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传承文化之根
单元学习主题
诸子百家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树的根。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
《论语》十二章
当代世界迷茫中的皈依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合宣言(1988)
初中必背《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章句解读
6
任务:读课文,四人合作解决字音,词义,句意。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读课文,四人合作解决字音,词义,句意。
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读课文,四人合作解决字音,词义,句意。
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颜渊》)
读课文,四人合作解决字音,词义,句意。
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任务:齐读《论语》十二章
【素材解读】 天赋遇上努力:水花精灵全红婵
广东省湛江市,这座南海之滨的小城,素有中国跳水之乡的美誉,诞生过陈丽霞、劳丽诗、何冲、何超等4位世界冠军。全红婵承认自己哭过,但次数不多。“我不是爱哭包。学新动作时也挺怕的,但我太喜欢跳水了,鼓励自己坚持。我想拿冠军,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大哥哥是指同样来自广东队的里约奥运会男子10米台双料冠军陈艾森和东京奥运会男子3米板双金得主谢思埸,大姐姐则是“跳水女皇”郭晶晶。
全红婵是幸运的,凭着天赋与努力,绽放青春的光彩。而这成功的背后,有一个团队体系多年不辍的培养,有一家人温暖而坚定的支持,更有一个重视体育、珍惜人才的强大祖国。
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夺冠后说“要挣钱给妈妈治病”,感动了很多人。在奥运摘金的高光时刻,她和所有这个年纪的孩子一样,简单而又直白地惦念着家人。全红婵来自一个七口之家,父母之下,兄弟姐妹五人,她行三。母亲在2017年遭遇车祸后失去劳动能力,整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几乎全靠父亲。村干部介绍,2019年,全红婵家被纳入低保,每月按国家规定领取低保金。当地政府为全红婵的母亲办理了大病救助,每月发放残疾人补助。
希望那些冠军带来的光环与喧嚣,在她登上10米跳台的一刹那,都会安静退去,只待那发力的一跃,化作水花的精灵。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固定句式,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第二章
而:
表假设,如果。
如……何:
乐指“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礼指“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八佾 (yi):古代乐舞表演的规模是以佾为单位的,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结合这个故事背景可知孔子的意思是,从季氏对待礼和乐的随便态度可知,他没有好好学习过周礼,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仁。
孔子听说季氏用了八佾这件事后,说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名言,意思是季氏连这种事情都能狠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他不敢做的。
【素材解读】 superB太
“superB太”之前是一位美食博主,热衷于拍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美食视频。
2022年年底开始,“superB太”用视频在社交平台曝光了很多新老问题,泛滥的鬼秤、
价值80块的“螃蟹皮筋”、缩水的披萨、偷换的海鲜等问题。
2023年3月15日,“superB太”发文称,在连续发布视频曝光厦门某景区海鲜市场偷梁换柱、缺斤少两后遭遇网络“悬赏”。其晒出的图片显示,在某平台上有网友发文称博主被“选上”,疑似谐音“悬赏”;还有人在博主直播时评论“10万一条腿”。对此,博主表示,自己之前也曾在私信遭遇过威胁,但第一次遇见“悬赏”这样的事,当天已到当地派出所报警。
2023年4月24日,“superB太”发布打卡徐州烧烤视频,该网红在游玩中发现出租车司机绕路还反向抹零、个别店铺缺斤少两等问题。此视频发布后引发热议,多种声音出现,有网友认为当地出租车不规范,应该整改。但还有网友称这是该博主故意黑徐州,并涌现大量网友私信谩骂。对此,“superB太”在直播中公开回应:“自己没有黑徐州,只是反映了确实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愿意去解决,那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遇到这些问题。我也想让徐州越来越好,干嘛不肯面对问题呢?”
2023年7月,云南芒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黄嘉邀请知名博主“superB太”,和他一起以消费者的身份对当地的市场进行探访,发现缺斤短两等问题。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诵读感悟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
“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
“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少说话,多做事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俾斯麦(曼):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学而》
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对于人格的重视。
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或物质的生存。要发展人性,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物质生活固然为人所必需,但如果只沉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则无异于禽兽。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这才是人应该有的有尊严的活。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知道小利。”
21
【评析】本章显示了孔子的义利观:
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补充】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土:乡土。一讲田土。】;君子怀刑【法度】,小人怀惠【恩惠】。——《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毛病)。”
这句话体现了一种非常先进的学习观,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评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高明之处是后半 句,他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更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 看自己有没有相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 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
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2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参考译文】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评析】这句话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结合内容谈谈理解。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观念,体现了儒家中庸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文质彬彬”,正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 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君子气质的体现。
2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参考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24
【评析】曾子的这句话非常有名气,被历代很多仁人志士引为座右铭。此句包含三个因果关系,请结合语句分析。
首先,“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
为什么“任重”,因为以“仁”为己任。“仁”是孔子学术中最重要的概念,即“忠恕之道”,这是第二层因果关系。
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这是第三层因果关系。后面两层因果关系合起来是对“任重道远”的解说,而“任重道远”又是对“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一中心句的解说,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强调和凸显了首句中的“弘毅”,反问语气又增强了感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这一则中孔子用比喻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这句话孔子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未成一篑” “虽覆一篑”,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之所以说“吾止” “吾往”,是强调“为仁由己”。
其咎在己 进益在己
25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品德低下的人。
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第四章
喻:
知晓,明白。
小人:
思考1:君子与小人在道义和利益上分别如何取舍?
君子更重视道义
小人更注重利益
思考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对比
思考3: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分析孔子是否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孔子承认追求富贵是人的共性,孔子并不排利。孔子主张富贵要通过正当、合法、合理的手段取得。
努力工作,老实干活,挣钱是正当手段,偷窃,抢劫等方式,弄钱是不正当手段。
【素材解读一】 整治医疗反腐
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全面铺开,这场反腐风暴明确指向医药领域生产、供应、销售、使用、报销等重点环节和“关键少数”。据媒体不完全的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公开通报被查的医院负责人已达到168名。尤其是7月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后,几乎每天都有医疗系统干部落马。在医疗领域,这样的反腐力度、广度是空前的。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医疗系统的腐败问题经年日久,是这个行业的“疑难杂症”。从大的方面总结,其“病理”主要表现在药品采购配送、设备采购、耗材供应、工程建设几个方面。重症就得下猛药。医疗领域要给自己“刮骨疗毒”,需要这样一场风暴,将那些多年来依附在医疗行业上的灰色利益链条铲下来,同时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挺起来、严起来。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文俊和原党委委员、副院长杨文红,与供应商称兄道弟,肆意吃请玩乐、收受礼品礼金。医院在讨论购买一台进口价1500万元的医疗器械直线加速器时,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都明确反对,但杨文俊执意购买并最终达成。最终,医院以3520万元买入,杨文俊吃掉了1600万元的回扣。
曾轰动一时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原院长王天朝。他被指控收受了价值不菲的贿赂,其中包括了价值巨大的100套住房,还有股权、现金和豪车等。这一数额庞大的贿赂行为,使得他的个人财富在短短的十年间达到了1.29亿元。
中南大学湘雅三院呼吸科9名医务人员联合签名,实名举报科室主任孟婕,违规让无资质的学生单独手术,3个月造成2名患者死亡的医疗事故,此外举报其独揽科室经费、私设小金库、一人领两份工资等“九大罪状”。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 《小窗幽记》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B解析 B项中“敏”意思是“勤勉”。
B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译文: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乐制呢?
研读第二章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呢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37
这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指出了学《诗》的益处。兴、观、群、怨讲的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诗经》的三大功能:诗教修身,诗识致知,诗用治国。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怨,意为“怨刺上政”,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兴”以心动,“观”以心用,“群”以正心,“怨”以泄心之忿,兴观群怨皆以心为,心之所为,不离温柔敦厚之风,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风敦厚雅正。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38
《国风·秦风·无衣》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39
【补充】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注释】“胡为乎泥中”引自《诗经·邶风·式微》。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引自《诗经·邶风·柏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40
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服事,侍奉】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不肯照顾我。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子曰:“质 胜 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
第六章
质:
胜:
文:
野:
史:
彬彬:
然后:
质朴、朴实。
超过。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配合适当的样子。
这样以后。
思考: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二者同样重要。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的本性;“文”则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
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文武双全,待人接物文质彬彬落落大方,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为刘备奠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
庞统在投靠刘备时,其形象就是一个评论家,正因如此,庞统才不得刘备的待见。刘备之所以喜欢并重用诸葛亮,主要是诸葛亮是一个有才华,而且还十分内敛的实干家,而不待见庞统,则是因为庞统是一个没有什么用的评论家。因此即便庞统有真才实学,但由于他最初给刘备的印象十分不好,因此刘备才会让庞统做一个小小的县令。只不过庞统在耒阳县不好好干活,就此被刘备免职,以至于诸葛亮与鲁肃纷纷向刘备推荐庞统,刘备才得以与庞统见面,并认同了庞统的学识。
【素材解读一】 卧龙凤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第七章
士:
弘:
毅:
以为:
已:
读书人。
广、大,志向远大。
坚强,意志坚强。
把……作为。
停止。
双重否定和反问句
思考1:孔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什么品格?
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思考2:本章运用了什么形式增强语气?
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