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进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上进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2024一2025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上进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一20课。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世界某上古文明具有“政教分野、等级分明、农本经济、文字传承”的特征。下列
文明最契合该表述的是
A.埃及法老神权统治,种姓分层,灌溉兴农,楔形记事
B.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商业繁荣,字母书写,哲学兴盛
C.印度婆罗门掌神权,种姓森严,农耕为本,梵文传世
D.中国秦汉皇权独尊,小农为基,儒学正统,竹简传书
2.以下图片展示的是在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的文物,包括希腊神像、印度古钱和亚里士
多德哲学作品的手稿。这组文物的出土主要反映了
A.亚历山大远征推动了文化传播
B.希腊文化在中亚占据主导地位
C.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交流
D.印度与希腊文化呈现深度交融
3.下表所示是13世纪时欧洲一些国王颁布的举措。这些举措反映
国王
举措
英王亨利三世
在《牛津条例》中承认“议会”作为协商机构的合法性
建立了以“执行官”为核心的地方行政体系,这些官员直接对国王负
法王腓力二世
责,负责财政、司法、军事等事务
卡斯蒂利亚国王斐迪南三世
将城市代表纳入御前会议
A.封君封臣制度趋于解体
B.王权得到了强化
C.市民参政阻碍王权扩张
D.教权与王权博弈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4.10世纪,日本频繁出现“庄园不输不人权获得承认”“地方豪族拒绝向中央缴纳年贡”“国司
任期从法定6年变为世袭罔替”之类的现象。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
A.大化改新的成果被彻底逆转
B.武士集团构建了军事封建制
C.庄园经济脱离农业生产基础
D.中央集权国家治理逐渐失效
5.有学者指出:印第安文明在缺乏金属工具与轮式运输的条件下,创造了“金字塔式神庙与城
邦国家共生,复杂天文历法与象形文字并存,梯田农业与人工灌溉系统结合”的独特体系。
这充分体现了
A.玛雅文明依托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创造
B.阿兹特克文明基于军事扩张的制度建构
C.印加文明依靠中央集权实现高效动员
D.古代印度文明源于宗教神权的社会整合
6.下表所示为15世纪欧洲部分领域的经济数据。从中可以推知
领域
具体数据
1450一1490年,欧洲黄金年产量从4吨降至2.5吨,白银因黑死病
贵金属流通
导致开采劳动力短缺而减产30%
威尼斯商人从亚历山大港购买1磅胡椒,成本为0.1杜卡特,运至巴
东方贸易成本
后黎售价达14杜卡特,利涧约140倍
1400一1500年,西班牙塞维利亚小麦价格上涨260%,同期银币含银
货币购买力
量因成色不足下降40%
1490年威尼斯控制欧洲70%的东方香料贸易,热那亚商人垄断黑海
商业格局
粮食运输,伊比利亚半岛90%的贵金属依赖进口
A.封建庄园经济的全面崩溃
B.商业革命引发了价格革命
C.货币短缺加速了航路探索
D.殖民扩张带动了资本积累
7.据美国经济史学家丹尼斯·弗林统计,1501年威尼斯等城邦的香料进口量占欧洲总量67%、
纺织品占54%;至1580年,里斯本香料占41%、塞维利亚纺织品占37%,安特卫普综合贸易
额激增230%,而威尼斯等城邦香料进口降至31%、纺织品降至25%。这说明
A.奥斯曼帝国阻断欧亚陆路贸易通道
B.新航路开辟重构欧洲经济地理
C.法国的殖民掠夺导致欧洲商业分化
D.荷兰商业霸权主导了全球贸易
8.1845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847年,恩格斯
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
…幻想通过和平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据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得益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
B.部分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改良策略
C.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
9.1830年,玻利瓦尔在辞去大哥伦比亚总统职务时坦言:“我们从未真正获得独立,不过是将
西班牙人换成了本地的暴君。殖民时期的大庄园依旧掌控着土地,教会的特权丝毫未减。”
玻利瓦尔意在说明独立后的拉美
A.因军事斗争的不彻底导致了封建残余
B.对殖民时代生产关系的改造流于表面
C.理想主义纲领与地方自治传统的冲突
D.新兴政治精英缺乏管理现代国家经验
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上进联考更专业更放心
一站式考试服务专家
江西省2024一2025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古代印度婆罗门掌握神权,刹帝利掌握世俗权力,体现政教分野:种姓制度森严,等级分明;以农耕为本,
符合农本经济:梵文在宗教和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满足文字传承。综上,古代印度完全契合题干中上古文
明的特征,故选C项:埃及确实存在法老神权统治、灌溉兴农,但种姓分层是古代印度的特征,埃及社会阶层制度
并非种姓制度;且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文明使用的文字,埃及使用象形文字,A项存在史实错误,不符合题干表
述,排除: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商业繁荣,使用字母文字,哲学兴盛,然而,商业繁荣不符合题干中上古文明的
“农本经济”特征,排除B项;秦汉时期不属于世界上古文明范畴,且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
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亚历山大通过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在远征过程中积极推广希腊文化,使希腊文化与
当地文化相互交融。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的希腊神像、印度古钱、亚里士多德哲学作品手稿等体现了亚
历山大远征后希腊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故选A项;仅从出土的希腊神像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手稿等,不能说明
希腊文化在中亚占据主导地位,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连接中国与印度、阿拉伯的贸易
和文化交流通道,虽然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但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文物所体现的文化传播,主要是由于亚历
山大远征将希腊文化带到了中亚等地,与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时间和主要传播路径特征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
体现印度与希腊文化深度交融,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三国君主均通过创设或改造制度,将封建框架下的零散权力(如协商传统、军事义务)转化为制度化的王
权工具,强化了王权,削弱了封建贵族势力,这体现了王权在封建体制内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集权的历史逻辑,故
选B项:13世纪封君封臣制度虽出现松动(如货币地租取代劳役、骑士义务转化为金钱支付),但“趋于解体”不
符合史实,且题干仅体现局部调整,未涉及制度性崩塌,排除A项:题干中卡斯蒂利亚国王主动吸纳城市代表进
入御前会议,说明城市阶层是王权强化的同盟(因城市需要凭借王权保护商业利益,对抗封建领主)。市民并非
“阻碍”,反而是王权借助的力量,C项与材料逻辑矛盾,排除:题干未涉及教会与王权的冲突(如叙任权之争、税
收权争夺),而是聚焦王权与封建领主、城市的关系,这属于王权内部集权过程,与教权无直接关联,D项偏离材
料核心,排除。
4.【答案】D
【解析】题干中“不输不入权”破坏土地国有和税收制度,“国司世袭”破坏官僚体系,表明治理体系的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同时崩塌,10世纪朝廷为维系统治不得不承认庄园特权(如902年《延喜庄园整理令》),本质上是中央
对地方失控的制度化妥协,反映中央集权从“有效治理”到“名存实亡”的质变,故选D项;大化改新(646年)确
立的班田制、中央官制、户籍法等在10世纪确实被庄园制取代,但“彻底逆转”表述绝对化,大化改新的核心是模
仿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其成果的瓦解是渐进过程,10世纪中期相关制度处于“框架尚存但实效丧失”阶段,而未
被彻底逆转,排除A项;武士集团在10世纪尚未成为全国性统治力量(镰仓幕府建立于1192年),此时地方豪族
多为“国司代官”或“在地领主”,兼具贵族与武士双重身份,题干未提及军事统治(如“守护地头制”),而是强调
经济(赋税)和行政(官职世袭)权力的流失,B项混淆“武士崛起”与“中央集权瓦解”的直接因果关系,排除;题
干强调的是庄园赋税脱离中央监管,而非农业生产本身崩遗,选项偷换概念,将“赋税权流失”曲解为“经济基础
脱离农业生产基础”,庄园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本地化形态,其发展伴随着农业生产力进步(如水利技术推广),
排除C项。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