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是史料记载的关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实行的制度。这些制度可用于说明()制度名称 具体内容嘱托监护制 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对印第安人实行的,虽然法律对受嘱托者为自己征税的数额有限,但实际征收的数目无法计算马特奎尔制 殖民当局每年抽调确定数量的成年男子到殖民者的庄园、矿产、码头等处服劳役。按规定,服劳役的人数和日数是有限额的,但实际上,大大超过法定限额A.列强侵略具有双重作用B.西欧在拉美建立独裁统治C.印第安文化渐趋于毁灭D.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2.1896年2月,双方都把主力部队调到北部重镇阿杜瓦地区,进行决战。结果,“欧洲文明国家”放弃已侵占的领土,并赔款1000万里拉。西方舆论对此发出惊呼:“不敢想象,一个文明的欧洲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的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这一战争()A.揭开了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维护了国家主权并实现民主政治D.结束了非洲被列强瓜分的命运3.1905~1911年伊朗宪政运动期间,伊朗形成了共同反对国王专制的政党组织。这些政党组织包括温和派代表的伊朗传统社会群体的既得利益者,成员有教士、商人、地主和酋长;民主派则是由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激进人士组成,他们主张平等自由的选举。据此可推知,伊朗()A.立宪革命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B.民族民主意识的不断觉醒C.民主共和体制建立过程的曲折D.宪政运动有广泛社会基础4.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比例,对其他陆军和空军的军备没有限制。会后,各大国竞相发展驱逐舰、潜水艇等辅助舰只,或改进技术,以提高舰只的火力和航行速度,竞争非常激烈。据此可知0A.战争使国际秩序更加混乱B.华盛顿会议纵容了军备竞赛C.一战后国际体系暗藏危机D.美国取得了发展海军的优势5.下表是1926年与1939年苏联人口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人)。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时间 总人口 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 城市人口占比 农村人口占比1926年 147.0 26.3 120.7 17.9 82.11939年 170.6 56.1 114.5 32.9 67.1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蓬勃开展B.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日渐凸显6.下图为莫斯科保卫战后中国抗日根据地印制的海报。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宣传工作动摇了日本的军心B.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变C.中苏两国结成友好同盟关系D.反法西斯符合各国民众利益7.“我们正处于历史上罕见的一场大战的初始阶段。我们在其他许多地点作战-在挪威,在荷兰,我们还必须在地中海做好准备;本国会欢迎新政府的组成,她体现了举国一致的坚定不移的决心,直到最后胜利。”这是1940年5月英国领导人的著名演说节选。据此可推知()A.英国继续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B.英国坚决抗击法西斯的侵略C.德国法西斯的无敌神话被粉碎D.德意日已正式结成军事同盟8.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50年代为4.0%,60年代为5.0%。1970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增加了1.24倍。1961~1971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约5200亿美元上涨到超过10600亿美元。十年内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倍的成绩。这一时期美国的这些成果()A.缘于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B.表明美国知识经济的影响力显现C.巩固了美国在西方阵营中的地位D.折射出美国践行了计划经济体制9.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大战结束后,非洲民族主义团体和组织纷纷出现;1945年10月召开的第五届泛非大会,在宣言里称:“我们确认所有殖民地人民有掌握他们自己命运的权力”“殖民地的人民必须在拥有不受外国时刻束缚的条件下选举自己政府的权利”。这反映出0A.旧经济秩序制约了非洲国家的发展B.非洲国家积极争取民族独立C.非洲各国民族解放道路具有曲折性D.政治独立是经济自主的基础10.1951~1955年,苏联肉类的年平均产量为570万吨;1961~1965年,年平均产量达到930万吨,增长60%以上;在同一时期,奶类年平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1955年的农庄庄员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到51.3卢布。这一现象表明苏联()A.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集体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新经济提高了农业产量D.经济模式的突破改变农业落后局面11.关贸总协定从1947年至1994年共举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据不完全统计,前7轮谈判中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就近10万种。这主要表明()A.冷战没有制约世界贸易的发展B.世界贸易逐渐走上制度化轨道C.关贸总协定主张降低各国关税D.二战后世界贸易体系得以健全12.下图为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大国在联合国事务中的一致表决外的投票一致率(单位:%)。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走向分化B.美国积极寻求与大国的合作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美国与欧洲之间的盟友破裂13.198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三十八届国际教育会议,包括中国、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讨论了各国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成人教育等国家教育的全局性课题。由此可知,联合国()A.着力推动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B.保障了各国公民的受教育权利C.致力于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D.竭力促进各国科学技术的进步14.冷战结束后,日本对美洲的经济外交更加活跃,1992年累计直接投资就占日本海外投资的12%。同时日本积极增加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支持非洲国家的政治改革与和平解决彼此间的军事冲突。进入21世纪后,日欧双边政治和安全合作得到加强,双边贸易的相互依存度也得到提高。这些活动表明()A.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B.日本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C.日本“泡沫经济”已经破灭D.美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15.20世纪90年代,伊拉克频繁受到美国的各种经济制裁,全国90%以上的工厂因缺少原材料或零部件而停工,失业率高达70%;物价飞涨,食品零售价格比海湾战争前增长4231%;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率高达4000%。这可用以说明()A.霸权主义导致人道主义危机B.冷战政策威胁人类生存C.贸易保护主义危害世界发展D.世界发展不平衡性加剧16.近年来,大国博弈急速冲高,地缘冲突空前激烈,国际关系格局和国际秩序及地缘形势均发生重大变化,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和极端天气的频发,推升了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等全球性危机。这可用于说明,近些年()A.国际局势发生剧烈动荡和变化B.政治多极化影响全球治理C.全球性危机加剧国际局势动荡D.经济全球化趋势遭到遏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过去的征服者由于在文明发展程度上低于印度,所以他们对印度的征服只能凭借刀剑的力量,不仅不能推动印度社会的进步,而且最后自己受到了印度文明的改造。16世纪起,英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资本原始积累,在对国内农民实行残酷剥夺的同时,国家也支持和保护商人积极向海外发展。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海外殖民掠夺受到进一步的鼓励,东印度公司被批准为长期组织,并且可以拥有军队,俨然成了在印度的英国殖民政权。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迅猛的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要丰富的原料供应,也需要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1784年,在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商业资产阶级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印度的斗争。正如马克思说的,印度之所以被英国征服,“这与其说是由于不列颠的收税官和不列颠的士兵粗暴干涉,还不如说是英国的蒸汽和英国的自由贸易造成的结果”。摘编自严钟奎《马克思论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原因和结果》材料二1939年9月,美国国务院已开始考虑战后世界安排计划,认为应该“建立美国在世界的统治地位”。美国在策划战后世界新秩序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打着“不寻求领土扩张”、反对殖民主义、主张民族独立的旗帜。随着美国参加二战,美国认为:“现在自己有权利就印度问题向英国施加压力。”1942年,日本挥戈南下,势如破竹。德、意在欧洲战场也处于优势,盟国特别担心日本攻占印度后与德国军队在中东会师。而此时印度国内的局势也十分紧张,国大党和其他民族组织意见不统一,因此如何调动印度人民参加抗日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国大党提出的先答应给予印度独立地位才支持盟国抗击日军的条件,英美意见不一。英国坚持反对立即给予印度独立权利,主张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罗斯福则建议丘吉尔是否:“能够参照美国1783~1789年十三州的情况,在印度采取类似的做法,先成立一个临时政府,这个政府有多数代表领导,其中包括不同阶级、职业、宗教和地区,战后再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政府。”-摘编自韩枫杜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印关系及其影响因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内外因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在印度问题上的主张,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在印度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出现的原因。(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间阶层”是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集团。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中间阶层不但包括传统界定的“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还包括政府部门的中级行政官员、国有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据统计,目前西方国家中间阶层已占社会总人口的60%~70%。他们往往具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对国内的政策、形势、利益,以及全球问题都非常敏感,是国家选民的主体,他们的政治要求往往可以在统治阶级贯彻其意志的过程中起到延缓或促进作用。-摘编自穆宏佳《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研究》材料二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个调整不仅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引起了阶级结构的变化。基于此,中间阶层的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事实,西方学者也据此认为西方国家将由中间阶层占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将随之消失。-摘编自李其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方国家“中间阶层”的特点。(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西方学者”的观点。(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随着1947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冷战升级,迅速复兴德国成为美国在欧洲与苏联抗衡的重要砝码,这时压制德国政策及对德国工业水平的限制已经与美国的全球战略背道而驰了。于是在美国的主导下,美、英大量削减了用于支付赔偿的工厂数量。1949年11月,联邦德国与西方盟国签订《波恩议定书》,拆迁方案停止执行,早先被拆除而尚未运离德国的工厂仍还给德国。在最初的方案中,有1977家工厂被列入拆迁项目中,实际上仅有754家被拆除,比例为39%。据战后相关统计,柏林西占区赔偿总额仅占德国生产能力的5%。-摘编自桂莉孙文沛《美国对二战后德国赔偿政策的演变》材料二尼克松政府于1973年提出“欧洲年”计划,建议美国和西欧拟定新的大西洋宪章,确立共同目标,双方在防务、贸易和东西方关系上协调各自政策,意在重新界定美欧关系以适应新形势需要。然而,出于种种原因,“欧洲年”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遭到欧共体国家强烈抵制,并由此引发了美欧自二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旷日持久的外交拉锯战使“欧洲年”一波三折,尼克松对欧洲的访问未能成行,英美“特殊关系”、大西洋联盟皆因此遭受重创,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摘编自梁军《“从未有过的年代”:基辛格“欧洲年”计划中的美英外交考察》材料三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世界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力量中心不断转移。当今世界格局演变大势是美国的“单极化”向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摘编自张顺洪《战争能否避免:世界格局的演变与我国面临的挑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对二战后德国赔偿政策演变的历史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尼克松政府“欧洲年”计划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75~1999年发展中国家、各地区GNP(国民生产总值)总量与发达国家的比率(单位:%)变化情况。发展中国家 东亚和太平洋 南亚 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 中东和北 非 撒哈拉以 南非洲 欧洲和中亚1975~1979 68.21 8.95 8.26 15.26 6.49 5.63 -1980~1984 73.15 11.25 9.03 15.85 6.53 5.62 -1985~1989 75.74 14.27 10.05 14.95 6.15 5.16 -1990~1994 77.79 18.70 11.43 14.76 6.49 4.87 16.231995~1999 83.94 25.27 13.46 15.42 6.64 4.88 12.34-摘编自刘方现《对二战以来南北差距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等结合材料信息,拟定一个有关“发展中国家”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历史答案1-5DADAC6-10BDBBD11-16CDAACA17.(1)内外因素:印度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英国政府的支持;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的需要;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4分,内外因素各答一点即可)(2)主张:英国坚持反对立即给予印度独立权利,主张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美国要求英国允许印度独立,组建临时政府,最终完全独立。(4分)原因:美国希望在战后夺取世界霸权,因此需要打击殖民势力;美国参战后,向英国施压;印度国内民族独立浪潮高涨;美国希望利用印度,抵制日本的扩张;英国需要维持旧有殖民帝国地位。(6分,任答三点即可)18.(1)特点:属于相对独立的群体;分布领域广泛;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6分,任答三点即可)(2)评析:材料二中的西方学者看到了中间阶层的崛起对社会阶级结构的冲击。(3分)但没有看到中间阶层是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产物,不可能改变资产阶级专政的现状;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就不会消失。(3分)19.(1)历史影响:为德国日后的分裂埋下了隐患;打破了德国经济原有的内部交流;逐渐成为美苏对峙的主要阵地;一定程度上复兴了西德经济。(4分,任答两点即可)(2)历史背景:一体化进程推动了西欧的崛起;“冷战”中美国实行“收缩”政策;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共同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需要。(6分,任答三点即可)(3)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逐渐走向民主化;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20.示例一:论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总体良好。(2分)论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加速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浪潮。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虽然一度存在美苏的冷战,但总体保持和平局面。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发展中国家GNP的增长。发展中国家GNP的增长,表明其经济实力的增强,改善了所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中国家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还促进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8分)总之,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示例二:论题:发展中国家在曲折中发展。(2分)论述: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加剧。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南亚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这是因为它们在独立后能够抓住机遇,走上适合的发展道路,比如新加坡和韩国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中东和北非等地始于处于徘徊状态,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对退步。这是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能力较差,比如拉丁美洲各国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外债沉重,影响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众多,人口庞大,其总体上虽然在发展,但在总体上仍弱于发达国家,这是由于存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内部也有自身的问题。(8分)总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