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重庆市九龙坡区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中国制陶技术历史悠久,下列图片所示文物可以印证( )A.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差异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C.区域文化间的交流互鉴 D.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2.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提出这一主张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3.下图是北周时期传入中国的“鎏金银壶”,出土于宁夏固原市。经考证,这件器物的制造地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是典型的希腊、罗马风格制品。壶身图像表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由此可知北周时期( )A.手工业技艺水平的高超 B.固原是中西交流的中心C.欧亚大陆存在文化交流 D.海陆丝绸之路畅通无阻4.某学校开展“词韵史话”活动,以下三首词(节选)共同反映了宋朝(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A.经济繁荣促进文化多元 B.忧患意识激发家国情怀C.科举完善推动文人治国 D.市民生活推动词风变革5.艾伊外同学在复习历史时整理了如下一组图片,旨在研究明清时期(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清政府册封并赐予达赖、班禅的金印 赤崁楼 新疆伊犁将军府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C.经济繁荣与发展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6.孙中山评价洋务运动“育人才则有同文、水师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终因“徒袭人之皮毛,而不顾已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材料主要说明洋务运动( )A.片面发展军事工业,忽视了民用经济B.实现了“自强”、“求富”的既定目标C.因顽固派阻挠和列强压迫而彻底失败D.取得一些成就,但未能挽救民族危机7.下表是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清单,此清单( )日期 拍卖品描述1861.7 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件;一批23件。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1862.6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个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1864.7 36件标明来圆明园的物品。A.对研究战争性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B.完整再现英法军队战争期间的暴行C.可以说明英法发动战争的根本诉求 D.能够佐证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史实8.艾伊外同学在复习完八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后,梳理了下图所示的线索。该线索反映的实质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专制与民主的较量C.封建专制制度宣告终结 D.革命政党内部纷争9.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揭示了历史本质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记载的内容十分广泛B.《十二铜表法》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C.种姓制度之下的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D.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契约性10.下表为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在1600-1609年、1640-1649年期间毛纺布年均产量(单位:匹),表格中的变化主要源于( )时间(年) 威尼斯 佛罗伦萨1600-1609 22430 150001640-1649 11450 3000A.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B.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C.奥斯曼帝国阻挠贸易 D.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11.借助思维导图来整合史实、梳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从下面思维导图中可得出( )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决定作用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2.一战期间,法国将全国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置于国家管制之下;英国政府通过《国土保卫法》,赋予政府征用土地、管控企业等权力;德国成立“战时工业委员会”。材料中的措施表明( )A.西欧各国效仿苏联经济模式 B.战争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C.战争推动政府职能发生变化 D.西欧各国立法取消自由贸易13.为研究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某同学用表格梳理了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从下列表格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西方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角度一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角度二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角度三 殖民争霸战争;三角贸易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四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五计划、“两弹一星”A.西方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相互借鉴B.都是使绝大多数人获得了最大利益的现代化C.都强调了科技和教育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D.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与创新14.研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观察下边两幅地图,可以得出的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非洲地图 非洲独立进程图(截至1990年)A.民族民主运动不断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运动正在蓬勃发展C.帝国主义殖民扩张不断加剧 D.和平主义思潮逐渐风靡全球15.随着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多次进行关于加沙局势的决议草案投票,但美国均对前三轮决议草案行使一票否决,在此期间已有超过1.2万人在冲突中丧生。材料表明(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受挫 B.国际格局新秩序受到了挑战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大国利益阻碍国际协调合作二、材料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朝廷对农业生产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汉景帝多次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形成全国性的重农环境。汉景帝在兴修水利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改革赋税制度,使农民乐于从事农业生产……西汉中期以来,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犁和牛耕法、代田法等得到推广。设立常平仓制度、均输漕运制度用以稳定农产品价格,不致“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从而使“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摘编自陆宜新《试论汉代农业政策》材料二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促进乡村发展的政策并没有逆转乡村人口外流的趋势,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在西方,大型农场排挤小农场和农业高度依赖补贴的现象普遍存在。促进小农户的发展政策也没能阻止乡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乡村虽然获得了经济发展,但很多也失去了粮食安全。西方的乡村振兴,实际上是福利社会对社会贫富差距、生产过剩性危机等问题的综合回应。———摘编自王晓毅、阿妮尔《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制度优势与行动路径》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和开展互助合作,促进农业生产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农村改革时期实行分田到户,紧接着国家又通过开放乡村地方市场,允许乡村发展非农产业和建立市场化的农产品流通,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国家在乡村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迅速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彻底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进而又实施了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摘编自王晓毅、阿妮尔《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制度优势与行动路径》(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汉时期国家重视农业生产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重农政策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在促进乡村发展方面面临的困境。(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同时期推动农村发展采取的具体政策。相比材料二中“西方乡村发展的困境”,中国在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优势?(4)综上,谈谈你的认识。17.阅读材料,完成任务。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 尊重自己民族长期形成的独特文明和文化的同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智慧,对世界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美人之美 尊重其他民族长期形成的文明传统,承认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根据上述并结合所学,就如何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自拟一个你想要论述的观点,从中外历史中各举一例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三、综合题18.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请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探究任务任务一 【星火启航——革命精神溯源】下图为某校师生设计的暑假研学路线。任务二 【雾都星火——烽火铁血铸魂】景点抗战遗址名称 《新华日报》旧址 重庆大轰炸遗址 国泰戏院简介 位于渝中区,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旧址。 位于渝中区,纪念“六五大隧道窒息惨案”遇难同胞。 位于渝中区,是抗战时期戏剧宣传的主要阵地。任务三 【破浪前行——建设伟力解码】(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A、B两处补充完整。并谈谈设计这条研学路线的目的。(2)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A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B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3)为更好的展示母城渝中的历史韵味,邀请你作为志愿者导游。请从上表中任选一处景点,说明其历史价值。(4)重庆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文旅局计划推出一条“宋元风云·巴渝遗韵”线路,串联大足(昌州)、合川(合州)等地。请为这条线路设计一句宣传标语。(5)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楷模,他们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请从下图精神谱系里选择正确答案填写在左图对应时期的方框内。并从“过渡时期”或“改革开放新时期”中任选一个精神用史实说明其内涵。《2025年重庆市九龙坡区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B2.A3.C4.B5.B6.D7.A8.B9.B10.D11.A12.C13.D14.A15.D16.(1)表现:发布“劝谏农桑”的诏令,营造全国性重农环境;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改革赋税制度,激励农民生产;推广铁犁、牛耕法、代田法等农业技术;设立常平仓制度,稳定农产品价格。 原因: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支柱,保障粮食生产可稳定国家财政收入;巩固统治,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恢复农业是巩固政权的基础;粮食充足可减少饥荒,避免社会动荡;技术进步推动,铁器普及和耕作技术改进,为政策实施提供物质条件。 (2)困境:乡村人口持续外流,城乡差距难以缩小;小农场耕作普遍,农业效率低下且依赖高补贴;乡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粮食安全问题凸显(部分乡村失去粮食生产能力);政策难以应对贫富差距和生产过剩危机。(3)具体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农业互助合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农村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乡村市场、发展非农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制度优势: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政策连续性强;土地公有制:便于统筹规划,避免土地碎片化;精准扶贫:靶向解决贫困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产业融合:发展非农产业,增强乡村经济活力。(4)认识:农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从古至今,重视农业和乡村发展对国家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乡村发展政策需契合本国国情,不能盲目照搬他国模式,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在乡村振兴方面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有效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17.示例:观点: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共同发展。论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历史文明,每种文化都有各自的魅力,而且正是由于不同的文明互相交流、借鉴、碰撞,不断地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世界文明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子。古往今来,无数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切。唐朝和尚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阿拉伯商人通过陆海丝绸之路,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同时将阿拉伯的天文、数学知识带到东方,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总之,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加强交流才能促进共同发展。18.(1)A: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B:遵义会议。(2)A:错误;B:正确。(3)示例:重庆大轰炸遗址。历史价值:重庆大轰炸遗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记录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也见证了重庆市民团结一致、“愈炸愈强”的抗战精神 。(4)宣传语:醉美重庆,文化圣地。(5)①;抗美援朝精神;②:小岗村精神。示例:抗美援朝精神。内涵: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