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燕 歌 行》高适解题:燕歌行,是乐府古题,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最早用这曲调填写歌词的是曹丕。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旷怨之情。高适沿用了这个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知人:高适,字达夫,河北景县人。开元19年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在这段时期内,他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及为国立功的抱负。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史称“高岑”。高适的边塞诗,气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对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揭露的也很深刻。论世: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 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内容: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艺术特点: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写作背景:唐开元十八年,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四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结果大败。开元二十六年,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高适有感于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 哪些景?—— 事:战争人: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景:塞外秋景初读诗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对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将领受命率兵出征,局势紧急,战火蔓延。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识。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写出了边地自然环境的恶劣,而敌人的进攻却如暴风骤雨般猛烈,可看出官兵处境的险恶。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苦乐不均,死生迥异。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衰草连天,孤城落日,有着鲜明的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对比,将领身受皇恩常轻敌冒进以求赏;士卒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愤慨) 过渡句,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暴雨。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凶悍,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揭示失利原因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将帅 帐下犹歌舞 恩遇轻敌 战士 军前半死生 力尽关山烘托: 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相去万里,永无见期;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边城遥远,难以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衬托征战生活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此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当年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你我相看 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 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 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战事发展的顺序:出师----失利----被围----死斗战役的全过程。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出师失利被围死战诗歌原序中的“感征戍之事”包括哪些方面?1、“感”唐军声威。 2、“感”思乡盼归之情,征战之苦。 3、“感”军中苦乐不均。回顾全文总结(一)思想内容:本诗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的戍边生活(沙场死战、两地相思等)。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二)艺术特色: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三)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