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4份打包)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4份打包)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高教版2023)上册《改造我们的学习》课堂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一)课文内容与文学常识填空
1.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______于1941年在______干部会议上所作的______,文章围绕“改造我们的学习”主题,深刻批判______学风,倡导树立______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态度。
2. 文中“______”和“瞎子摸鱼”两个比喻,讽刺了不注重研究现状、盲目行事的错误做法;“______”一词则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深入的不良作风。
3. 毛泽东在文中将学习态度分为两种:一种是______的态度,表现为不注重研究现状、历史和理论应用;另一种是______的态度,强调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二)生字词选择题
1. 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仆后继(pū) 华而不实(huà) 肤浅(fū)
B. 谬种流传(miù) 钦差大臣(qīn) 闭塞(sāi)
C. 粗枝大叶(zhī) 哗众取宠(huá) 逻辑(jí)
D. 生吞活剥(bō) 无的放矢(dì) 臆造(yì)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夸夸奇谈 自命不凡 寻根究底
B. 甜言密语 发号施令 为之一新
C. 实事求是 无是生非 哗众取宠
D. 华而不实 谆谆教导 粗枝大叶
3.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学习理论应反对______的态度,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用______的方法分析问题,避免犯______的错误。
A. 主观主义 科学 教条主义
B. 教条主义 正确 经验主义
C. 形式主义 合理 主观主义
D. 经验主义 有效 教条主义
4. 对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实事求是(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B. 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博取好感)
C.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照搬理论,不消化理解)
D. 有的放矢(形容射箭技术高超,百发百中)
二、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 - 12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材料二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5. 根据材料一,“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的核心原因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
C.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D. 革命形势的变化
6. 材料二中,作者批判的“很大的缺点”不包括( )
A. 对现状研究碎片化、不系统
B. 历史研究缺乏组织性和重视
C. 党员数量不足,理论水平低
D. 理论学习脱离实际需求
7. “言必称希腊”在文中的含义是( )
A. 推崇古希腊文化经典
B. 盲目照搬西方理论,忽视中国实际
C. 强调学术研究的国际化
D. 形容学者知识渊博
8. 下列对“有的放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做事情要有明确目标,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B. 比喻做事不考虑后果,盲目行动
C. 形容理论学习要像射箭一样精准
D. 强调学习要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9. 文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0.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请简要概括。
11. 材料二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结合内容分析。
12. 结合全文,谈谈“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当下中职学生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以下是该同步练习的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一)课文内容与文学常识填空
1. 毛泽东;延安;报告;主观主义;理论联系实际
2. 闭塞眼睛捉麻雀;粗枝大叶
3. 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生字词选择题
1. D
A项:华而不实(huá)
B项:闭塞(sè)
C项:逻辑(jí)正确,整体无误。
2. D
A项:夸夸其谈→夸夸其谈(应为“夸夸其谈”,原选项可能笔误,正确写法为“夸夸其谈”)
B项:甜言密语→甜言蜜语
C项:无是生非→“无是生非”正确,但需注意与“惹是生非”区分。
3. A
结合语境,“反对主观主义态度”“坚持科学方法”“避免教条主义错误”更符合文章批判方向。
4. D
“有的放矢”指做事有明确目标(“的”指靶心,“矢”指箭),而非形容射箭技术。
二、课内阅读理解
5. C(材料一核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使革命面貌一新)
6. C(材料二未提及“党员数量不足”,批判重点在研究现状、历史和理论应用的态度)
7. B(比喻盲目照搬西方理论,忽视中国实际)
8. A(文中指以马克思主义为“矢”,解决中国问题为“的”,强调目标性)
9. 修辞手法:比喻。作用:将不注重调查研究的行为比作“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生动形象地讽刺了盲目行事、脱离实际的错误作风,增强论证的通俗性和感染力。
10. 三个方面:
对国内国际现状的研究缺乏系统调查;
研究风气浮躁,存在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的现象;
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深入探究的态度。
11. 论证结构:总分结构(或“分点论证”)。
先总述“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再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国际经验”三个方面分层批判,每部分以“首先”“其次”等衔接,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12. 启示(示例):
学习要立足实际,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将理论与生活、专业实践结合;
反对浮躁态度,对知识要深入钻研,不满足于表面理解;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避免盲目照搬他人经验。中职语文拓展模块(高教版2023)上册《“友邦惊诧”论》课堂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友邦惊诧”论》的作者是______,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 》《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 本文选自______,文章针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______”通电,义正词严地批驳了国民党政府的谬论,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和虚伪面目。
3. 本文属于______(文体),这种文体通常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
二、生字词
1. 给下列字注音
攒( )击
敷衍( )
屠戮( )
惊惶( )
诬蔑( )
斩钉截( )铁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 )cuàn改
国( )shāng
( )bó击
( )diàn记
( )xiè气
( )kuì败
3. 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惊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屠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敷衍塞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攒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攒击(cuán) 教诲(huǐ) 瞥见(piē) 深恶痛疾(wù)
B. 诘责(jié) 佃农(diàn) 滞留(zhì) 藏污纳垢(gòu)
C. 绯红(fěi) 畸形(jī) 不逊(xùn) 杳无消息(yǎo)
D. 镌刻(juān) 翘首(qiào) 窒息(zhì) 锐不可当(dāng)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友邦 惊诧 典形 检查
B. 纷扰 秩序 欧打 奴隶
C. 呈文 杀戮 敷衍 逮捕
D. 横蛮 予盾 恐怖 宰割
3. 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反语、排比)
B. 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反问)
C. 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D.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对偶)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1. 这段文字中,作者指出学生请愿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语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文中列举“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这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4. 国民党政府给学生加上了一系列罪名,其目的是什么?
(二)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1. “好个‘友邦人士’!”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 文中连续使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 文中“秩序”和“文明”加引号的作用是什么?这两个词在这里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4. 这几段文字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批判“友邦人士”的丑恶嘴脸的?
(三)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他们应该感激,应该涕零了。这回学生的请愿,不过是辜负了“友邦人士”的希望,因为他们虽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可是毕竟是中国人,所以才迸出那有限的几声悲叹,惊起他的“友邦”的“惊诧”,把“国将不国”的罪名加在他们头上。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1.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文中“我们的国府”为什么害怕“友邦人士”的“惊诧”?
3. “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象一个国”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4.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通过对“友邦惊诧”谬论的批驳,揭露了什么问题?
《“友邦惊诧”论》课堂同步练习答案
一、基础积累(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鲁迅;《呐喊》;《彷徨》
2. 《二心集》;“友邦惊诧”
3. 驳论文;针对性强、论证严密、语言犀利
二、生字词
1. 注音
攒(cuán)击
敷衍(yǎn)
屠戮(lù)
惊惶(huáng)
诬蔑(miè)
斩钉截(jié)铁
2. 写汉字
(窜)改
国(殇)
(搏)击
(惦)记
(泄)气
(溃)败
3. 词语解释
莫名惊诧:无法说明原因的惊讶诧异。
屠戮:屠杀、杀戮。
敷衍塞责: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推卸责任。
攒击:聚众攻击。
三、选择题
1. B(A. 教诲huì;C. 绯红fēi;D. 翘首qiáo)
2. C(A. 典型;B. 殴打;D. 矛盾)
3. B(反问错误,应为设问)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
1. 原因: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2. 语气:反讽(或讽刺),用反复强调“读书呀”,揭露国民党政府不顾国土沦丧、只逼学生读书的荒谬,表达对当局的愤怒与批判。
3. 作用:以东北学生遭难的事实,证明学生请愿是因国土沦丧被迫反抗,驳斥国民党对学生的污蔑,增强论证说服力。
4. 目的:通过捏造罪名,转移矛盾,掩盖自己卖国求荣的本质,同时镇压学生运动。
(二)
1. 修辞手法:反语。效果:用讽刺语气揭露“友邦人士”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暴行的纵容,凸显其虚伪与反动。
2. 作用:通过对比,揭露“友邦人士”只对学生运动“惊诧”,却对侵略和暴政麻木,暴露其维护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本质。
3. 引号作用:表示否定与讽刺。真实含义:“秩序”指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压迫人民的统治秩序;“文明”指其虚伪的暴力统治。
4. 批判逻辑:先以三个“不惊诧”列举侵略与暴政事实,再以“惊诧”对比凸显双标,最后揭露其“文明”面具下的反动本质,层层递进。
(三)
1. 作用:总结上文,揭露“友邦人士”期待中国被瓜分的野心,暗示国民党政府实为帮凶,强化批判力度。
2. 原因:国民党政府依赖“友邦”支持,害怕失去帝国主义庇护,故用“国将不国”的借口镇压学生,讨好“友邦”。
3. 修辞手法:反语。观点:讽刺国民党政府卖国求荣,丢失东三省反而更符合其依附帝国主义的“党国”本质。
4. 揭露问题:揭露国民党政府“友邦惊诧”论调的荒谬,以及其与帝国主义勾结、镇压人民、卖国求荣的真面目。中职语文拓展模块(高教版2023)上册《人生的境界》课堂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人生的境界》作者是______,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其重要著作有______,这部作品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对后世研究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 本文从哲学角度探讨人生境界,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层次,其中最高境界是______ 。
3. 文章属于______(文体),这类文体通常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阐述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具有严密的______和较强的______。
二、生字词
1. 给下列字注音
觉解( )
造诣( )
纯粹( )
襁褓( )
浑浑噩噩( )
事功(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 )xiàn慕
( )zào化
( )fá味
( )huò达
( )jī绊
( )qīng向
3. 解释下列词语
觉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利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浑然不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顶天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 下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觉解(jué) 埋怨(mái) 称心如意(chèn)
B. 造诣(zhǐ) 狭隘(ài) 鲜为人知(xiǎn)
C. 纯粹(cuì) 剥削(xuē) 自给自足(jǐ)
D. 模样(mó) 强迫(qiǎng) 锲而不舍(qiè)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奥密 境界 意义 自然属性
B. 贡献 觉解 坚苦 社会属性
C. 疑问 动机 纯粹 道德境界
D. 责任 思考 震憾 天地境界
3.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主要受本能和欲望支配,其行为没有意义。
B. 道德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为了“行义”,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
C. 天地境界的人,了解自己行为的宇宙意义,其思想与天地同频。
D. 作者认为,通过觉解和修养,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1. 文中划分人生境界的依据是什么?
2. 自然境界的人的行为有什么特点?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 功利境界的人做对他人有利的事,其本质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该境界的什么特点?
4. 作者举“小孩和原始人”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1. 道德境界的人具备怎样的“觉解”?
2. 文中“正其义不谋其利”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作者认为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与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本质区别在哪里?
4. 结合文本,分析道德境界在人生境界提升中的意义。
(三)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1. 天地境界的人对自身的认知与其他境界的人有何不同?
2. “天民”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体现了天地境界的人怎样的特点?
3. 作者认为天地境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其理由是什么?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觉解”在提升人生境界中作用的理解。
以下是《人生的境界》课堂同步练习的答案
一、基础积累(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2.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
3. 议论文;逻辑性;说服力
二、生字词
1. 注音
觉解(jué)
造诣(yì)
纯粹(cuì)
襁褓(qiǎng bǎo)
浑浑噩噩(hún è)
事功(shì gōng)
2. 写汉字
(羡)慕
(造)化
(乏)味
(豁)达
(羁)绊
(倾)向
3. 词语解释
觉解:觉悟、了解,文中指对人生意义的自觉认知。
功利境界:指人做事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境界。
浑然不觉:完全没有察觉,文中形容人对自身行为的意义缺乏认知。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文中指天地境界的人思想境界的崇高。
三、选择题
1. C
A项:埋怨(mán)
B项:造诣(yì)
D项:模样(mú)
2. C
A项:奥密→奥秘
B项:坚苦→艰苦
D项:震憾→震撼
3. A
解析: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并非“没有意义”,且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有“功利的意义”。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
1. 依据是“人对自身行为的觉解程度”(即对行为意义的认知水平)。
2. “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3. 本质目的是“为自己”(利己),体现了功利境界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特点。
4. 用具体例子直观说明“自然境界的人缺乏觉解”,使抽象概念更易理解。
(二)
1. 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一个整体”,做事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
2. 含义:做事注重道义的正当性,不谋求个人利益。作用:引用儒家观点,强调道德境界的行为动机是“行义”,而非功利。
3. 本质区别:道德境界的人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行义),功利境界的人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利己)。
4. 道德境界是从“利己”到“利他”的提升,标志着人超越个人私欲,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是人生境界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阶段。
(三)
1. 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认知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更了解自己是“宇宙的一员”,行为以宇宙利益为出发点,认知维度超越社会,上升到宇宙层面。
2. “天民”指“宇宙的公民”,体现了天地境界的人具备超越社会局限的宇宙意识,其行为意义与宇宙整体相连。
3. 因为天地境界的人对人生意义的觉解达到了最高层次(宇宙维度),其行为兼具道德意义和宇宙意义,思想境界与天地同频,故为“最高境界”。
4. “觉解”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核心动力:觉解程度决定了人对行为意义的认知——从“本能行事”到“自觉行义”,再到“宇宙意识”,每一次觉解的深化都推动境界向更高层次跃升。人通过觉解认识世界和自身,从而主动修养、提升境界。中职语文拓展模块(高教版2023)上册《人应当坚持正义》课堂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人应当坚持正义》节选自柏拉图的对话录《 》,文中的主人公是古希腊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哲学思想主要通过______(作者)的著作流传于世。
2. 文章通过______和______的对话,阐述了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人都应当坚持正义,而不应当以______的方式去应对不公正的观点。
3. 柏拉图是______(国家)伟大的哲学家,他与______、______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其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生字词
1. 给下列字注音
恫吓( )
褒贬( )
邪恶( )
恪守( )
苏格拉底( )
遵循(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 )yāo喝
( )jié问
( )zāo糕
( )tuǒ协
( )yú论
( )bǐ视
3. 解释下列词语
恫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足轻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 下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恫吓(hè) 尽管(jìn) 称心如意(chèn)
B. 褒贬(bāo) 憎恶(zèng) 鲜为人知(xiǎn)
C. 恪守(kè) 强迫(qiǎng) 自给自足(jǐ)
D. 苏格拉底(jī) 模样(mó) 锲而不舍(qiè)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遵循 坚难 邪恶 不可理喻
B. 严厉 耻笑 视查 毕恭毕敬
C. 糟塌 妥协 权威 深思熟虑
D. 舆论 榜样 名誉 诚惶诚恐
3.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格拉底认为,身体受损尚有办法医治,而灵魂受损则更为可怕。
B. 文章中“正道”“道理”“道义”等概念,都指向正义的原则和准则。
C.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是因为害怕越狱失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惩罚。
D. 对话通过层层追问和类比,逐步揭示出坚持正义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
苏格拉底: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你说呢?这话说得不对吗?
格黎东:说得很对。
苏格拉底:那么,我们该重视好的意见,不管坏的意见,对吗?
格黎东:是的。
苏格拉底:好的意见不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不就是糊涂人的意见吗?
格黎东:当然是。
1. 这段对话中,苏格拉底提出了怎样的核心观点?
2. 苏格拉底通过怎样的方式引导格黎东思考?这样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3. “好的意见”和“坏的意见”在文中分别指什么?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4. 结合后文内容,推测这段对话对于论证“人应当坚持正义”起到什么作用?
(二)
苏格拉底:如果我们由于听从了外行的意见而毁掉了我们那个为健康所改善、为疾病所破坏的部分,我们还能活下去吗?这个部分毁掉了,我们还能活吗?
格黎东:不能。
苏格拉底: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
格黎东:绝不。
苏格拉底:比身体贵重吗?
格黎东:贵重得多。
1. 苏格拉底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2. 文中“为健康所改善、为疾病所破坏的部分”和“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分别指什么?
3. 通过这段对话,苏格拉底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4. 这种论证方式对读者理解“正义的重要性”有什么帮助?
(三)
苏格拉底:因此我们不能听从众人对我们的说法,只能听从那一个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所以,你一开头的提法是不对的,你说我们应当考虑关于正义、美、好及其反面的意见。也许可以说,众人是有权置我们于死地的。
格黎东:这话显然是对的,苏格拉底。
1. 苏格拉底认为面对正义相关的问题,应该听从谁的意见?为什么?
2. “众人是有权置我们于死地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3. 结合苏格拉底拒绝越狱的选择,分析他是如何践行“听从真理本身”这一观点的?
4.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
一、基础积累(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克里同篇》;苏格拉底;柏拉图
2. 苏格拉底;格黎东;不正义
3. 古希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二、生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恫吓(dòng hè)
褒贬(bāo biǎn)
邪恶(xié è)
恪守(kè shǒu)
苏格拉底(sū gé lā dǐ)
遵循(zūn xún)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吆)喝
(诘)问
(糟)糕
(妥)协
(舆)论
(鄙)视
3. 解释下列词语
恫吓:威吓,吓唬。
恪守:严格遵守。
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道义:道德和正义。
三、选择题
1. C
A项:尽管(jǐn )
B项:憎恶(zēng )
D项:模样(mú )
2. D
A项:坚难 艰难
B项:视查 视察
C项:糟塌 糟蹋
3. C: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是因为他坚持正义原则,认为越狱是不正义的行为,而非害怕惩罚。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
1. 核心观点是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没必要;应重视好的意见(明白人的意见),忽略坏的意见(糊涂人的意见)。
2. 通过层层追问、逐步引导的方式。好处是让对方在回答中逐步明确观点,使思考更深入,也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结论。
3. “好的意见”指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指糊涂人的意见。判断标准是提出意见的人是否明白“道义”等真理。
4. 为后文论述面对正义问题应听从正确意见(即真理)做铺垫,奠定论证基础 。
(二)
1. 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将身体因健康或疾病产生的变化,类比灵魂(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因正义或不义产生的变化。
2. “为健康所改善、为疾病所破坏的部分”指身体;“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指灵魂。
3. 想要说明灵魂比身体更贵重,损害灵魂(因不义)比损害身体后果更严重,强调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4. 把抽象的正义对灵魂的影响,通过与身体和健康的关系类比,变得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正义对人的重要意义。
(三)
1. 应该听从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以及真理本身。因为众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只有真理和明白道义的人的意见才值得遵循。
2. 承认众人在肉体上能带来威胁,但突出精神上坚持真理的重要性,形成对比,强调不能因畏惧众人的威胁而放弃正义。
3. 苏格拉底明知越狱能免除死刑,但他认为越狱违反法律和正义原则,所以选择接受判决,用行动践行了听从真理、坚持正义的观点。
4. 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坚持真理、坚守正义、不畏惧死亡、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