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第二单元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阅读任务1.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2.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3.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吾归矣速忆吾平生...作者简介孔子子姓,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四书 :《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是 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 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 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 经 》,共七 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四书”“五经”《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 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 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了解论语】【第一章】名作动,吃饭 勤勉 表并列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接近,靠近 使动,匡正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译文: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 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 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敏于事而慎于言”3.“就有道而正焉”启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 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 勉。君子“好学”要做到哪几条 每条的侧重点是什么 给我们什么启发 克制物欲谨言慎行虚心请教好学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 一个人 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乐制呢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表假设,如果 如…何:“对…怎么样”【第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觉悟也。 ——《说文解字》习,数飞也。 ——《说文解字》朋,比也;朋,类也。 ——《广雅》君,尊也。 ——《说文解字》君子是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概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 学习让人快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 学习要反复实践。☆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学习须择善而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4.学习是为自己成德。☆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以学求仁整合提炼,理解“好学”的内涵。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疏通字词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①慎于言,就有道而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敏:勤勉。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就:到,靠近。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状后好学:不追求物质、安贫乐道、实践锻炼、虚心求教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二、了解《论语》《论语》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492章,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体式:(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虚饰、浮 配合恰当的样夸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华美、文采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 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质朴、朴实 粗野、鄙【第六章】俗“文”指文化修养,即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质朴的品质,即内在的仁德。“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 “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 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第六章】如何理解本章所说的“质”与“文” 为何说君子要“文质彬彬” 3.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 心的句子是:朝闻道 ,夕死可矣。4.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 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语 ·里仁》中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孔子在《论语 ·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2.孔子在《论语 ·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君子食无求饱 , 居 无 求 安 。【课堂巩固】译 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因为他) 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 吗 死了之后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停止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泰伯》)【第七章】读书人志向远大,意志坚强把…作为本章阐释了士人要有责任担当意识。曾子认为,士人要有宏大的襟怀、刚 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 而兼济天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 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未来的路。 “任重”要求责任感要强,不强就会在半 道支持不住;“道远”要求意志要坚定,不坚定就会在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士 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好学”的内涵2.“好学”应贵有恒的学习精神。☆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3.“好学”应有学习的优秀榜样。☆ 就有道而正焉☆ 见贤思齐“好学”的内涵4.“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 “就有道”“内自省” “进,吾往也”5.“好学”应以“进德”为目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学习任务三朗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认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⒈ 学而时习 ⒉ 学思并重 ⒊ 博约相济⒋ 下学上达 ⒌ 学以致用学有未得,发愤!笃学勤思,乐学!博约相济,践行!升堂入室,不厌!超凡入圣,上达!“好学”是一种生命精神总结本节课学习方法⒈ 温故知新,开悟融会。⒉ 类篇联系,以经解经。⒊ 归纳总结,提要钩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1.学习让人快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学习要反复实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3.学习要择善而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4.学习是为自己成德。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以学求仁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论语》十二章整合提炼,理解“好学”的内涵食:动词,吃饭安:安逸敏:勤勉而1:表并列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1慎于言,就有道而2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就:接近、靠近。有道:指有道德的人。而2:表顺承正:匡正,端正已:通“矣”,相当于“了”。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朝、夕:名→状,在早上、在晚上闻:知道、懂得道:道理、真理。【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译 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 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仁德。实行 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 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 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慧,请允许我去实 践您说的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章】【第十章】从孔子的回答看,达到“仁”的境界的纲领是什么 具体怎么做 1、纲领:克 己 复 礼。克己对内,复礼对外,克己复礼就是 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 孔子的毕生追求。2、达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的努力,具体做法: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看、不听,就是要克制 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不说、不做,就是要用礼的准 绳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第十一章】定语后置句“有可以终身行之者一言乎 ” 大概,表推测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译文:子贡问道:“有可以用来终身奉行(它)的一个字吗 ”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第十一章从行为准则出发,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讽刺时政 人际交往能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首节助词译译 文 :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热情, 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王, 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第十二章】观察政治的得失、 风俗的盛衰固定句式,表反问,“为什么不…激发人的感情2.“观”,“观风俗之得失”,《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 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第十二章】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 怨” 1.“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 调动内在情感,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主要是“观”人们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论语》之例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感情。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之例《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描述男子对待心仪女子的观望和期待之情。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论语》之例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子谓伯鱼(孔子的儿子)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些地方的民歌多讲夫妇伦常,不读妻儿都搞不定,第一步都走不出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更不可能做到。怨,指讽刺时政。《诗经》之例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天黑了不回家,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表现受奴役者非人处境,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志之所至, 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 乐亦至焉。乐之所至, 哀亦至焉。哀乐相生。……(《礼记·孔子闲居》)学诗以致用。学诗以达仁。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小结《毛诗》序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诗经》能教化民风民俗,敦厚人伦秩序,有利道德修养。《诗》教实质为仁教,是借《诗》触发对仁的觉悟,以自觉完善君子人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