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理模拟试题(二)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互联网+花卉”的兴起,花卉的供应链流程发生较大变化。下图示意花卉互联网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对比。据此完成1~3题。1.图中甲代表的环节是A.存储 B.物流C.包装 D.加工2.花卉行业传统供应链最可能A.运行成本较高 B.对交通依赖性强C.对保鲜期要求低 D.交易受距离限制较小3.花卉电商平台的兴起,会刺激鲜花产业①高端定制市场繁荣 ②新品种减少 ③新品种成熟期延长 ④生产地面积扩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澳大利亚(下图)面积为7.692×106 km2,2023年人口约为2599.1万人,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几个主要的中心城市,图中阴影区域居住着该国2%的人口。如果参照中国西北四省区(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标准,澳大利亚可承载1.88亿人,但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接纳过多移民的意愿并不强。据此完成4~5题。4.澳大利亚可承载1.88亿人口,最可能参照了中国西北四省区的A.气候条件、消费水平B.生活方式、科技水平C.矿产资源、产业类型D.地形条件、区域面积5.澳大利亚不愿接纳过多移民的原因主要有①避免生态恶化 ②减少“大城市病” ③担心语言交流难度提高 ④担心生活质量降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藏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500 m左右,面积为4.46×105 km2。藏北高寒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高原特色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几十年来,藏北高寒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畜牧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为确保生态恢复,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图示意藏北高原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框架。据此完成6~7题。6.暖季划区轮牧举措主要是基于藏北高原的A.行政区划差异B.地域气候差异C.草地生产力情况D.地域劳动力数量7.推广棚圈和庭院种草技术应注意的原则是A.挖掘本土优质牧草潜力B.推广晚熟牧草品种C.引进高产牧草种质资源D.筛选濒危牧草品种 祁连山西段北坡疏勒河流域老虎沟(39°25' N,96°33' E,海拔为5040 m)某冰川积累区,长约9.8 km,高差约1200 m,三面环山,坐南朝北。据统计,该地四季均有微弱的偏北风,其中夏季最盛。下图示意老虎沟四季风向逐时变化。据此完成8~10题。8.春季该地风向明显由正南风开始向西南风转变的地方时约为A.6:00 B.10:00C.12:00 D.0:009.该地冰川风最弱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10.该地冬季风风向相对稳定的原因是A.地势落差大 B.冰川面积广C.山谷风微弱 D.西风带南移 怒山是怒江东方山脉在云南省境内的总称,近南北走向,山势北高南低,山体北窄南宽,属横断山脉。下图示意怒山东坡垂直自然带变化。据此完成11~13题。11.该地甲自然带的植被通常A.叶片宽大 B.树枝有刺 C.根系较浅 D.分层鲜明12.怒山东坡土壤肥力最高的植被带最可能是A.山地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B.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亚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带 D.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带13.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在北部消失的原因主要是A.地势陡峻 B.气候干冷C.海拔限制 D.坡向变化 “长江第一湾”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及其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金沙江在该区深深切割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形成以河流阶地为主的河谷地貌。下图示意金沙江鸡公石(屹立于金沙江中心的岛屿)的河谷横剖面,其中T2—T4均由磨圆度良好的砾石层构成。据此完成14~16题。14.图示河段金沙江两岸地壳运动的特点最可能是A.西岸地壳间歇性上升,东岸相对稳定B.西岸地壳持续隆升,东岸持续下陷C.西岸地壳间歇性下陷,东岸相对稳定D.西岸地壳持续下陷,东岸持续隆升15.鸡公石的成因和构造特点为①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②流水冲刷脱离边岸而成 ③与西岸构造相近 ④与东岸构造相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与其他阶地相比,T5地表组分颗粒较小的原因主要是A.地表侵蚀严重 B.地表风化程度高 C.流水搬运距离短 D.耕种时间长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暴雨冲刷径流进入河湖是面源污染的最主要途径。某科研机构对云南省滇池附近某乡村的径流与污染状况进行了采点监测,研究人员根据分水岭内的土地使用情况将该流域分为3个区。某年6月下旬该地持续降雨15小时,降雨量为120 mm。监测数据表明,A区径流水质最差的时段出现在洪峰前,污染物主要包括氮肥、磷、有机物等。下表示意该流域各区基本信息。区域 面积/hm2 村庄 占比/% 种植区 占比/% 湿地占比/% 台地占比/% 平均总氮 含量/(mg/L)A区 190 5 48.0 2.0 45 21.4B区 120 2 98.0 0 0 36.1C区 240 1 91.5 4.5 3 13.8(1)推测A、B、C三区中径流量峰值出现最晚的分区并说明理由。(5分)(2)分析A区径流水质最差时段出现在洪峰前的原因。(6分)(3)分析B区径流氮含量高的原因。(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北极气旋是在北极地区出现的呈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大气涡旋,在调节北极的能量和水循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影响海冰等环境。中心气压值超低的北极超强气旋由气旋势力加强而形成,其来源地多样,生成数量空间分布差异大,北大西洋多于北太平洋,且强度季节差异大。与北大西洋相比,北太平洋生成的超强气旋进入北极地区少。下图示意北半球海陆分布。(1)推测副极地海域北极超强气旋最强盛的季节并说明理由。(8分)(2)与北大西洋相比,分析北太平洋生成的超强气旋进入北极地区少的原因。(5分)(3)简述北极超强气旋进入北冰洋对北冰洋海冰产生的影响。(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碳排放强度指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产生的碳排放量。高耗能产业是当前我国CO2排放的重要来源,降低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是实现我国2030年碳减排目标的主要抓手之一。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下降趋势显著,且空间差异大,但新疆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上升明显,从低强度上升为高强度。下图示意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不含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数据)。(1)指出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6分)(2)从能源角度说明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6分)(3)推测2000—2015年新疆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上升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1.B 2.A 3.D【命题意图】本题组以花卉的供应链流程为背景材料,考查花卉产业及其供应链流程等,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题分析】第1题,花卉电商平台实现了从花农(花卉种植企业)到消费者点对点的服务,无须存储环节;电商平台对流通环节依赖性较强,甲代表的应是物流;包装环节位于源头,由花农(花卉种植企业)承担;花卉交易以鲜切花为主,几乎无须加工环节。第2题,传统供应链从花卉种植企业(花农)到消费者,中间经过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使成本增加;花卉行业传统供应链与互联网供应链对交通的依赖性差异不大;传统供应链物流运输环节多且运输速度慢,对保鲜期要求高;传统供应链涉及环节多,交易受距离限制较大。第3题,花卉电商平台的发展,使物流环节减少,产业效益提高,会刺激高端定制市场繁荣,鲜花品种增多;花卉电商平台的发展,会使鲜花需求量增加,刺激鲜花生产技术改进,促使花卉成熟期缩短;花卉电商平台的发展,会促进鲜花生产地面积扩大。4.A 5.D【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澳大利亚人口分布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等,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题分析】第4题,环境承载力主要受资源、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澳大利亚与我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的气候条件相当,如果按照我国西北四省区的消费水平,可承载1.88亿人口;环境承载力与生活方式关系不大,受科技水平影响大,但科技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动的,材料中未体现特定时期;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澳大利亚的地形条件与我国西北地区相差较大,不是参照依据。第5题,澳大利亚虽然国土面积广阔,但是大部分地区生态质量较差,过多接纳移民会加剧生态危机;迁入的人口不一定集聚在大城市中,且该国大城市的规模并不大;澳大利亚本身就是移民国家,语言交流难度提高不是其关注重点;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从长远考虑,过多接纳移民会降低生活质量。6.C 7.A【命题意图】本题组以藏北高原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为背景材料,考查畜牧业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题分析】第6题,轮牧有利于草地休养生息,藏北高原草地生产力低,轮牧体现了对区域生态和生产的兼顾;轮牧与行政区划差异关系不大;藏北高原地域气候差异不大;轮牧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低,劳动力因素对划区轮牧措施无影响。第7题,藏北高寒草地生态脆弱,应挖掘本土优质牧草潜力,以维护当地生态的稳定性;藏北高原气候寒冷,应推广本地早熟牧草品种,降低自然灾害的威胁;引进其他地区的牧草资源,可能会导致生物入侵;推广棚圈和庭院种草技术是为了发展畜牧业,并非为了保护生态环境。8.B 9.B 10.D【命题意图】本题组以老虎沟四季风向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方位角、风向,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题分析】第8题,由图可知,约在北京时间11:30,春季该地风向明显由正南风开始向西南风转变,该地经度为96°33' E,与北京时间相差约1小时30分钟,故风向转变的地方时约为10:00。第9题,由材料可知,夏季偏北风相对强盛。该地位于祁连山北坡,冰川风自山顶吹向山麓,为偏南风,夏季偏北风阻挡偏南的冰川风,因此夏季冰川风最弱。第10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冬季风风向一直在200°左右,相对稳定。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冬季易受南移的西风带影响,所以风向稳定;冰川面积广,主要影响冰川风,而冰川风为偏南风;地势落差全年不变,对风向季节变化影响小;山谷风为局部风,对大尺度风向影响小。11.B 12.C 13.B【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怒山东坡垂直自然带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植被与土壤,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解题分析】第11题,怒山东坡河谷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坡,降水稀少,为干热河谷,气候干旱,植被以灌丛为主,灌丛叶片较小,树枝呈刺状;根系较深,可从较大范围内获取水分;水分较少,植被难以分层。第12题,亚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带草本植物生长繁茂,根系较浅,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层较深厚,土壤肥沃;其他三个植被带均为森林带,水热较充足,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不高。第13题,怒山东坡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小,且海拔较高处气温较低,越往北气候越偏干冷,难以生长亚热带植被;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北演化为山地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并非地势陡峻难以生长植被所致;该山脉向北海拔更高,海拔不是限制因素;图中显示的是怒山东坡,坡向未发生变化。14.A 15.D 16.B【命题意图】本题组以金沙江剖面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作用,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解题分析】第14题,据图可知,两岸存在构造差异。金沙江西岸存在多个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受地壳抬升的影响,所以西岸地壳间歇性上升;东岸仅形成一级阶地,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第15题,鸡公石为金沙江中心的一个小岛,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及其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势落差大,水流切割作用显著,鸡公石应为流水冲刷脱离边岸而成,与内力作用关系不大;鸡公石与东岸都形成了一级阶地,且阶地面积差异不大,由此可推测其与东岸构造相近。第16题,T5表层为红色黏土,是南方地区地带性土壤,主要与风化作用有关,该处距河较远,地势最高,风化时间长;该处地表相对平坦,与强烈侵蚀无关;流水搬运距离短,地表颗粒一般较大;T5表层颗粒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该地人类活动少。17.(1)C区。(1分)理由:C区面积最大,汇水时间长;天然湿地面积最大,对径流调节作用最强,径流量峰值出现时间最晚。(4分)(2)污染物主要来自强降雨的冲刷;A区台地面积大,与周边地区有较大落差,冲刷作用强,污染物主要出现在暴雨初期;洪峰期水量大,稀释作用明显。(6分)(3)B区种植区比重大,种植区氮肥用量大,大量可溶性氮汇入径流;B区无天然湿地,径流净化作用弱。(4分)【命题意图】本题以滇池附近某乡村的径流与污染状况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下垫面状况对径流及其污染的影响,考查考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8.(1)季节:冬季。(2分)理由:冬季副极地区域海洋温度高于陆地,利于气旋形成;冬季极地东风和西风强盛,增强气旋势力;冬季西风强盛,副极地区域的暖流强盛,增强气旋势力。(6分)(2)北太平洋生成的超强气旋数量较少;(2分)受北部阿拉斯加半岛和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超强气旋难以通过陆地屏障进入北极地区。(3分)(3)北极超强气旋驱动的波浪会破坏冰盖,破碎的冰块增多;北极超强气旋产生的强风,使上层冷海水与下层较暖海水混合,促进海冰融化;北极超强气旋驱动的温暖气流使北冰洋水温升高,加速海冰融化。(6分)【命题意图】本题以北极超强气旋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北极超强气旋的季节分布等,考查考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9.(1)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南北差异总体大于东西差异。(6分)(2)北部和西部地区煤炭等化石能源丰富,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高于东部和南部地区,碳排放量大;近年来东部和南部地区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化石能源比重快速降低,碳排放量减小;东部和南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能源利用率高于西部和北部地区。(6分)(3)新疆化石能源丰富,重工业比重大,重工业发展快,碳排放强度上升;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大,加速新疆能源产业发展;新疆能源丰富,高耗能产业向新疆转移多。(6分)【命题意图】本题以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为背景材料,考查碳排放强度差异及其原因等,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