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龙岩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铁农具种类众多,从黑龙江到云南都有铧、锄、铲、耙等铁农具出土。基本适应了开垦、耕翻、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灌溉等主要生产环节的需要。这表明当时
A.精耕细作有所发展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南北铁器交流密切 D.集体农耕占据主导
2.图1所示为新疆和田地区发现的公元1-2世纪于阗古国的钱币。正面为一圈汉文篆书“重让廿四铢铜钱”。背面正中为马像,马像周围有起源于古印度的佉卢文。花纹和铭文均为压制而成,是典型的希腊、罗马铸币方法。这反映出当时
A.各民族接触频繁相互影响 B.东方文化优势地位突出
B.贸易往来促进民族大迁徙 D.丝绸之路兼具多种功能
3.唐代吏部铨选有“身、言、书、判”的考察标准,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道美”,形成了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这
A.扩大了科举选拔范围 B.关注了人才综合素质
C.推动了书法艺术繁荣 D.体现了经世致用倾向
4.“冲”即要冲之地。《大明官制》所载的1482个府州县中,带“冲”字的政区有486个,其地域分布与当时驿路分布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这种政区划分意在
A.实现守内虚外的战略 B.维护边疆的社会稳定
C.构建全国驿路交通网 D.加强对地方分类管理
5.客家土楼是明清时期闽西南山区流行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依山就势,一般采用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长者和最有威望的人住在中间,其余依辈分排定,内有水井、粮仓、畜圈等设施。据此可知,客家土楼
A.代表传统建筑的最高水平 B.凸显御外凝内的宗法色彩
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D.利于加强对农村基层管控
6.某探究小组搜集了图2所示材料用于研究性学习。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是
A.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民国初期经济生活的崭新气象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加剧
7.图3所示为时任中华民国代总统冯国璋签署的“大总统令”。该史料可用于研究民国初年
图3
A.政党政治的完善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责任内阁的运行 D.文官制度的健全
8.1930年11月,闽西苏维埃政府规定,根据地内凡市场交易、款项往来,一律以闽西工农银行纸币为本位币,禁止国民政府纸币流通并限期兑换,各种银铸币则视其成色规定兑换率,允许继续流通使用。这些举措旨在
A.稳定根据地的经济秩序 B.积聚民族战争力量
C.统一根据地的货币制度 D.隔绝与白区的联系
9.1952年,中共中央确定“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依靠基层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环境治理、流病普查等工作。经过几年努力,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大部分传染病被消灭。这表明
A.群众运动是工作成效的根本保障 B.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C.中国医疗卫生防疫体系日益完备 D.新中国卫生事业呈现鲜明特色
10.近年来,我国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图像、音视频乃至实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构建起非遗数字资源库,并借助VR体验空间技术,全方位、沉浸式交互展示和体验,使非遗跨越时空、“活”在当下。这表明
A.非遗保护必须依托现代技术 B.文化遗产活化路径已相当成熟
C.高新技术拓展文化传承途径 D.现代科技丰富了文化遗产内涵
11.《摩奴法典》规定:“武士种姓的人在任何时候,决不应希望类如婆罗门的更高的职务”;“出身低贱的人,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为生,国王应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这表明古印度
A.以法律固化种姓的社会分工 B.职业选择决定种姓等级
C.统治者重视伦理道德的规范 D.种姓制度导致矛盾尖锐
12.13世纪,意大利的商业城市开始使用复式记账法,该记账法采用借、贷双方账户记录每笔交易的结果,使得资金流入和流出得到清晰的记录,进而促进合理的生产和经营。复式记账法的出现
A.加速了海外殖民扩张 B.顺应了商业发展的要求
C.改变了企业经营方式 D.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13.1815年,鉴于因各国驻外代表的等级、职责、位次不明确带来的外交纠纷,维也纳会议通过了《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章程》,第一次以国际法的形式统一了各国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这一做法
A.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先例 B.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基本原则
C.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发展 D.保障了国际政局的长期稳定
14.表1为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工厂法》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源于
表1
时间 内容
1802年 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
1833年 在工厂内劳动的儿童每天在工作时间内拿出2小时接受教育。
1844年 童工必须交出上学证明,并把13岁以下儿童的劳动时间降至6.5小时,8-13岁童工每周要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天,否则不得受雇。
1846年 工厂教育是强制性的,并且是劳动条件之一。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福利国家的完善
C.工业发展的需要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5.图4所示为1934年英国漫画《可敬的比率或伦敦的海军会议》及其配文(图中人物自左向右依次代表英、美、日)。该漫画揭示了
A.霸权主义的本质 B.亚太秩序的脆弱性
C.绥靖政策的危害 D.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16.表2为1993-2019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出口占全球比重的变化情况(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表2
1993年 2003年 2019年
美国 12.6 9.8 9.0
加拿大 3.9 3.7 2.4
欧盟 45.3 45.9 37.7
日本 9.8 6.4 3.8
A.发达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呈下降趋势
B.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C.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D.贸易失衡激化了世界各国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表3
史料 史料出处
材料一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魏)右将军张邻击亮于(凉州)街亭,大破之。 [西晋]陈寿 《三国志·魏书》
材料二 (刘备)领益州牧,以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遥)领凉州牧。(注:遥领是虽在疆域之内但统治实力不达之处,或不在掌控范围内的“化外之地”。) [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材料三 吴主(孙权)与汉人盟,约(定)中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兖、翼、并、凉属(蜀)汉。 [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时期凉州地区的实际归属,并说明理由。(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民国伊始,孙中山宣布废除农历,以阳历为国历,但民间仍习惯沿用农历。1914年,袁世凯政府将阳历新年、农历新年分别易名为“元旦、春节”。由于官方奉阳历为“民国正朔”,因此元旦被视为“维新”,春节则是“守旧”。1920年到1927年间,批判春节成为舆论主流,祭神、放爆竹、贴春联等传统习俗被视为“陋俗”,陈独秀、柳亚子等许多知识分子也参与其中,这实际上是新文化运动新思想的持续发酵。舆论的批判得到了政府的回应。1927年南京政府发布“春节禁今”,春节不准放假,“燃放爆竹敲锣击鼓休业赌博封建速信等事,尤应严禁”。封杀行动一直持续到1934年才宣告失败。
应注意到的是,农历新年的批判者往往也是旧习俗的实践者,甚至连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在“春节禁令”期间仍在家中“关门过年”。
-摘编自忻平、张坤《政俗关系视野下的民国“新年”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新年”之争出现的原因,并简要评价此场论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大革命时期,共同语言被视为将全体国民融入统一共和国的前提,法国启动统一民族语言工作。1792年,公共教育委员会指示各地公共教育机构,“让法语在短期内成为共和国各地居民均能熟练使用的语言”。1793年颁布法令,规定学校开设法语课,并将法语定为唯一的教学语言。1794年,国民公会鼓励各民间协会“采取多种措施使偏远地区民众也通晓法语”。此外还规定所有公文材料必须使用法语书写。自1873年起,法语听写和写作逐渐被列为初等教育毕业考试科目。同时,政府还将使用方言定性为社会陋习加以歼灭。20世纪初,法语逐渐成为国民通用的语言。
-摘编自曾晓阳《从“先生”的语言到公民的语言-试析近代法国统一民族语言的政治因素》
材料二
表4 中国近代国语统一运动的简要历程
时间 主要事件
清末 1902年,吴汝纶首开“国语统一”之创议。各方人士先后提出罗马字母式等30多套切音字方案
1912年 北洋政府教育部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公布《读音统一会章程》
1916年 黎锦照、江懋祖、朱文熊、彭清鹏等在京人士成立中华国语研究会
1918年 湖适在《新青年》上提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要是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此后,“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两大潮流合一
1932年 国民政府教育部《国音常用字汇》确定以现代北平音系为国语标准音乐,新国音至此正式公布。
-摘编自汤洪、张以品《从“书同文”到“语同音”:语言文字规范统一与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统一民族语言所采取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国语统一运动的特点,并分析该运动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近代统一民族语言的认识。(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世纪-20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大迁徒示意图(简图)
图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图中的某一路线,指出其所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要求:写出所选路线代号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应符合史实,准确全面。)
龙岩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D B A C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C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8分)
实际归属:曹魏(魏国)。(2分)
理由:材料一提及诸葛亮进犯凉州并被魏将击败,说明凉州属于曹魏政权;材料二表明蜀汉马超只是遥领凉州,不在蜀汉实际掌控范围;材料三说明凉州的归属只是吴、蜀平定天下后的构想,当时并不属于吴、蜀。三则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可见凉州实际归属于曹魏。(6分。未指出史料印证关系,最多只得4分。)
18.(8分)
(1)原因:辛亥革命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东西方文化的激烈交锋;新文化运动的推动。(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2)评价:“新年”之争有助于强化民众的国家认同;促进社会风俗变革,推动社会转型(2分,任答其中1点即可);但是,对旧历新年的过度批判,忽视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2分)
19.(24分)
(1)措施:政府立法推动语言统一;发动公共教育资源推广法语;推行学校法语教育;动员民间力量普及法语;规定法语为公文书写规范语言;发起方言歼灭战。(8分,任答4点即可)
(2)特点:历时较长,具有渐进性;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结合;以现代北平音系为标准。(6分,任答3点即可)
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文化的传入。(6分,任答3点即可)
(3)认识:民族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国家社会的进步;推动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应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不能以消灭地方语言为前提。(4分,任答2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0.(12分)
示例1线路②:19世纪中期华工迁往北美(2分)
评析:19世纪中期,由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其附庸、美国工业革命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黑奴贸易受到限制、华工出国合法化等原因,大批华工迁往北美。(6分,任答3点即可)华工迁往北美一方面传播了中华文化,满足了北美的劳动力需求,促进北美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华工在艰苦的环境中付出巨大的努力,遭遇了深重的苦难与不公。(4分)
示例2线路③: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2分)
评析: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造成美洲劳动力不足、黑奴贸易的巨大经济利益及非洲奴隶贸易的历史传统,使得大批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6分,任答3点即可)黑奴贸易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也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但使非洲损失了大量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社会经济倒退。(4分)
评分标准:
(1)路线及历史现象(仅写出代号不给分)
线路 历史现象(2分)
① 19世纪欧洲殖民者在大洋洲的殖民扩张
② 19世纪中期华工迁往北美
③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
④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在美洲殖民扩张
(2)评析应包括以下内容:①说明历史现象形成原因。②评价历史现象。(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