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第一段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合称“四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三纲八目
本义:提网的总绳。
衍义:引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
三纲: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
本义:本义指眼睛,目也指从大项分出来的小项,或按顺序开列的目录。
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彰明美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知道要达到“至善”境界。
而:表顺承。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本末:树木的根和梢,
比喻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文意疏通
三纲宗旨
提网的总绳→事物的主干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诵读指导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 后 能 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 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一段分析
大学之道① , 在明②明德③,在亲民④, 在 止⑤于至善⑥。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 :形→动,彰明、彰显
③明德:美好的品德
④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⑤止:至、到
⑥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译: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 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①而后有定②,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安而后能虑⑤,虑 而后能得⑥。
①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②定 :指志向坚定不移。
③静:心不妄动(妄:胡乱)
④安:本指安定、平静,这里指性情安和
⑤虑:本指思考、谋划,这里指思虑精详
⑥ 得:本指得当、合适,这里指处事合宜
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 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①,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②矣。
①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 局。
② 道:规律。
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 的宗旨了。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 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 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 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 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 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 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通过教化移风易俗,革除广大民众的旧 思想,让他们的美德焕然一新。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1. 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 纲是什么 “ 三纲” 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此三者, 大学之纲 领也。
(朱熹)
“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解题
”小学 “与“大学”
“小学”,古代孩子八岁入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十五岁进入大学,较之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文本探究
一、何为“三纲”
第一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彰明美德
亲近爱抚民众
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状后、省略—
在(于)于至善止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根本和枝节
形作动,接近
三纲八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修己


安人
修身立德
致用亲民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八目”之间的关系
三纲八目
“八目”之间的关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目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基础
“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
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八目
三纲
具体步骤
指导思想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内修
外治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论述是否有重复赘余之嫌?
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
以学习者为主语,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以学习对象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到外
结合文本,探究《大学之道》的论证特点。
本文的论证特点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
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