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大学之道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1.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 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3. 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目标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走进《大学》·壹·温故知新四书五经六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3.《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中第四十二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直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儒家五圣“至圣”孔子“复圣”颜渊(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孔子嫡孙)“亚圣”孟子(孟轲)“孔庙四配”——孔庙里除孔子外,还供了四位圣人,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如何理解“大学之道”的“大学”?“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二、文题解读《大学之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朱熹《大学章句序》“大学”与“小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第二段形使动,使…整齐修养使…端正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使自己的内心端正。要想使自己的内心端正,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使…真诚使…获得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名作动,推究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一概、一律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律以修养品性作为根本。1、概括本段重点写了哪些内容?“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总纲领、宗旨,“八条目”是“三纲领”的具体步骤。2、“三纲领”与“八条目”是什么关系?提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1、“八目”之间的关系如何?核心是什么?逐一递进的关系精彩亮剑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内修(独善其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外治(兼济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 。枢纽:修身咬文嚼字·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使动用法,“使彰明”。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状语后置句。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定: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合作探究一:任选一个问题进行探究。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2.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1.第一段阐述的儒学追求的“三纲”是什么?“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层层递进。“明明德”是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是要不断革新、去恶向善,这样才能使美好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使目标。因此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关系。问题导学一: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2、“三纲”具体指什么?3、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4、如何才能实现“三纲”?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问题导学一: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朱熹)2、“三纲”具体指什么?【明明德】彰明美德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2、“三纲”具体指什么?【亲民】亲近爱抚民众。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君子固然要修身养性,彰明自己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仁德”施之于广大民众,在亲民爱民中提升自己“明德”的层次,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格物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致知因果条件三纲领、八条目修身(核心)课堂总结(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提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