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一《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鸿门宴》课堂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基础积累(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鸿门宴》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朝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体通史,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
2.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历史时期),是__________(人物)与__________(人物)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一次关键博弈。
3. 文中“项庄舞剑,__________”的典故,比喻表面上做某事,实则另有企图;“__________,我为鱼肉”则形象地表达了被动受困的处境。
4. 刘邦在鸿门宴中“”的策略,展现了其善于隐忍的政治智慧;而项羽因“”的性格弱点,错失了击杀刘邦的最佳时机。
5. 樊哙在鸿门宴中“__________”的行为,既体现了其勇猛果敢,又凸显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二、字词专项训练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1. 沛公军__________(bà shàng),未得与项羽相见。
2.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__________(jù gào)以事。
3. 范增数__________(mù shì)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4.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__________(zhān wéi)西向立。
5.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__________(xiè),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二)词语辨析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沛公__________(籍/藉)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项王按剑而__________(跽/忌)曰:“客何为者?”
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应改为“__________”(指时间上的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中的“郤”应改为“__________”(指隔阂、嫌怨)。
三、选择题
1. 下列对《鸿门宴》情节发展的排序,正确的是( )
A. 项伯夜访→刘邦谢罪→范增举玦→樊哙闯帐→刘邦逃脱
B. 范增举玦→项伯夜访→刘邦谢罪→樊哙闯帐→刘邦逃脱
C. 刘邦谢罪→项伯夜访→范增举玦→樊哙闯帐→刘邦逃脱
D. 樊哙闯帐→刘邦谢罪→项伯夜访→范增举玦→刘邦逃脱
2. 下列对刘邦形象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
A. 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
B. 善于用人,能屈能伸
C. 勇猛善战,重情重义
D. 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3. 文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体现了刘邦怎样的决策风格?( )
A. 谨小慎微,犹豫不决
B. 顾全大局,不拘小节
C. 刚正不阿,坚持原则
D. 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4. 樊哙在鸿门宴中“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描写,主要运用了( )
A. 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
B. 外貌描写与心理描写
C. 细节描写与夸张手法
D. 对比描写与象征手法
5. 下列对项羽性格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轻信他人,缺乏警惕性
B. 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C. 残暴不仁,不得民心
D. 重情重义,讲究诚信
6. 文中“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一句,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 )
A. 伏笔
B. 悬念
C. 对比
D. 象征
7. 下列对“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位安排分析,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项羽的自大与刘邦的卑微
B. 暗示了项羽集团的团结与刘邦集团的分裂
C. 反映了古代礼仪中的尊卑秩序
D. 象征了楚汉双方的实力对比
8. 下列对“樊哙闯帐”情节的作用分析,错误的是( )
A. 推动情节发展,化解刘邦的危机
B. 展现樊哙的勇猛与智慧
C. 凸显项羽的残暴与不仁
D. 暗示刘邦集团的团结
9. 文中“沛公已去,间至军中”的“间”意思是( )
A. 中间
B. 间隔
C. 暗中
D. 小路
10. 下列对《鸿门宴》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揭示了楚汉战争的必然性
B. 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
C. 探讨了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D. 歌颂了英雄人物的气节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阅读《鸿门宴》首段,回答问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1. 首段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
2. 曹无伤的告密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3. 范增为何建议项羽“急击勿失”?
(二)阅读《鸿门宴》选段,回答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1. 刘邦“谢罪”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项羽为何轻易相信刘邦的解释?
3. 座位安排反映了怎样的尊卑秩序?
(三)阅读《鸿门宴》选段,回答问题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 范增为何“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
2. 项庄舞剑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3. 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四)阅读《鸿门宴》选段,回答问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1. 樊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描写有何作用?
2. 项羽称樊哙为“壮士”并赐酒,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3. 樊哙闯帐对情节发展有何影响?
(五)阅读《鸿门宴》选段,回答问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1. 樊哙“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建议体现了怎样的策略?
2. 刘邦为何留下张良谢罪?
3.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了怎样的处境?
(六)阅读《鸿门宴》选段,回答问题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 刘邦回到军中后为何立即诛杀曹无伤?
2. 这一行为反映了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3. 曹无伤的结局对其他部下有何警示作用?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 项羽本纪;西汉;纪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秦末汉初;刘邦;项羽
3. 意在沛公;人为刀俎
4. 卑辞谢罪;妇人之仁
5. 瞋目视项王
二、字词专项训练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1. 霸上 2. 具告 3. 目视 4. 披帷 5. 谢
(二)词语辨析
1. 籍;跽
2. “蚤”改为“早”;“郤”改为“隙”
三、选择题
1. A 2. B 3. B 4. C 5. C 6. A 7. C 8. C 9. D 10. C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
1. 首段交代了刘邦驻军霸上、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刘邦、范增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等内容。
2. 曹无伤的告密引发项羽的愤怒,直接导致鸿门宴的召开,推动了情节发展。
3. 范增认为刘邦入关后不贪财色,志向远大,且其“天子气”预示着威胁,因此建议项羽立即进攻。
(二)
1. 刘邦谢罪的主要内容是解释自己无意与项羽争夺关中,强调双方曾合力攻秦,并暗示是小人挑拨导致误会。
2. 项羽性格直率轻信,且自恃兵力强大,未意识到刘邦的威胁,因此轻易相信其解释。
3. 座位安排以项羽、项伯居尊位(东向),范增次之(南向),刘邦北向,张良西向侍,体现了古代以“东向”为尊的礼仪秩序,暗示项羽的自大与刘邦的被动。
(三)
1. 范增通过“数目项王,举玉玦”暗示项羽下令击杀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2. 项庄舞剑的真实意图是借机刺杀刘邦,执行范增的计划。
3. 项伯“翼蔽沛公”的行为说明他因私恩(曾受张良救命之恩)偏袒刘邦,破坏了范增的刺杀计划,也反映了项羽集团内部的矛盾。
(四)
1. 这一描写通过夸张的细节刻画,展现了樊哙的勇猛与愤怒,营造紧张气氛,同时震慑项羽,为刘邦争取时间。
2. 项羽称樊哙为“壮士”并赐酒,体现了他欣赏勇士的豪爽性格,但也暴露了他缺乏政治警惕性。
3. 樊哙闯帐打乱了范增的刺杀计划,化解了刘邦的危机,推动情节向有利于刘邦的方向发展。
(五)
1. 樊哙的建议体现了“顾全大局,不拘小节”的策略,强调在危急时刻应果断行动,不必拘泥于礼节。
2. 刘邦留下张良谢罪,一方面是为了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利用张良的智慧缓和项羽的怒气,降低对方的警惕。
3. 比喻刘邦集团处于被动受困的处境,如同被宰割的鱼肉,凸显形势的危急。
(六)
1. 刘邦诛杀曹无伤是为了严明军纪,警示其他部下不可背叛,同时向项羽表明自己已惩处“小人”,消除误会。
2. 反映了刘邦行事果断、善于立威的性格特点。
3. 曹无伤的结局警示部下背叛者必遭严惩,从而巩固了刘邦集团的内部团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