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堂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基础积累(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1. 《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我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2. 课文讲述的是东汉末年__________(战役名称)期间,东吴大都督__________巧设反间计,让曹操谋士__________中计,导致曹操错杀水军将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3. 周瑜设计的核心是利用__________(物品)制造假象,故意让蒋干盗走,以此误导曹操。4. 文中“群英会”是周瑜为__________而设的宴席,席间周瑜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迷惑蒋干。5. 曹操中计的根本原因是他__________的性格弱点,而周瑜成功的关键在于他__________和对人心的精准把握。二、字词专项训练(一)根据拼音写汉字1. 周瑜得知蒋干来访,便与诸将商议如何设局,让他__________(shàng dàng)。2. 宴席上,东吴将领们__________(kào láo)蒋干,气氛看似热烈,实则暗藏玄机。3. 周瑜假装大醉,让蒋干在帐中看到伪造的书信,信中__________(yǐn mì)着蔡瑁、张允投诚的“秘密”。4. 蒋干自以为得计,连夜返回曹营,将书信献给曹操,曹操看后__________(jīng è)不已。5. 蔡瑁、张允被斩首后,曹操才猛然醒悟,却因__________(diū rén)而不肯承认错误。(二)词语辨析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周瑜__________(假装/伪装)对蒋干毫无防备,实则步步设局。蒋干__________(果然/居然)中计,以为自己拿到了重要情报。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蒋干盗书时,心惊胆战,生怕被周瑜的部下发诀。( )改为( )曹操听信谗言,下令将蔡瑁、张允推出帐外斩处。( )改为( )三、选择题1. 周瑜设计陷害蔡瑁、张允的直接原因是( )A. 两人曾背叛东吴B. 两人是曹操的亲信C. 两人精通水战,对东吴威胁极大D. 周瑜与两人有私人恩怨2. “群英会”上,周瑜不让诸将谈论“军旅之事”,目的是( )A. 怕泄露军事机密B. 向蒋干展示东吴将领的团结C. 迷惑蒋干,让他放松警惕D. 表示对蒋干的尊重3. 蒋干主动向曹操请缨去劝降周瑜,体现了他( )A. 忠心耿耿,勇于担当B. 自作聪明,急于邀功C. 与周瑜有旧,信心十足D. 深谋远虑,智计过人4. 周瑜伪造的书信中,“早晚必献操贼之首”一句的作用是( )A. 表达蔡瑁、张允对曹操的忠诚B. 引诱蒋干相信两人有反心C. 暗示周瑜即将战败D. 向曹操传递假情报5. 下列对周瑜性格特点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足智多谋,善于布局B. 从容不迫,演技高超C. 心胸狭隘,嫉贤妒能D. 洞察人心,把握时机6. 蒋干在周瑜帐中发现“密信”时的心理是( )A. 惊慌失措,不敢相信B. 喜出望外,以为得计C. 半信半疑,犹豫不决D. 悲愤交加,怒不可遏7. 曹操看到“密信”后立刻下令斩杀蔡瑁、张允,反映了他( )A. 果断决绝,治军严明B. 多疑猜忌,刚愎自用C. 明辨是非,执法公正D. 用人不疑,信任部下8. 课文中“帐下一人高叫曰:‘将军休慌!某虽不才,愿献一计,可破江东之兵’”,此人是( )A. 蒋干B. 蔡瑁C. 张允D. 周瑜9. 周瑜与蒋干“同榻抵足而眠”,这一情节的主要作用是( )A. 体现两人的旧情深厚B. 让蒋干有机会盗取“密信”C. 周瑜故意向蒋干透露假情报D. 表现周瑜的疏忽大意10. 下列对“中计”过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蒋干主动设计陷害蔡、张二人B. 周瑜的计谋漏洞百出,全靠运气成功C. 曹操的多疑是“中计”的关键因素D. 蔡、张二人确实有投降东吴的打算11. 课文结尾曹操“虽知中计,却不肯认错”,这一细节表现了他( )A. 刚愎自用,死要面子B. 顾全大局,怕影响军心C. 心有不甘,想伺机报复D. 暗中后悔,伺机弥补12. 下列不属于周瑜设下的圈套的是( )A. 伪造蔡、张二人的降书B. 设宴款待蒋干,展示军威C. 故意让蒋干听到士兵谈论军事机密D. 派细作到曹营散布谣言四、课内阅读理解(一)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选段,回答问题却说周瑜回至寨中,早有探事人报知曹操,说:“周瑜料道吾军必用诈降之计,因此预备。”操大笑曰:“周郎小儿,料事亦不甚高!”正言间,忽帐下一人出曰:“将军休慌!某虽不才,愿献一计,可破江东之兵。”操视之,乃九江人,姓蒋,名干,字子翼,现为帐下幕宾。干曰:“某与周瑜有旧,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操大喜,即时令蒋干收拾行装,即日起程。蒋干当晚扮作渔人,驾小舟往江东寨中。瑜出帐迎之,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干曰:“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瑜曰:“吾岂敢逆贤弟之情?便留你共榻一宵,以叙旧情。”1. 曹操为何说“周郎小儿,料事亦不甚高”?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2. 周瑜一见蒋干便点破他“为曹氏作说客”,表现了周瑜怎样的特点?3. 蒋干被点破后为何要“请告退”?周瑜又为何挽留他?(二)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选段,回答问题次日,周瑜设宴于帐中,召请江左英杰与蒋干同坐。瑜曰:“此皆江东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饮至半酣,瑜携干手,同步出帐外。左右军士,皆全装贯带,持戈执戟而立。瑜曰:“吾之军士,颇雄壮否?”干曰:“真熊虎之士也!”瑜又引干到帐后一望,粮草堆积如山。瑜曰:“吾之粮草,颇充足否?”干曰:“果然兵精粮足!”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干曰:“以吾兄之才,实不为过。”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1. 周瑜为何要举行“群英会”?“群英会”上他向蒋干展示了哪些内容?2. 周瑜说“假使苏秦、张仪……安能动我心哉”,这句话的真实目的是什么?3. 蒋干在“群英会”上的反应是怎样的?这为后文他“中计”埋下了怎样的伏笔?(三)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选段,回答问题是夜,瑜复邀干入帐共饮。饮至二更,瑜佯作大醉之状,谓干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于是佯作呕吐,伏于几上。干见瑜熟睡,乃暗思曰:“周瑜大醉,必然失言。吾当乘此机会,探听些虚实。”遂下床,潜步至瑜帐后。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蔡瑁张允谨封”。干大惊,暗读之。书略曰:“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干思曰:“原来蔡瑁、张允结连东吴!”遂将书暗藏于衣内。再欲检看他书时,床上周瑜翻身,干急灭灯就寝。1. 周瑜“佯作大醉”“伏于几上”,这一系列行为的目的是什么?2. 蒋干“潜步至瑜帐后”“偷视文书”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3. 蔡瑁、张允的“密信”有何特点?为何能让蒋干深信不疑?(四)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选段,回答问题干连夜回见曹操,呈上书信。操见了,大怒曰:“二贼如此无礼!”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操曰:“我欲使汝二人进兵。”瑁曰:“军尚未曾练熟,不可轻进。”操怒曰:“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计矣!”众将见杀了蔡、张二人,入问其故。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乃谓众将曰:“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1. 曹操看到书信后为何“大怒”?他说“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有何含义?2. 蔡、张二人“惊慌不能回答”,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处境?3. 曹操“方省悟”却“不肯认错”,这一矛盾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五)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选段,回答问题周瑜在帐中,闻知曹操已杀蔡瑁、张允,大喜曰:“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诸将皆问曰:“将军何以知之?”瑜曰:“吾观蒋干非等闲之辈,必被吾言所动。曹操生性多疑,必斩二人。”正说间,有人报曹操又遣蒋干过江。瑜笑曰:“此必是曹操疑我,故又令蒋干来探虚实。”1. 周瑜为何说“吾所患者,此二人耳”?蔡、张二人的死对东吴有何意义?2. 周瑜能准确预料到曹操会“斩二人”,依据是什么?3. 周瑜对蒋干的评价“非等闲之辈,必被吾言所动”,是否矛盾?为什么?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 三国演义;罗贯中2. 赤壁之战;周瑜;蒋干;蔡瑁;张允3. 伪造的降书(密信)4. 迷惑蒋干;展示军威;假装醉酒5. 多疑猜忌;足智多谋二、字词专项训练(一)根据拼音写汉字1. 上当 2. 犒劳 3. 隐匿 4. 惊愕 5. 丢人(二)词语辨析1. 假装;居然2. “发诀”改为“发觉”;“斩处”改为“斩决”三、选择题1. C 2. C 3. B 4. B 5. C 6. B 7. B 8. A 9. B 10. C 11. A 12. D四、课内阅读理解(一)1. 曹操认为周瑜识破“诈降之计”不算高明,自己有应对之法。反映了他轻敌、自负的心态。2. 表现了周瑜的机智敏锐,早已识破蒋干的来意,掌握了主动权。3. 蒋干被点破后“请告退”,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说客身份;周瑜挽留他,是为了实施后续的反间计,让他成为传递假情报的工具。(二)1. 周瑜举行“群英会”是为了向蒋干展示东吴的军威和实力,迷惑他,让他相信东吴上下团结一心,难以劝降。展示的内容包括:江东英杰、雄壮的军士、充足的粮草。2. 真实目的是向蒋干表明自己忠于东吴、不会投降曹操的决心,进一步断绝蒋干劝降的念头,同时让他更加坚信周瑜没有防备,为后续盗书埋下伏笔。3. 蒋干在“群英会”上被周瑜的气势和言辞所震慑,感到劝降无望,内心焦虑。这为他后来急于寻找“收获”(如盗取密信)埋下伏笔,使他更容易落入周瑜的圈套。(三)1. 目的是为了让蒋干放松警惕,给蒋干创造盗取“密信”的机会,让他主动获取假情报。2. 蒋干的心理活动是:以为周瑜大醉,有机可乘,想探听虚实立功,既紧张又兴奋。3. “密信”的特点是措辞逼真,符合蔡、张二人作为降将的身份和处境,容易让人相信他们有二心。蒋干急于立功,加上之前被周瑜的表演迷惑,因此深信不疑。(四)1. 曹操“大怒”是因为他认为蔡、张二人暗中勾结周瑜,背叛自己。这句话的含义是指责二人训练水军是为了帮助周瑜消灭自己,表现了他的多疑和被激怒后的冲动。2. 反映了他们对曹操的突然发怒感到莫名其妙,处于被动、无辜的处境,也说明他们对曹操的多疑性格认识不足。3. 表现了曹操刚愎自用、死要面子的性格,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肯公开承认,维护自己的权威。(五)1. 因为蔡瑁、张允精通水战,是曹操水军的核心将领,对东吴构成极大威胁。他们的死解除了周瑜对曹操水军的最大担忧,为东吴对抗曹操创造了有利条件。2. 依据是他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也知道蒋干容易被利用,因此断定曹操会相信书信内容,斩杀蔡、张二人。3. 不矛盾。“非等闲之辈”是周瑜对蒋干的表面评价,实则是说蒋干有一定的野心和行动能力,容易被利用;“必被吾言所动”则是周瑜看透了蒋干自作聪明、急于求成的弱点,知道他会落入圈套。这体现了周瑜对人心的精准把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