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李 凭 箜 篌 引李贺学习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感受音乐,把音乐和形象结合起来。3.了解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和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李贺,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作者写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 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李凭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而名噪 一时。李贺的这首歌行体的诗作想象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尤为出色。文体知识歌 行 体歌、行、引。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①李凭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颂。②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坚抱在怀,用两手齐奏。③引是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题解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 /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如/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朗读诗歌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点明时间、环境由物及人疏通文意乐声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时清脆动听,像凤凰鸣叫时那样和缓;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那般惨淡,时而像香兰迎风开放、开怀欢笑般清丽。正面描写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比喻疏通文意通感以声写声以形写声(烘托)侧面描写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潭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疏通文意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如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烘托)侧面描写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如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想象、夸张动静结合静动理解分析找出这场演奏会的演奏者、演奏的乐器、演奏的时间、演奏的地点。演奏者:乐 器:时 间:地 点:问题探究李 凭箜 篌高 秋长 安这场演奏会除了诗人外还有哪些“听众”?他们听了箜篌之后又什么反应?天空浮云——停步聆听至上紫皇——扣动心弦山中神妪——折服请教伐树吴刚——通宵不眠江娥素女——愁啼哀思补天女娲——听得入迷老鱼瘦蛟——跳跃起舞月宫玉兔——如醉如痴问题探究问题探究这场演奏会写听众反应的目的是什么?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音乐?观众反应目的:主要表现手法:通过这些“听众”的反应,烘托了箜篌曲调的不同反响和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主要采用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填写下表,从乐声和音效角度赏析《李凭箜篌引》。问题探究角度 描写句子 修辞及效果 描写手法乐 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清脆)凤 凰 叫(舒缓)芙蓉泣露(惨淡)香 兰 笑(清丽)比喻正面描写填写下表,从乐声和音效角度赏析《李凭箜篌引》。问题探究角度 描写句子 修辞及效果 描写手法音 效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幻清空凄冷无垠幽怨凝滞想象夸张侧面描写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问题探究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知识拓展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李凭箜篌引》这首诗通过描写李凭弹奏箜篌的艺术效果,突出了音乐强烈、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表达了对李凭高超技艺的由衷赞美之情。小结本 课 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