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一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5分,共7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标志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是A.设立内阁 B.设立军机处 C.中朝 D.三司制2.近代史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始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后 D.辛亥革命后3.下图为某时期中国外交思维导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写A.出席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会议C.中美关系正常化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在波斯帝国最为繁盛的时期,它实行的是A.君主专制制度 B.贵族寡头政治 C.公民直接民主制D.共和制度5.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中原统一 B.中外贸易 C.民族交融 D.文化繁荣6.1912年,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央对西藏的主权,宣布“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实行五族共和”。同年7月,民国政府设蒙藏事务局。据此可知,中华民国A.实现了各民族真正平等 B.重视对西藏的主权管辖C.赢得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D.开启了国共第一次合作7.漫画反映了抗战时期某阶段的局势。与这一局势出现最直接相关的会战是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8.19世纪末,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中国人掀起了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维新运动D.新文化运动9.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展现出的时代风貌是A.艰苦创业、执政为民 B.勇于改革、敢于创新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团结友爱、与人为善10.对于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三角贸易”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给美洲带去廉价自有劳动力C.美国是最大的奴隶贩子 D.给非洲带来巨大的人口损失11.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文艺复兴 B.波士顿倾茶事件C.启蒙运动 D.法国三级会议召开12.“(19世纪)中国主要通过茶叶和鸦片等商品同世界发生经济联系,但最终的结果是成为列强的牺牲品,并导致中国19世纪的全面危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政府腐败无能 B.西方国家平衡贸易逆差C.农耕文明的落后性 D.欧美列强军事力量强大13.19世纪后期,张之洞效仿外国创办了自营企业-汉阳铁厂。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这表明,张之洞A.坚守“中体西用”理念 B.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C.力倡“实业救国”道路 D.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14.五四运动后,国民党人以《觉悟》《建设》等杂志为舆论阵地对唯物史观等内容进行宣传。此外,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也组织翻译了《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在杂志上开设专栏予以刊登宣传。这反映出当时A.马克思主义渐成社会潮流 B.国民党注重调动人民的革命热情C.国共合作思想条件已成熟 D.五四运动导致知识分子阵营决裂15.1950年9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关于编造1951年度财政收支预算的指示》中,货物税与工商业税均被列为中央财政收入。而在1951年3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关于1951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中,货物税与工商业税被列为“中央和地方的比例解留收入”,即中央与地方将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这一转变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结束了多年的物价暴涨局面C.打退了投机资本家进攻 D.实现了国家财政收支的统一16.中国古代历史上设置丞相制的王朝是A.秦朝 B.唐朝 C.汉朝 D.宋朝17.1945年秋,毛泽东在重庆将词《沁园春·雪》赠予柳亚子先生,毛泽东此次重庆之行A.签署了“双十协定”B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C.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D.通过了《共同纲领》18.“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它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和平统一 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祖国统一 D.维护中华民族利益19.东汉永元三年(公元前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他以“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西域各族“难养易败”为由,推行“宽小过,总大纲”的政策,决定保留西域原有政权,并给予其较大自主权。这一治理方略A.削弱了汉廷对西域的有效管理 B.标志着西域归属中央管辖C.根植于班超其人平等的民族观 D.有利于民族间交流和交融20.如图中两颗铲形门齿化石所属的古人类大约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 C.三皇时代 D.龙山文化时代21.下图为商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范围图。为管理广阔的势力范围,商朝实行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22.唐穆宗时(820~824年在位),广东龙川县进士韦昌明在《越井记》中说:“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而龙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上述现象反映了A.经济重心自秦朝开始南移 B.唐代北方人口迁徙到南方C.多民族共同开发岭南地区 D.华南的教育水平超越北方23.康熙前中期,政府开放海禁,借助西方传教士开展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活动,并与俄国订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尼布楚条约》。这说明当时A.统治危机的初显 B.对外关系的缓慢转型C.国家疆域的奠定 D.朝贡体制的逐渐解体24.御家人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将军和御家人结成的主从关系制。将军赐予御家人官职和土地并保护其既得利益,称为“御恩”。御家人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和服军役义务,称为“奉公”。御家人制度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B.庄园经济的衰退C.幕府政治的特点D.中华文化的影响25.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不包括A.倡导君主立宪 B.创办近代工业 C.筹办近代海军 D.兴办新式学堂26.文艺复兴的实质是A.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B.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C.地主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思想运动D.资产阶级反宗教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27.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被泰戈尔称为“圣雄”的是A.苏加诺 B.甘地 C.扎格鲁尔 D.桑地诺28.慕尼黑会议后,首相张伯伦宣称为欧洲“带来了五十年的和平”。此时英国推行的外交政策是A.门户开放政策 B.绥靖政策 C.集体安全政策 D.遏制政策9.下图是2010年在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中出土的郑和船队“海外代购”金锭,其正面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这枚金锭是A.东西方跨大洋贸易的证据 B.明朝废除海禁政策的见证C.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表现 D.明代区域文明交流的产物30.1920年8月,《新青年》成为中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开始系统地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此同时,部分有识之士还在《新青年》上发表诸如《汉口苦力状况》《武昌织布、纺纱、铜币、银币、麻布五局工人状况》等类文章。这体现出《新青年》A.促使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了转变 B.助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C.成为中国工人运动新的思想阵地D.一定程度承担了时代使命与责任31.1929~1931年,日本外贸缩减50%,工业产值下降67.5%,失业人数达到300万。这引起了日本社会动荡,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和工人运动不断。为此,日本A.发动侵华战争转嫁国内矛盾 B.发动了太平洋战争C.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侵略方针 D.制造了卢沟桥事变32.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得到的最重要的认识是A.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C.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掌握军队的重要性33.亚太经合组织是A.世界最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 B.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34.下表呈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史书的正统之辩,表中内容反映出史书 观点《三国志》 魏以土德上承汉朝火德,应为正统《汉晋春秋》 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魏书》 鲜卑拓跋氏是黄帝后裔,占据中原,当为正统A.南朝以华夏认同论正统 B.历史解释力求规避主观认识C.史书观点折射时代特征 D.官修史书能够呈现历史事实35.学习历史需要辨别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下列实物史料属于吉代希腊的是A.胡夫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石柱C.帕特农神庙遗址 D.《十二铜表法》铜板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文帝时,贯谊上《治安策》。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汉景专时,昆错上《削潘策》,主张削夺王国封地,-演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北宋初年,宋太祖问计宰相越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越普答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类。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接编自司马光《谏水纪闻》(1)贾谊和晃错上书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指出导致问题的制度根源。(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太祖“问计赵普”的背景。(3)宋太祖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措施?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锁政府规定:一切念粮都归国家所有,所有粮食一律由人民委员会负责经营,禁止私人买卖;加造时各工业部门大企业的国有化;凡是雇工10人以上或使用动力机械、雇工5人以上的企业,一律收归国有:由国家对布匹、食品、大荣、乾鞋、肥皂等消费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严禁私商经营。材料二苏俄政府规定:农民股纳粮食税后的余组及其他产品,可以自由支配;凡工人在5人以下,拥有发动机的小型工业企业和工人数在10人以上,没有机器的小型工业企业,一律停止国有化,并鼓励私人贵春创办企业。材料三1927年12月,联其(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提出“在会作化基础上,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起来,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到1934年,苏联71.4%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以上材料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并说明苏俄政府对材料一反映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2)材料三反映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指出其主要目的。【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答案 B B C A C B D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答案 C C C C C B A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答案 A A A C D A A题号 22 23 24 25 26 27 28答案 C B C A D B B题号 29 30 31 32 33 34 35答案 D D A D C C C36.(1)共同问题: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制度根源:汉初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度。(2)背景:北宋新政权建立之初,政局不稳;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3)措施:削弱节度使职权,由文官担任;杯酒释兵权;设诸路转运使,将地方财政运往中央;将地方精兵调入中央,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37.(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形势需要,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农业集体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