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你知道这些校训出自哪里吗?
激情导入
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相传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故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礼记》
一、文学常识
《礼记》
《礼记》的特点及地位
特点 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
“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之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2.戴圣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三礼
“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三部汇集我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典籍,涉及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东汉郑玄曾经分别给这三书作注,故有“三礼”之名。
在三礼之中,《仪礼》大约在汉代就被列为儒家经典。唐代开始加上了《周礼》和《礼记》,设三礼为经,列入“九经”。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此为隋朝时期的划分)
十三经
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学官
译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重点字词: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2)明:形作动词,彰明。
(3)明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5)止:至,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文章开篇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是什么?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明德”的内涵是人本来所具有的,是一种先验的理解万事万物的内在的心理状态。
明明德是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为努力来恢复本性的过程,个人的后天活动都是为了能找回自我,寻求本来善良的内在特性。
(孟子:性善论)
诵读指导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 后 能 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 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一段分析
大学之道① , 在明②明德③,在亲民④, 在 止⑤于至善⑥。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 :形→动,彰明、彰显
③明德:美好的品德
④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⑤止:至、到
⑥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译: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 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①而后有定②,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安而后能虑⑤,虑 而后能得⑥。
①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②定 :指志向坚定不移。
③静:心不妄动(妄:胡乱)
④安:本指安定、平静,这里指性情安和
⑤虑:本指思考、谋划,这里指思虑精详
⑥ 得:本指得当、合适,这里指处事合宜
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 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①,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②矣。
①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 局。
② 道:规律。
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 的宗旨了。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 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 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 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 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 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 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通过教化移风易俗,革除广大民众的旧 思想,让他们的美德焕然一新。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1. 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 纲是什么 “ 三纲” 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此三者, 大学之纲 领也。
(朱熹)
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学问。
“大学”与“小学”
“大学之道”
大学: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
题目是编者加的。
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三、文本研读
第一段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宗旨、根本原则。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知:知道。 ·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末:“本”原指木之根;“末”指木之梢。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终、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近:动词,接近。
【译文】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达到至善的七个步骤
知止(目标、理想)
定、静、安(心态、情感意志层面)
虑(理性思考)
得(收获成功)
讨论:这一小节阐述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重点字词: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介词结构后置句
重点字词:
(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
(4)本:本源、根本。
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内心才端正,内心端正之后,自身才能修养品德,自身修养品德之后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才能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之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正反相成得推演逻辑。
先以学习者为主语,明确各条目得先后次序。从远大目标写起,将“八条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地循序渐进。
再以学习对象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地正叙一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
八条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