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目录第一章文学常识第二章疏通文本第三章解读文本第四章联系现实第一章文学常识1.《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46篇,其主要内容: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对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作品介绍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作品介绍《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三纲八目本义:提网的总绳。衍义:引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义:本义指眼睛,目也指从大项分出来的小项,或按顺序开列的目录。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薛其坤老师朗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明德:彰明美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知道要达到“至善”境界。而:表顺承。定: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本末:树木的根和梢,比喻事物的根源和结局。文意疏通三纲宗旨提网的总绳→事物的主干部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诵读经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翻译课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在于亲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境界。(1)道:宗旨,根本原则。(2)明:动词,彰明。(3)明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 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5)止:至,达到翻译课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应达到至善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知:知道止:应达到至善的境界定:志向坚定静:镇静不躁安:内心安定虑:思虑周详得:处事合宜翻译课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每个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先后次序、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学的宗旨)了所:......的道理近:接近1.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①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②所谓“亲民”,是指做到求知和修身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就要做到亲民,推己及人。③所谓“止于至善” 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回答问题翻译第一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重点字词:①知:知道 ②止:达到的“至善”境界③定:志向坚定不移 ④静:心不妄动⑤安:性情安和 ⑥虑:思虑精祥 ⑦得:处事合宜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翻译第一段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重点字词:①近:动词,接近。②道: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译文: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翻译第二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重点字词:①齐:使……整齐有序 ②修:修养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翻译第二段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重点字词:①正:端正 ②诚:使……真诚 ③致:获得译文: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翻译第二段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重点字词:①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译文: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三纲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修安修己内外安人修身立德致用亲民独善其身兼善天下“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八目“八目”之间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三纲八目“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八目三纲具体步骤指导思想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内修外治★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论述是否有重复赘余之嫌?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以学习者为主语,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以学习对象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结合文本,探究《大学之道》的论证特点。本文的论证特点●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