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填写科目名称,并将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待监考员粘贴条形码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与自己的准考证上的信息是否一致。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陕西西安姜寨聚落遗址是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据此可知该遗址A.分布于黄河的下游地区B.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状况C.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现象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2.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里评价的是秦始皇A.确立起的政治制度B.灭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C.加强对西南夷控制D.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3.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在各地设均输官,将郡国须上交中央而中央充裕的物资,从出产地直接运送到所需地贩卖,以减少郡国与中央往来运输的费用。这一措施A.解决了王国问题B.增加了政府收入C.打击了豪强势力D.减轻了农民负担4.魏晋以来,我国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其中被称为“画圣”的是A.王羲之B.颜真卿C.吴道子D.顾恺之5.宋代,人们在婚姻择偶标准上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是看重金榜题名,并且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创立B.程朱理学的兴起C.经济重心的南移D.商品经济的发展6.元代的行政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统治格局。推动这一统治格局形成的是A.南北面官制B.行省制C.猛安谋克制D.盟旗制7.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万历皇帝的上疏中提到,“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反映了明朝A.官营手工业占主导B.海外贸易繁荣发展C.人身依附关系强化D.自由雇佣劳动出现8.钱穆认为,阳明之学“简易直捷,明白四达,卓立千古,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下列属于阳明之学的是A.“致良知”B.“格物致知”C.“工商皆本"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9.英国政府认为,通过不平等条约,“可以用英国极不足道的牺牲来保证眼前巨大的利益”可以便利纺织品输入中国各重要省份”。这说明,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A.建立中英平等外交关系B.掠夺中国廉价劳动力C.满足其商品输出的需求D.扩大对中国资本输出10.20世纪初,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为此他们发动了一场启蒙运动。该运动是A.戊戌维新运动B.洋务运动C.预备立宪运动D.新文化运动11.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24日,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对日军的大规模进攻。这次进攻A.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C.标志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D.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12.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这次会议A.促进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B.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C.完成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D.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3.从1956年到1966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下列属于该时期成果的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神舟一号”发射成功C.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D.“神威”计算机成功问世14.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使我国通过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这改变了历史上但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所谓定式”。这里的“它”是A.“求同存异”B.“双百方针”C.“一国两制”D.“九二共识”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开启这一新时代的会议是A.中共十七大B.中共十八大C.中共十九大D.中共二十大16.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下埃及走向统一,宏大的金字塔逐渐成为古埃及文明的典型代表。金字塔的修建主要得益于A.两河流域君主权威的加强B.巴尔干地区城邦体制的强盛C.恒河地区种姓制度的形成D.尼罗河两岸农业发展的稳定17.虽然古罗马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吸收和借鉴了古希腊文明,但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古罗马具有民族特色的文明成果主要体现在A.史诗B.戏剧C.法律D.哲学18.“它不仅为俄罗斯提供了国家形式和官僚体制,更为俄罗斯文化奠定了从语言文字到宗教信仰的精神基础。”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英格兰王国B.阿拉伯帝国C.法兰西王国D.拜占庭帝国19.16世纪,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国家逐步进入鼎盛时期,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不久这个国家骤然衰亡。其主要原因是A.海上航路的开辟B.早期的殖民扩张C.远洋贸易的兴起D.世界市场的建立20.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并说“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位大人物是A.但丁B.莎士比亚C.康德D.孟德斯鸠21.下图为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示意图。这种变化A.导致英国第三产业落后B.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权利C.是工业革命造成的结果D.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和生活水平22.下表所列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时间 事件1905年 印度国大党领导反英斗争1905-1911年 伊朗开展立宪革命1911年 中国爆发辛亥革命A.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B.亚洲的觉醒C.欧洲国际地位的崛起D.非洲的抗争23.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名黑人和白人发表了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美国人都能在平等与友爱中生活。这次活动A.加快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B.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C.迫使总统宣布种族隔离非法D.为黑人争取到了平等权利24.20世纪70年代,苏联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这一现象A.发生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B.增强了苏联社会发展的活力C.使国民经济发展更加畸形D.突破了苏联经济体制的束缚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规定,决策时须各成员国达成共识,而不是直接付诸行动;运行中不采取强制方式,而采用成员国磋商机制。该规定A.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B.阻止了经济危机的爆发C.保证了各国经济快速增长D.利于协调世界经济秩序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注意:在答题卡上作答时,需依次写明小题号。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力推动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材料二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平均统一分配,在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中国土地法大纲》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实行的主要土地政策简表(部分)重大举措 主要影响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七亿亩土地。1982年,党中央发出“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许多地方一年即见成效,粮食产量明显提高。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为新时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1)材料一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怎样的举措?有何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主要目的及对中国革命进程的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实行的土地政策取得成功的启示。(4分)三、国际格局的演变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走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美苏两大国被排斥在该体系之外,对德国的苛刻惩罚埋下了复仇心理,赔款、安全等问题引发利益分配不均导致体系内大国之间的矛盾加剧。正是这些相互交织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凡尔赛体系未能维护一战后的世界和平。-摘编自刘波《凡尔赛体系末能维护一战后世界和平的原因探讨》材料二雅尔塔体系虽然带有大国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等旧的色彩,但其中包含着美苏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同时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从而有助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摘编自谢金萍《美国与雅尔塔体系关系初探》材料三在多极化时代,任何一种或两种力量都无法将自身文明强加于其他文明,任何力量都会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国际规则、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要反映各国的诉求,每个国家都能够更加自主地决定经济发展道路和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摘编自郭宪纲《不可逆转的大趋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体系“结构性缺陷”中存在的矛盾。(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凡尔赛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呈现的主要特点。(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意义。(4分)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二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从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邓小平的领袖地位。从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摘编自叶永烈《中国革命的那次大转折》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实践。(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四项理论成果。(4分)2025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C A B C D B D A C D A B A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C B D C D B A C B A C D二、(16分)(1)举措: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2分)意义:赢得农民拥护,巩固工农联盟,支援革命战争;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根据地建设;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每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主要目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2分)作用: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动摇封建统治根基,促进社会变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提供重要保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提供经验。(每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启示:制定任何政策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定要符合本国国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切实保护人民利益。(每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三、(16分)(1)矛盾: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排斥苏俄参与和会,加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立。(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特点:包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确立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贯彻民主与和平的原则。(每点2分,共6分)(3)意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强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每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四、(18分)(1)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开始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良,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创建人民军队;领导抗日战争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展“一化三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每点2分,共4分)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南方谈话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思想;提出“一国两制”;正确分析世界形势,指出世界发展潮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点2分,共4分)(3)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点1分,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