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地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3十区战地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平川区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北部,区内沟壑较为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下图为平川区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0591109409尽山脉一河流3s9 黄+高原口平川区一省界线1.平川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有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风蚀作用显著③植被破坏严重(④红壤抗蚀性差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治理平川区水土流失的核心措施是A.大规模植树种草B.实施陡坡开垦种植C.修建大型水坝蓄水D.推广梯田和淤地坝【高二地理第1页(共6页)】HB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主体形态,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重要载体。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在总体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右图为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3.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最低的省市是A.安徽B.江苏C.上海D.浙江省级界线4.与长三角城市群西部地区相比,2021年长三角城市级界线市群中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状况的成因主融合发展水平 中低度融合要是 中度融合A.乡村数量较多翻中高度融合高度融合B.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C.户籍制度宽松D.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5.产业结构高级化对长三角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A吸引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B.降低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C.改善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D.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如图】所示)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文莱人均GDP达3.5万美元(2024年),远超发达国家3万美元的门槛标准,但其碳排放总量较低。下图为1970~2021年东盟碳排放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2000r口其他口工业燃烧1500■建筑蝴服电力1000口交通500新加坡0a超眼197019801990200020102020(年份)网1图26.文莱碳排放总量较低,主要是因为其A.经济体量较小B.水能资源丰富C.人均碳排放量低D.森林覆盖率高7.1970~2019年,东盟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整体变化趋势的成因是A.燃油价格总体上涨B.城镇化水平提高C.民众环保意识增强D.公共交通系统不断完善8.为降低电力领域碳排放,东盟可采取的可行性措施是A.提升电网供电稳定性B.减少城市电力供应C.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D.提高传统能源电价【高二地理第2页(共6页)】HB高二地理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平川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侯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径流冲刷力强,加之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放牧、矿产开采等)破坏地表植被,植被覆盖率大幅下降,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平川区虽气候干燥,但水土流失以流水侵蚀(暴雨冲刷)为主;平川区土壤主要为黄土,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2.D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缓坡修建梯田可减缓水流速度、增加下渗,淤地坝能拦截泥沙、淤积成耕地,能够有效治理平川区的水土流失。平川区气候较为干早,植被恢复应以耐早的草类、灌木为主,且大规模植树可能因水分条件限制导致成活率低;陡坡开垦会加剧地表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修建大型水坝蓄水多适用于河流径流调控,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作用有限。3.A由图可知,与其他省市相比,2021年安徽中低度融合发展城市较多、无高度融合发展城市,应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最低的省份。4,B由图可知,与长三角城市群西部地区相比,长三角城市群中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这主要是因为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凭借经济、技术、人才等优势,通过产业链延伸、技术扩散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城市群西部地区相比,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中东部地区乡村数量较少,户籍制度相对严格:长三角城市群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高,但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果而非成因。5.D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城市高端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渗透,同时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提供大量非农产业岗位,引导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强调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与协同发展,而非单向的人口迁移:产业结构高级化可以降低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优化城市自身产业结构,但对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较小:产业结构高级化可以通过减少污染产业间接改善乡村地区环境,但也可能因城市扩张、污染产业转移而加剧乡村环境压力。6.A由图分析可知,文菜国土面积小,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小,直接限制其工业发展和能源总需求,使得其整体碳排放总量小。文莱国土面积小,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短小,水能资源不丰富:文莱人口少,虽经济体量较小,但人均GDP达3.5万美元,可推知其人均碳排放量高:虽森林覆盖率高,但国土面积过小,总碳汇能力有限,远低于其年碳排放总量。7.B由图可知,1970~2019年,东盟交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随若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增多,交通需求上升,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从而推高了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燃油价格上涨,民众环保意识增强和公共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8.C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东盟拥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而可再生能源在发电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碳排放,故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显著降低东盟电力领域碳排放。提升电网供电稳定性对降低碳排放影响小:减少城市电力供应、提高传统能源电价,不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9.C由材料可知,滇池面积缩小。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导致湖泊水量减少、面积菱缩:昆明市人口密集,工农业用水需求大,过度取水直接减少了入湖水量,导致滇池面积缩小:围湖造田会直接占用滇池水域,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滇池面积缩小与自然灾害关联性小。10.B分析可知,向滇池补水,可以提高水体流动性,加大水环境容量及自净能力,改善滇池的水环境:补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湖泊面积,但这不是其补水的主要目的。11.C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藏高寒缺氧、生长季短,传统农业发展受限,设施农业通过技术手段突破自然限制,人为创造适合作物生长的环境,故其能大规模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应用。西藏虽土地广袤,但耕地占比低且多分布于河谷;市场需求增加是其发展动力之一,但若无科技支撑,需求难以转化为供给能力:设施农业对劳动力数量【高二地理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H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地理-新高三6月考.pdf 地理答案-新高三6月考.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