B.图二可作为作为西汉棉纺织业高超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东汉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可作为西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实物证据16.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A.国家税源枯竭 B.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C.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二、材料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史书记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材料二 材料三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承秦制”具体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有所损益”又有哪些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后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统治者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部分历史现象政治现象 经济现象 文化现象战国变法、君主专制、割据争霸、郡国并行、 刺史监察、中原陆沉 重农抑商、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盐铁官营、 统一货币、重心南移 百家争鸣、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玄学清谈、 焚书坑儒、三教合一结合材料以及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请在任意三类历史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2-3个现象,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关联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被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虽然此役最终得以解困,但是匈奴强大而精良的骑兵使得汉统治者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草原文化背景下精心培育的远途快速骑乘军马面前,汉代国马成为不堪一击的劣马。汉景帝时期,在秦代国家牧苑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大批培养国马。汉武帝即位后,以“天马”为蓝本的西域名马、乌孙马、大宛马随之被引入进来,国马的种群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汉军的移动能力随之增长,使得其突破长城的保守型防御而北上西进,构建了汉帝国的幅员辽阔。——摘编自尚永琪《国马资源谱系演进与汉唐气象的生成》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三次大战简表公元前127年 匈奴南进,汉派将军卫青击匈奴 汉收复河南地公元前121年 汉派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 匈奴退出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 匈奴南进,杀掠无度。汉以卫青、霍去病出征 汉大破匈奴军,匈奴北徙漠北——摘自《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根据材料一,总结汉代改良国马谱系的原因。(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国马谱系改良的影响。《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D D D B D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C D D C1.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汉初实行黄老政治,“与民休息”,巩固了统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无为而治”政策符合国情,才使汉朝社会秩序有条不紊,C项正确;“轻徭薄赋”是“无为而治”政策中的一个措施,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是黄老政治符合西汉初的国情,对恢复和重建社会秩序产生积极作用,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B项;吸取秦亡教训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吸取教训后采取了符合国情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宣帝统治时期,儒家或者儒者出身官僚的人数显著上升,这主要和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孝廉,主要是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服务的,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汉武帝后,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它学派的消亡,D选项排除。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在西域设置官吏,派驻军队进行戍边屯田,是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D项正确;汉代在西域设官驻军,主要目的是管辖西域,不仅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考古证明汉代在西域设官、驻军、屯田,未提及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根据材料“帝德稍衰,邪蘡当道,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可知,这一时期,君主统治腐朽,官场黑暗,在这种背景下出现逸民群体,可见政治局势影响士人价值取向,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黄老之学一般是在朝代建立初期,本题题干时间显然不符合,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逸民群体的出现源于统治者清除政治的异己势力的认识,材料主要反映东汉章帝以后政局混乱影响一部分人成为隐士,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基本是入世的,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料“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同时,还整顿吏治,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官吏严格要求”,可知,汉光武帝通过简政减吏,整顿吏治,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地方的管理,并未提及君主专制,排除A项;仅从材料,并不能得出中央财政开支变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民众的政治认同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6.D【详解】试题分析:郡县制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建立监察区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更有利于中央集权,材料变化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巩固,故B项错误;州由监察区变成行政区不代表监察制已经取消,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刺史改州牧,拥有赋政治民之权…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可知刺史职能转变,故D项正确。7.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王车”出行图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能够反映贵族的生活,故 B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西汉王国问题解决后,分封还继续存在着,如东汉光武帝刘秀就将自己的十个儿子都封为王,但是,这个时候的王侯只是个封号,不能治民,每年坐享封地的赋税,不能成为一股影响国家统治的力量,C项错误: D项表述在材料中无从体现。8.D【详解】由材料中“天子受命于天”可知,这反映了其“君权神授”的思想,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反映规劝皇帝实施仁政的内容,排除A项;孔子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排除B项。故选D项。9.B【详解】从材料中的诸侯王姓氏来看,后期以同姓王为主,这主要是通过血缘关系来巩固统治,B正确;地方封国埋下了后来分裂的伏笔,A排除;C属于手段,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0.B【详解】据材料“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该时期是指秦汉时期,故B正确;商周时期没有儒家思想,故A排除。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故C排除。隋唐时期不符合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的信息,故D排除。11.C【详解】由材料可知,西汉早期选相的范围局限在汉初被封的143个侯爵之内,这说明获得侯爵的军功集团势力不容小觑,而对宰相的政治素养却不太重视,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选相的范围,不是选官制度的问题,而且西汉汉武帝时就有选官制度—察举制,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诸侯得到皇帝的信任,而且异姓诸侯深受皇帝猜忌,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丞相权力过大引起皇帝的猜忌,故排除D项。12.B【详解】由材料可知,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扩大,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扩大并非是指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律,故A项错误;材料意指儒家影响了法律,法律儒家化,是以情入法,不是以法入情,故C项错误;材料意指儒家影响了法律,不是法律权威性增强的表现,故D项错误。13.C【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故第④项的表述正确;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故①③两项的表述正确;第②项应为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主张,与题目中的人物“董仲舒”不符,故排除。本题应选C项。14.D【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因为其思想适应了汉代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故D正确;A项是孔子思想;B项是荀子思想;C项是韩非子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5.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A时代错误应该是“商代”。B项错误,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精美丝织品。C“水排”是冶铁工具。五铢钱是西汉中央政府发行,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16.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解读、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主要阐述了东汉时期农民的比较的贫穷,而“国家税源”、“政府救济”、“经济结构”在材料没有体现,因此C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东汉时期农民经济状况17.(1)“汉承秦制”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②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③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有所损益”:①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②秦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③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诸侯王势力膨胀,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事件:引发“七国之乱”。(3)措施: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详解】(1)汉承秦制: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徭役赋税制度等方面进行作答;有所损益:可从汉初的无为而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国并行等方面进行作答即可。(2)制度、影响及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在地方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最终威胁了中央集权,引发了“七国之乱”。(3)解决:可从汉景帝的削藩政策、汉武帝的推恩令等方面进行作答即可。18.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详解】根据“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得出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根据“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得出强化了民族认同;根据“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得出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根据“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得出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点睛】19.示例:选取现象:君主专制、思想专制。观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君主专制。论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强盛,黄老之学无法满足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则提出新儒学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教育和选官制度,使儒学确立统治地位,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国家统一。【详解】示例:选取现象:据材料“政治现象---战国变法、君主专制”可选取君主专制;据材料“文化现象---罢黜百家、焚书坑儒”可选取思想专制,故选取现象为“君主专制、思想专制”。观点:结合所学可提炼观点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君主专制。论述:结合所学可从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强盛,黄老之学无法满足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则提出新儒学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教育和选官制度,使儒学确立统治地位,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20.(1)①“白登之围”的发生;②匈奴骑兵的强大;③中原战马的劣势;④巩固政权的需要。(任意三点)(2)①增强了汉朝的骑兵力量,加强了国防力量;②威服了西域各国,保证了西域道路的畅通和对匈奴的制约;③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汉王朝有能力以相当快的“速度”,在超大疆域内传递统治信息、输送治理力量,使得朝廷、地方、边疆、属国、四夷不同层级之间的政令行使、行动协调、诉求传达、矛盾消弭);④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汉朝与汉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世界影响力);⑤汉代的国马改革为后世国马的改良提供了借鉴。(分军事、政治、文化传播、对外交往等角度即可)【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被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虽然此役最终得以解困,但是匈奴强大而精良的骑兵使得汉统治者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得出白登之围和匈奴骑兵的强大;根据材料“汉代国马成为不堪一击的劣马。汉景帝时期,在秦代国家牧苑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大批培养国马。汉武帝即位后,以“天马”为蓝本的西域名马、乌孙马、大宛马随之被引入进来,国马的种群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汉军的移动能力随之增长,使得其突破长城的保守型防御而北上西进,构建了汉帝国的幅员辽阔”,得出中原战马的劣势和巩固政权的需要。(2)影响:根据材料二表格“汉武帝对匈奴的三次大战”,以及根据汉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状况、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的实际状况,得出增强了汉朝的骑兵力量,加强了国防力量、威服了西域各国,保证了西域道路的畅通和对匈奴的制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汉朝与汉文化在世界的地位、汉代的国马改革为后世国马的改良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