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读准字音】
八佾(yì)
迩之事父(ěr)
子罕(hǎn)
文质彬彬(bīn)
譬如(pì)
未成一篑(ku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章》
【预习文本】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预习文本】
部编教材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导入】
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叩击我们的心扉。在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下,我们不断地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聆听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一生
(1)30岁前,3岁丧父,少年丧母,位卑而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乐在其中。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复古主义者,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
儒家传统经典(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中国古代儒家要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文本研读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1慎于言,就 有道 而2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食:
动词,吃饭。
安:
安逸。
敏:
勤勉。
而1:
表并列。
就:
接近、靠近。
有道:
指有道德的人。
而2:
表顺承。
正:
匡正,端正。
已:
通“矣”,相当于“了”。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在孔子看来君子要做到 哪三个方面可以称为“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在物质条件上:
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重视榜样作用,虚心请教
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在言行上:
榜样作用:
君子:1.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2.有道德的人;3.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论语》中,君子形象出现了107次。
激情探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一章
名作动,吃饭
勤勉
靠近
形作动,匡正
通“矣”,了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主要观点:不求安饱,有道而正(好学)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第二章
连,表假设,如果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主要观点:做仁德之人,礼乐为基础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
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和乐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核心都在于仁爱之心。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三章
为动用法,为…而死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主要观点:执着追求仁道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
初步感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章》
【初读文本】
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勉,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他怎么能对待乐呢?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都可以。”
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明白的是利益。
【翻译文本】
看见贤者,就希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朴实,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
【翻译文本】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初读文本】
子曰:“朝 闻 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第三章
朝、夕:
名→状,在早上、在晚上。
闻:
知道、懂得。
道:
道理、真理。【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思考1:有个成语出自此章,这个成语是:
思考2:对于“道”,孔子愿意“朝闻夕死”体现孔子是怎样的人?
为了追求“道”,孔子能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
孔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思考3:本章7个字就把道理浓缩其中,体现了本章的说理特点是什么?。
言简意赅,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素材解读一】 山东济宁英雄消防员冯振
山东济宁消防员冯振为救群众壮烈牺牲,被批准为烈士并追记一等功
在2023年7月31日,山东济宁籍消防员冯振在强降雨抢险救灾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8月2日,应急管理部批准冯振同志为烈士,并追记一等功。冯振同志的英勇事迹,让我们深感震撼和敬佩。
冯振烈士骨灰返回济宁,家人和消防救援队送别
2023年8月5日,冯振烈士的骨灰在生前所在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和家人护送下,从北京返回济宁市汶上县。沿途经过了多个城市,吸引了无数群众前来吊唁和送别。他的骨灰最终被安放在济宁市汶上县的烈士陵园。
作为一名消防员,冯振拥有不平凡的一生:1992年,他出生在济宁市汶上县郭楼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2009年12月参加消防救援工作的他,14年来始终战斗在灭火救援第一线,累计参加灭火救援行动3500余次,营救遇险群众150余人,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4次,多次获评“岗位练兵先进个人”。牺牲前,他已经成为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消防救援站特勤一班班长。
冯振的微信头像是消防员的卡通形象,微信昵称是“逆行”,踏实稳重的性格让他成为身边战友的“主心骨”。根据媒体报道,队员申光星回忆冯振牺牲前的瞬间,“当时冯振班长一边把我往外推,一边喊‘赶紧收绳、赶紧收绳’!”但是,当他发现自己被推到安全区域后,冯振已经不见了。
在战友苏晨阳的记忆中:“和冯振一起进火场,我永远不慌。”
【素材解读二】 吉林舒兰市长骆旭东因公牺牲
8月3日晚,吉林省舒兰市周边乡镇发生汛情,多地出现内涝,按照吉林市公安局党委部署,当晚值班局领导迅速集结特警、交巡警、科信等相关部门警种,连夜赶往受灾地点,全力开展抢险救援、群众安置等各项工作。
据新华社8月4日消息,记者从吉林省舒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连续强降雨已致吉林省舒兰市1人遇难4人失联。
网络有消息称失联人员中包括舒兰市委常委、副市长骆某某。他与其他工作人员在抗洪抢险中失联。
“必须全部转移,不要抱侥幸心理,坚决不!”
这是8月3日晚,吉林省舒兰市常务副市长骆旭东,在下乡巡查途中,给平安镇党委书记发的语音。这也是目前找到的骆旭东生前最后一段语音。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六章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以后才能成为君子。”
主要观点: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质朴
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品性比我们外在的礼貌、文采要更重要。因为如果是质之胜文,质多于文,这个人是一个老实憨厚的人,但是没有什么文采,这种人还可以造就。可见,质地很重要,做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质地。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第七章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
主要观点: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历史无穷的路。“任重”所以力量要强,不强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道远”所以意志要坚决,不坚决就会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将曾子之语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我们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也会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第八章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做下去。”
主要观点: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比如、好比
形作动,填平
【深入探究】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试简要分析“仁”“礼”“乐”的关系。
①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这是礼
这是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
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
【深入探究】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思想出错、松懈在先,然后行为才会出现偏差,所以时时刻刻要绷紧思想的弦。犯了错,家长或者班主任找谈话,也是为了解决思想上的偏差。
仁——思想
礼、乐——行为
【深入探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孟,都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还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只是为了心中的“道”,于是甘愿奉献付出一切,包括生命。
对我们来说,为什么不能为了心中的理想,再付出两年的努力?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里仁》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第五章
贤:
形→名,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
形→动,看齐,与……看齐。
内:
方名→状,在心里。
自省:
宾语前置,“省自”,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误)。
省:
检查、反省。
思考:孔子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见贤思齐,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即是学习别人好的方面。
自我反省即是以他人(有贤能的人和不贤的人)为参照,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素材解读一】 见“德”思齐
一个品德高尚、有德行的人,无论身在何处总是被人敬仰。就像60多年深藏功与名的张富清,他无论是在烽火中,还是在贫困地区中,都一直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将功与名尘封在箱子的最底部。
还有女伞兵马旭捐赠1000万元支持发展青少年教育和鞠躬尽瘁农业事的“布衣院士”卢永能,他们一生勤俭节约,倾尽自己所有去奉献于他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新时代中,还有许许多多拥有这种不计得失、不贪恋功名利禄、无私奉献品德的人,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品德,我们无论在何方、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能在浮华中迷失了自己,要用他人高尚的德行做好标榜,引领正确的前进方向。
【素材解读二】 见“善”思齐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左传》中一句话:“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和“善”是我们的国宝,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于仁善的观点却是一致的,这告诉我们自古以来“善”永远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追捧、去实现的一件事。何为善?那就是我们的“绝壁愚公”陈显兵,一个刚刚脱贫年过五旬腰部有伤,却为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约5公里长天路的农民;那就是自己宁愿去当保洁员也不愿意给房客涨房租的67岁官恩兰;那就是突发心急梗塞却仍然坚持为患者实施手术的杨徐松。这些人都是我们的身边人,却用一点一滴的小事为我们展现了什么叫“善”,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大山里的小村庄才能变成一个景区,外来务工者才能有一个温暖的家,患者的疾病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素材解读三】 见“美”思齐
在网络上一个热门词叫“最美”,很多人很多事都被冠上了“最美”二字,有“最美第一书记”“最美科学家”“最美奋斗者”“最美医生”等等,他们用他们事迹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就像前段时间那个站在坦克上姑娘刘姝杉,她让我们明白了原来美丽不一定要穿新潮的衣服,也不一定要画精致的妆容,只需要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梦想去奋斗、去拼搏、去付出,那就是最美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在扶贫路上将生命定格在了30岁,美丽的天使潘美儿用非凡的勇气让麻风村绽放了生命之花,40多年完成13万余台手术、走遍天山牧区的仁心医生庄仕华,还有许多在工作岗位奋斗着的、奉献着的、拼搏着的人,这些都是我们心中最美的人,他们用行动告诉着我们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美丽的人。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篇文章里关于仁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克己,第二方面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一章
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主要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点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