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新课导入
1、了解作者孔子生平及《论语》相关知识。
2、积累重点词语,翻译文句,概括各章主要观点及论证方法。(重点)
3、理解儒家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难点)
目标揽胜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其思想核心是“仁”。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学思并重
作者简介
补充
孔子的主要思想
①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②孔子主张礼治,主张克己复礼,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③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④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⑤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论语》所表现的思想,特别是它所总结的一套政教伦理原则,比道、墨、名、法诸家更系统完整,更适合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并且其内容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因而在近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长期被用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对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心态都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宋代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可见其思想是如何丰富和深刻。
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
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 (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
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
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10
二、全文分析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动词,吃饭)无求饱(饱足),居无求安(安逸,舒适),敏(勤勉)于事而慎(谨慎)于言,就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同时指出了“好学”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说理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子曰:“人而(表假设,如果)不仁,如礼何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第二章: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仁”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不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子曰:“朝(在早上,名词做状语)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第三章:
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这句中的“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激情探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一章
名作动,吃饭
勤勉
靠近
形作动,匡正
通“矣”,了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主要观点:不求安饱,有道而正(好学)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第二章
连,表假设,如果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主要观点:做仁德之人,礼乐为基础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
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和乐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核心都在于仁爱之心。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三章
为动用法,为…而死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主要观点:执着追求仁道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参考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
① 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怎样……呢?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第二章
主题解读:仁、礼、乐是什么关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第二章
答:①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②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知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
文本探究
第二章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选自《论语·八佾》
【参考译文】佾,读作yì。本意:古代乐舞的行列。
孔子在议论季氏时说:“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
八佾,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季氏,即季孙氏,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
拓展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参考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②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③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第三章
第七章:
曾子曰:“士(读书人)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主题分析: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说理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主题分析: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说理特点: 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筐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主题: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第九章:
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赞许)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名作动,合乎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六章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以后才能成为君子。”
主要观点: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质朴
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品性比我们外在的礼貌、文采要更重要。因为如果是质之胜文,质多于文,这个人是一个老实憨厚的人,但是没有什么文采,这种人还可以造就。可见,质地很重要,做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质地。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第七章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
主要观点: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历史无穷的路。“任重”所以力量要强,不强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道远”所以意志要坚决,不坚决就会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将曾子之语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我们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也会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第八章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做下去。”
主要观点: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比如、好比
形作动,填平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参考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①贤:形容词做名词,有贤德的人。
②齐:形容词作动词。与....看齐。
③内:名作状,在心里。
第五章
主题解读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第五章
文本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就有道而正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显得虚饰浮夸。文采与质朴两者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文质彬彬:指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六章
“质”与“文”分别具体指什么?通过这句话看出孔子怎样的思想?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第六章
文本探究
质是先天的质朴本性,内在的思想品德;
文是后天的外在表现形式,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文化修养、礼节仪式之类。
君子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不偏不倚,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本和虚伪,注重繁文缚节而不切实际。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具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オ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参考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
①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②而:表并列。
③以为:把…作为。
第七章
思考,这十二个章节有何关系?
板块一:深悟君子之学(第1、3、8、12章)
板块二:深究君子与“仁”(第2、10、11章)
板块三:深识君子人格(第4、5、6、7、9章)
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篇文章里关于仁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克己,第二方面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一章
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主要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点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重要体现。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第十二章
孔子说:“你们怎么不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则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代,那
指激发人的感情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指提高人的交往能力
指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近(距离)
兴观群怨是 《诗》 的功用,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他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主要观点:《诗》的社会功能
说理方法:道理论证、排比论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