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课件(共4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课件(共48张PPT)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什么是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1.表达方式
表达技巧包括 2.表现手法
3.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
(一)、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情感。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包括: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明自己对有关人和事的情感态度。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明自己对有关人和事的情感态度。
②间接抒情:将感情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委婉、含蓄表达。
情景交融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
通过对实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景物是抒情的媒介,情感比较容易体会。
特点:见景不见情。
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情景交融
特点:有景有情,情感比较容易体会,情感体验比较强烈。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寓情于景
特点:明写景,暗含情,情感比较含蓄。
例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二)议论
对人和事情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经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三)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通过描写“青山”的肃穆和“白水”的远去暗示离别的情景。
(四)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用叙述的方式写有位卖炭老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碳。
(五)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关系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表达技巧解题思路
一、明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二、辨手法:准确指出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三、做阐释:结合诗歌和具体词语,阐释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
四、析作用: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的内容(人物形象、景物特征等)和抒发的感情。
例题: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
此词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的兵权。
寒蛩:秋天的蟋蟀。
旧山:家乡的山。
瑶琴:饰以美玉的琴。
从景情关系和用典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1.明大意:
上片着重写景。深秋的夜里从梦中惊醒,蟋蟀鸣叫、月色朦胧,周围的环境安静且清冷。
下片着重抒情。报国无门,家国沦陷,不得返乡,谁能体会“我”内心的苦闷。
2.辨手法。
上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片运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
3.做阐释。
上片将内心的孤独、寂寞和苦闷含蓄委婉地融入到了深秋清冷凄凉的环境之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片:化用知音的典故。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悲痛万分,破琴断弦,不在弹琴。
4.析作用。
上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举。
下片化用典故,表达了知音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
答案:上片描写深秋夜里不停鸣叫的蟋蟀声和朦胧的夜色,营造清冷凄凉的环境氛围。诗人将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融入到景物之中,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以及遭人陷害,闲赋在家的无奈之情。下片后三句化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断琴绝弦,不复鼓琴,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知音甚少,无人理的寂寞之情。
二、表现手法
1.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情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乡和情感。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7.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表达情感,包括对事情的看法,愿望……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8.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9.直抒胸臆。
10.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1、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三、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技巧的一种。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
【考试题型】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这句诗的某句,是历来歌颂的绝唱,请从比喻/拟人/的角度进行赏析。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巧妙的运用“浮云”“落日”作比,表达出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物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将梅花人格化,梅花并不想争春斗艳,任凭百花妒忌排斥。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女子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使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者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写出了诗人的主管感受,对仗工整。
5.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类问题的立场、态度、个人的愿望等等,属于借故抒怀。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人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古语委婉表达出自己渴望出仕的心愿。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出题,令人回味。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一问一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
7.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使用反问句语气,表达了浓浓的思念之情。
8.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用“绿”“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简练含蓄地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表达了词人伤春的情感。
答题步骤:
1.第一步:定手法,确定是哪种手法。
2.具体解释手法,如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3.翻译句子,概括画面特点。
4.体会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
练习题1: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练习题1:
1.“此花不与群花比”的“比”字有何妙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傲霜斗雪,不与群花争艳(孤芳自赏)的姿态;抒发了词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
练习题2: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练习题2: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联。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霜”比作“雪”,表现了环境的清冷空寂,衬托出卖饼儿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的同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