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过秦论》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过秦论》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仁义无敌
《过秦论》
贾谊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哪个?
我国历史上以法强国、以法立国的朝代有哪些?
导入
秦朝
那么,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滥用权力:秦始皇的专制统治和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商鞅变法的后果:虽然商鞅的变法在短期内增强了国家的实力,但也埋下了社会矛盾的种子,最终导致了秦国的崩溃。
先进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秦国的郡县制等先进制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之间存在矛盾,造成了治理上的困难。
政治腐败与暴政:胡亥与赵高的昏庸组合导致了一系列暴政,激起了民众的愤怒。
军事扩张与内政失控:秦国在统一六国后,未能有效管理庞大的帝国,导致了内部的动荡和外部的反抗。
知人论世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1、人物生平
少年得志
针砭时弊
谪居长沙
再入宫廷
政论天下
英年早逝
2、主要影响
思想学说
政治成就
文学城就
儒家、道家、法家
割地定制、礼治天下
重农抑商、以农为本
儒法结合、瓦解匈奴
散文《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
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写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解 题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指责、批评秦的过失)。 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论:古代的一种文体。
论:着重在是非,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不一定要有许多人,作名词时,“论”是评论或议论。
按内容,将其分为两类:
一是史论,史论主要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善恶和历史事件的是非,
二是政论,而政论主要是针对当世的时政发表看法和主张,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说: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议:着重得失,结果往往是做出决议;往往是许多人一起交换意见。作名词时,“议”是建议。
汉文帝
刘恒疏于军备,致使匈奴兵临长安,火烧回中宫 ;进一步分封 ,加重了西汉“枝强干弱”之势 。同时迷信鬼神 ,甚至放弃 与 ,助涨了 ,加剧了 与 ,导致“豪强之暴,酷于亡秦 、诸侯国经济实力大增,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诸侯王
盐铁官营
铸币权
地方势力
土地兼并
贫富差距
原文赏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
贾谊〔两汉〕
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
名词作状语
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
两手合抱,
形容毫不费力。
斗,使动用法
秦国为何在诸侯之中崛起
天时:周室衰微,群雄割据争霸
人和:君臣固守,商君佐之,
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殁”
动词,沿袭。
动词,攻举
N作状,向东
N作状,向北
承接
使动,使···弱小
吝惜
凭借
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
合从: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表并列
兼并、统一。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表转折
顺承连词,在这时候
表修饰
表递进
逃亡的军队
败北的军队
趁着,介词。
有利的形势
延续等到
困厄不堪、精疲力竭
这一段重点在描写九国的什么情况?突出了什么?
策略:
人才:
实力:
会盟而谋弱秦、约从离衡
致天下之士、...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九国人才济济:战国四君子、战略决策家、外交家、军事家
结果: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秦不费力,使诸侯皆困,秦胜九国败。
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势力的发展---地盘扩大—— 南、西、东、北
秦国
十倍之地 百万之师
人才云集 叩关攻秦
九国
合纵之盟
开关延敌
无亡矢遗镞之费
天下诸侯已困矣
请服、请朝
争割地而赂秦
对比、
反衬
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驾御,统治。
不是始皇时事,作者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这样写的。
并列
敲扑是中国古代用于执行刑罚的工具组合,由短型木杖"敲"和长型刑具"扑"构成。
并列
并列
N作状,向南
以之为,作为
通“震”,震惊
系绳
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然后
N作状,在北边
承接
比喻边疆上的屏障。
藩,篱笆。
使退却,使动
修饰
修饰
报仇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法则、制度
言论,指著作
表目的,用来;
使动,使……愚昧
使成为
兵器
兵刃、箭头
表目的,用来;
使动,使……变弱
踏,依仗
通“呵”
坚固的城池
秦始皇统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果如何?
前期:攻取天下
继承前业、以武力励精图治赢得天下。
后期:守住天下
愚民、弱民、防民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左传》
秦始皇的功业,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指边远的地方
n作v,用瓮做;用绳系
并且
平常的人
军队,5人为伍,25人为行
递进
递进
兵器
n作状,像云/回声一样
并列
通“影”,n作状,像影子一样
递进
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写陈涉起义的呢?写作目的是什么?
陈涉 始皇
地位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环境
瓮牖绳枢,氓隶戍卒
至尊至贵
数百
万乘
疲弊之卒
良将、信臣、精卒
木材、竹竿
金属
阡陌之中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秦国的“武威”并不能使秦国长久,反而加速了秦国的灭亡,在重威、重刑的压迫下,反抗斗争是唯一的出路,也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对比能够更直接表现秦国的暴力的可怕之处。
因此,也为后文的“仁义不施”进行铺垫。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小弱】adj作v,变小变弱
【自若】像是原来的样子
【锄櫌棘矜】农民军的武器,只有农具和木棍
【铦】锋利
【钩戟】带钩的戟
【长铩】长矛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假使
衡量
统治
被毁灭
被动
表因果
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陈涉
秦朝
功业
相反
国力,天下非小弱
地利,崤函自若也
地位非尊,武器非銛
兵力非抗,战术非及
秦国
致万乘势,百又余年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成败
异变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概括第五段主要内容
第五段运用什么手法表达观点?
对比手法
陈涉 < 九国 < 秦国 < 秦朝
分别从最弱和最强的四个方面出发,层层进行对比,目的是揭示秦朝暴政过失。
正如《鸳鸯刀》在最后写的:“仁者无敌”!这便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秘密。
写作特点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2、用叙事来说理。
3、巧用对比。
4、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文化常识
⑴地理方面
①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这里地势险要,为关中门户;
②关中:即现在的陕西,是先秦时秦国的腹地;
③山东:崤山以东,本文代指崤山以东的诸国;
④九州: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后以九州称中国;
⑤百越:古部落名称,聚居地为现在广西、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统称“百越”。古文中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
主旨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化常识
(1)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________魏无忌、____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_______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
(2)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______。他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______的代称。
信陵君

春申君
范蠡
富人
(3)连衡合从:连衡,也作“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______。合从,从,同“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______。
(4)百越:古代______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中国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戎、狄、蛮、夷、胡,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
(5)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____________。
张仪
苏秦
越族
帝王的宗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