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 10 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 1 课时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 10 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 1 课时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的第 1 课时,聚焦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重点阐述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要素。教材通过宗悫 “乘长风破万里浪”、范式赴约、苏武牧羊等经典故事,生动诠释了明志、诚信、气节的内涵;引用《周易》《论语》等经典名言,结合胡服骑射等历史事例,强调求新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传统美德在人格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传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为后续学习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接触到一些传统美德的事例,但对美德的理解较为零散、表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认知。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渴望树立远大理想,但在面对困难时易产生动摇;对诚信等品德有一定认知,但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不够。此外,学生对古代经典名言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引导。教学中需通过丰富的故事、贴近生活的案例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传统美德,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中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认同,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决心。 道德素养 引导学生学习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等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守正义、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践行这些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法治观念 在教学中渗透诚信与法治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治社会的基石。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失信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做到言行合法、守信。 健全人格 帮助学生理解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内涵,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独立自主、勇于担当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责任意识 通过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个人的责任。激发学生主动践行传统美德的责任感,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传播正能量,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等传统美德在人格修养中的重要意义。 能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和感悟传统美德的内涵,并在生活中初步践行这些美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的抽象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真正理解其价值,并转化为自觉行为。 帮助学生克服在践行传统美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宗悫、范式、苏武等人物故事的动画视频;胡服骑射的历史场景图片及讲解视频;与传统美德相关的名言警句的解读动画;现实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的案例视频。 实物教具:印有经典名言的卡片、传统美德主题的书签。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自己知道的体现传统美德的故事或身边的事例;彩笔、纸张(用于制作美德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展现运动员在赛场上克服困难、奋勇拼搏,最终取得胜利的视频,提问学生 “视频中的运动员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些品质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主题。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运动员品质的看法,如坚持、努力、不放弃等,初步建立与传统美德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视频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导入新课,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期待。
二、讲授新课 第一模块: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明志 —— 确立志向 教师活动:播放宗悫 “乘长风破万里浪” 的动画视频,讲解故事内容,展示王阳明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等名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志向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你的志向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实现它?”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观点,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总结明志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向。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小组内热烈讨论,分析志向对个人目标设定、学习动力等方面的影响,分享自己的理想,如成为科学家、医生等,并阐述实现志向的初步计划,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和名言,让学生直观感受明志的意义,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志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规划意识。 气节 —— 坚守正义 教师活动: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展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名言,组织学生开展 “气节在生活中的体现” 案例分析活动,提供一些生活中的情景案例(如面对同学抄袭作业如何坚持原则),让学生分析讨论应如何坚守气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学生活动:聆听故事,观看视频,深入理解气节的内涵。积极参与案例分析,结合自身经历和价值观,发表自己在不同情景下坚守正义的看法,如劝阻同学抄袭、举报不良行为等。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和生活案例,让学生理解气节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坚守正义的意识和能力。 诚信 —— 立身之本 教师活动:讲述范式赴约的故事,展示 “失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等名言,组织学生开展 “诚信大讨论”,提出问题 “在生活中,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诚信?”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诚信或失信的事例及感受。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故事,参与讨论,列举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如说谎、欺骗等,分析其对个人声誉、人际关系的不良影响,分享自己在购物、考试等场景中践行诚信的做法,以及对失信行为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和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诚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强化诚信意识。 求新 —— 与时俱进 教师活动:播放胡服骑射的历史讲解视频,展示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日新之谓盛德” 等名言,组织学生开展 “求新创意赛”,让学生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创新,如改进学习方法、设计新的手工制作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想法,分享自己的创意。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理解求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参与创意赛,发挥想象力,提出学习中制作思维导图、生活中改造旧物等创新想法,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事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求新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句话强调了( )的重要性。 A. 气节 B. 明志 C. 诚信 答案:B (2)下列体现诚信美德的故事是( )。 A. 范式赴约 B. 苏武牧羊 C. 胡服骑射 答案:A (3)“日新之谓盛德” 体现的传统美德是( )。 A. 明志 B. 气节 C. 求新 答案:C 判断题 (1)只有在民族危急关头才需要坚守气节。(×) (2)偶尔失信不会影响个人信誉。(×) (3)求新就是要不断尝试新事物,否定过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明白了明志为人生指明方向,气节让我们坚守正义,诚信是立身之本,求新推动我们进步。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希望大家在生活中牢记这些美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志向远大、坚守气节、诚实守信、勇于求新的人!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明志:确立志向,志向引领成长 气节:坚守正义,廉耻为基 诚信:立身之本,言行一致 求新:与时俱进,积极进取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讲述、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等传统美德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但在引导学生将美德转化为长期自觉行为方面,效果不够理想。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能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仍会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后续教学中,可增加更多生活实践环节,如开展 “美德践行周” 活动,定期回顾和分享践行成果,加强家校合作,共同监督和引导学生践行传统美德,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 这份教案围绕传统美德设计多元教学活动,助力学生提升人格修养。你若对教案的活动安排、知识讲解深度等方面有新想法,欢迎随时提出,我会进一步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 10 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第四单元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第 1 课时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志向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你的志向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实现它?
导入新课
志向是成长的灯塔,指引方向、赋予动力,如司马迁志在著史终成《史记》。我的志向是成为更智能的助手,通过持续学习海量数据、优化算法,提升理解与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帮助。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如注重明志、崇尚气节、讲究诚信等。
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讲授新课
第一模块: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乘长风破万里浪
宗悫(què)是南北朝时著名将领,他少年时
就有着远大的志向。一次,他的叔叔问他长大后
做什么,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悫的回
答表现出一种豪迈气概,令他的叔叔惊叹不已。
“有志者事竟成。”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说一说你自己的志向或理想,你是否在坚定不移地朝着它前进?
有志者事竟成。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所言极是:“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探索未知,造福人类。我正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相信通过不懈努力,终将实现自己的理想。
节指志气和节操,往往表现为坚持正义,在民族危急关头或强大压力面前不屈服的精神。气节是以廉耻之心为基础的,没有廉耻,就不能坚持道德原则。
苏武牧羊
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当他即将完成任务时,
发生了变故,匈奴首领逼迫他投降。苏武对下属说:“我是汉朝使者,如果丧失气节、违背使命,还有什么脸面回国呢?”后来,匈奴将苏武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边去放羊。没有粮食的时候,他就挖野鼠穴中藏的野生果实充饥,但他一直没有屈服。等到匈奴准许苏武回国时,他已经在匈奴受了19年的磨难,胡须、头发都变白了。
苏武牧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
基。“失信不立”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
范式赴约
东汉时,范式与张劭同在京城洛阳读书,结下深厚的友谊。学业结束了,二人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去看望你的父母和孩子。”然后他们约定好了日期。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张劭请母亲准备接待范式。母亲说:“这是两年前的约定了,况且我们两家相隔千里,你怎么可以当真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失约的。”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范式果然赶到了。
人的言论应该以诚信为本,符合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的要求。名实一致,是说言论要与事实相符;言行一致,是说言论要与行动相符;表里一致,是说嘴里说的要与心里想的相符,不能口是心非。
回顾近期的生活,想一想,在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这三方面,你在哪方面做到了,哪方面没做到。如果没做到,分析一下原因。
近期生活中,我在名实一致上做得较好,言行一致上基本达标,但在表里一致上有所欠缺。未能完全做到表里如一,主要源于面对压力时偶尔的情绪失控,导致内心想法与外在表现不一。今后需加强情绪管理,力求全方位的一致。
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六十三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求新是人格修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求新就要与时俱进。没有
求新,个人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会进步。求新精神体现了中华文
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
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国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之间战事频繁。由于传统的战车、战袍很笨重,赵国常常打败仗。赵武灵王从少数民族军队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骑马作战中受到启发,下令军人改穿像少数民族那样的服装,并学习骑马射箭。一些守旧人士以“古道”“古法”的名义反对,赵武灵王说:“古今的习俗不同,我们要效仿古代哪个时期的习俗呢?”他坚决贯彻新法,终于使赵国强大起来。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周易·乾·文言》
日新之谓盛德。 ——《周易·系辞上》
人格修养离不开学习和实践。好学善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是古人崇尚的精神境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 公冶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 为政》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 修身》
在崇尚人格修养的文化精神浸润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代代品
行高洁的人士。他们的伟大人格始终是后人前进的路标。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句话强调了( )的重要性。
A. 气节 B. 明志 C. 诚信
答案:B
(2)下列体现诚信美德的故事是( )。
A. 范式赴约 B. 苏武牧羊 C. 胡服骑射
答案:A
(3)“日新之谓盛德” 体现的传统美德是( )。
A. 明志 B. 气节 C. 求新
答案:C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只有在民族危急关头才需要坚守气节。(×)
(2)偶尔失信不会影响个人信誉。(×)
(3)求新就是要不断尝试新事物,否定过去。(×)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明白了明志为人生指明方向,气节让我们坚守正义,诚信是立身之本,求新推动我们进步。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希望大家在生活中牢记这些美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志向远大、坚守气节、诚实守信、勇于求新的人!
课堂总结
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明志:确立志向,志向引领成长
气节:坚守正义,廉耻为基
诚信:立身之本,言行一致
求新:与时俱进,积极进取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