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高适歌行体①“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②“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知识链接解题“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高适沿用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有所突破。走近作者高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自唐开元十八年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高适曾北上蓟门。又曾北去幽燕,希望为国效力,未能如愿。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其后张让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再其后,幽州将赵堪等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高适对此,感慨很深,因写此篇。写作背景边塞诗主题一: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二:抒发自己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三: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凄苦;四:描写征人思乡思归,思妇思亲;五:表达厌恶残酷战争,向往和平;六:抨击君主穷兵黩武,不恤战士;七: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生字词摐(chuāng) 腓(féi) 旌旆(jīng pèi)逶迤(wēi yí) 玉箸(zhù) 蓟北(jì)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元戎(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小序唐玄宗开元:唐玄宗年号元戎:军事元帅。另有版本“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御史大夫张公,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知识链接“边塞诗”: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思考1】研读小序1.试分析小序的内容和作用。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背景。【思考2】研读第一层(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汉家:②烟尘:③非常:④赐颜色:⑤摐:⑥旌旆:⑦逶迤:指代唐朝。烽烟尘土,指代战争。不一般。俗语给面子,赏脸,意指格外器重优待。撞击。军中各种旗帜。形容唐军行进的蜿蜒绵长。【思考3】研读第一层(二)鉴赏诗句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此一句交代了什么?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即卫国战争。【思考3】研读第一层(二)鉴赏诗句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一句写出了什么?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战士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思考:如何理解“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两层含义:(1)赞颂将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2)“男儿”两句貌似褒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为下文被困伏笔。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文本探究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摐:撞击。鼓:战鼓,古代军中以此为进退信号。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伐:敲打。旌旆:泛指各种旗帜。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讥讽出师(二)鉴赏诗句【思考3】研读第一层【思考3】研读第一层(二)鉴赏诗句3.鉴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两句通过炼字,交代了战争的紧迫激越。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思考3】研读第一层(二)鉴赏诗句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这中间有个什么顺序,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顺序是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思考4】研读第二层(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极:②半死生:③腓:④当:⑤恒: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死一半,生一半。就是身受。常常。变黄,意即枯萎。【思考4】研读第二层(二)鉴赏诗句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杂风雨”天气恶劣。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思考4】研读第二层(二)鉴赏诗句2.“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营造了荒芜、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思考4】研读第二层(二)鉴赏诗句3.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文本探究4.思考: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原因是什么 【思考5】研读第三层(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玉箸:②飘飖:③那可度:④苍茫:⑤杀气:⑥刁斗: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流泪,泪如玉著。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形容荒凉。战争气氛。过不下去,没法生活。是古代军队煮饭的铜锅。文本探究被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铁衣:士兵护身的盔甲。辛勤:辛苦。玉箸: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流泪,泪如玉著。铁衣代士兵,玉著代家中的思妇。“铁衣”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思考5】研读第三层文本探究被围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城南:唐代长安城住宅区都在城南。城南,指京城。蓟北:指边地。空:白白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生离—死别将思妇与征人对照。这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少妇”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这一部分和曹丕的《燕歌行》一样,是写思妇的哀怨和征人的思乡,和曹不的《燕歌行》不同在哪里?内容是差不多的,但其背景、地点与一般的《燕歌行》不同,它有一个更大的现实背景和精神背景,可称之为“大背景叙事法”或“大背景思维法”,因为有了这个大背景,此时思妇的哀怨就显得更深沉有力了。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思考5】研读第三层(二)鉴赏诗句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①写士兵的痛苦:辛勤久,空回首。②边疆的荒凉:飘飖那可度,苍茫更何有!③战争的酷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文本探究被围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飘飖: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绝域:极远之地苍茫:形容荒凉。“边庭”两句写边陲战场动荡不安,征人回归的希望渺茫,内心无限凄凉。文本探究被围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杀气:战争气氛。三时:早晨、中午、晚上。即从早到夜。作阵云:像墙一样耸立的阴云,古人以为战争之兆。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第三层写被困士兵的痛苦,实则对汉将更深的谴责“杀气”两句可以看出白天身陷绝境,晚上却异常孤独寂寞。【思考5】研读第三层(二)鉴赏诗句2.这一部分主要与运用了哪些手法?①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②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思考6】研读第四层(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纷纷:②死节从来岂顾勋:表示多。为报效国家而死,哪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功名奖励。【思考6】研读第四层(二)鉴赏诗句1.“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反问,突出和强调表达的语气和力度。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文本探究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死斗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使匈奴不敢进犯。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结尾用典,是为了讽刺和对比当时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体恤士兵的艰苦。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边疆打仗的将军的不满。2.为什么要提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呢?【思考6】研读第四层(二)鉴赏诗句3.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1)暗含两层对比:一是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的对比;二是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的对比。作用:最后四句总结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悲壮啊!升华了全诗的主旨。回顾小结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讲了什么内容?1-8句,写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9-16句,写战斗:战斗艰苦,无法解围。17-24句,写征人思妇:征人怀乡,思妇断肠。25-28句,写结论:国需良将,兵要体恤。整体感知出师战败被围苦斗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士兵戍边的各个方面,请分层概括第一层八句第二层八句第三层八句第四层四句边烽突起慷慨出师力尽关山轻敌战败被围不归两地相思死斗心愿怀念李广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事:人:景:战争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塞外秋景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战事发展的顺序:出师——战败——被围——苦斗情感小结对士兵对将军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边塞诗边塞诗的主题1.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3.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4.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2.描写边塞风光的雄奇壮丽。乐哀5.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无能批评对比探究对比探究对比探究对比探究对比探究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榆关”“碣石”“瀚海”“狼山”等特殊的边疆地点;“金鼓”“羽书”“猎火”“刁斗”等战场特殊用具;“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等边疆战场特殊的景象…边塞诗1.边塞诗的形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2.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3.边塞诗艺术风格。豪放旷达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雄奇壮美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豪壮悲慨一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边塞诗边塞诗常用手法:(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2)对比(3)衬托(4)象征(5)比喻(6)夸张(7)用典(8)渲染(9)虚实结合6.边塞诗常见意象:A、有关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黑山、大漠等。A、有关动物:马、雁、鹰等C、有关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D、常见乐器:羌笛、胡笳、芦管、鼓、角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