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学业诊断历史试卷(考试时间:上午10:45-12:00)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题号 - 二 总分17 18 19 20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列表格内。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1.龙山文化晚期的陕西寨峁梁逾址先民创造出先挖出开放式的前厅,待获得足够高度崖面后再掏挖洞室的坡地窑洞修建技术(如图1)。而同一时期的陇西马家湾遗址先民则通过先向下挖出竖穴式前厅,然后于竖穴一侧壁面横向掏挖窑洞洞室(如图2)。这说明A.地理环境决定居住形式B.早期先民建筑因地制宜C.早期国家治理因俗而治D.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2.粤北的北江流域是环南中国海玉器文化的集中地区,其中的石峡墓葬(距今约5000~4000年)发现了大量玉器,三期玉器种类剧增,出现琮、壁、匋、环、璜、简形镯、镞形器、钺等,多与良渚文化玉器相似,但质地、纹饰不若良渚精美。据此可推知A.长江流域为玉文化源头 B.各区域间商业交流频繁C.良渚族群与粤文化融合 D.粤北地区成为文明中心3.商朝武丁、祖庚时期的祭祀没有明显规律,且祭祀的时间、对象、用牲(包括种类、数量、颜色等)都需要通过占卜来“询问”鬼神意见。晚商后期,祭祀对象逐渐精简,且更加突出先王的地位,祭祀也逐渐制度化和系统化。这一变化说明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宗法制度已经萌芽C.内外服制度的成熟 D.商王权力不断强化4.西周时期,最重要的礼是诸侯的册命礼,即诸侯对周王的臣属关系需要通过特定的册命仪式来予以肯定。诸侯国不仅在最初分封时要经过册封,每一位袭封的诸侯也要由周王重新册命。这一规定A.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 B.表明宗法制逐渐衰微C.旨在维护王室的权威 D.为礼崩乐坏埋下伏笔5.老子认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主张大国之主应以“处下”“无为”“无事”等方式得到其他国家的归附,从而赢得天下之民的支持,获得治理天下的权力。这反映出老子A.渴望构建稳定的天下秩序 B.消极无为的政治主张C.已开始接受儒家民本思想 D.迎合了地主阶级需求6.秦代法律规定,黔首在买卖奴婢、马、牛等物品之前,需先自行提出申请,经基层里典等提供证明后,由市场管理机构进行核验,才能完成交易,否则当依律论处。这反映出秦朝A.基层组织日益完善 B.社会控制较为严密C.重农抑商得到贯彻 D.政府保护私有财产7.里耶秦简中的政府文书均以日期为开头,以“敢言之”、“敢告”为谓语;向平级发文则在结尾要把“敢言之”“敢告”重复一遍,哪怕文书内容十分简略。这一规范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 B.确保文书传递C.削弱文化差异 D.强化基层管理8.刘邦在与项羽的交锋中,多次“征关中兵以自益、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其麾下还有一支主要以秦人组成的郎中骑,是战斗的主力;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秦人以功封侯者9~10人。这可用于解释A.“非承秦不能立汉” B.“吾宁斗智,不能斗力”C.“天下苦秦久矣”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9.汉初分封诸侯国,但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至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由此,形成了如下图的行政区划体系。这说明,汉初A.继承了西周封建制度B.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C.分封以郡县制为基础D.采用黄老无为治国思想10.两晋帝陵采用当时一般家族墓地的形制,即一字形排开的单室墓,尽显俭省,与汉代诸侯王和皇帝采用黄肠题凑这种最高规格的丧葬制式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可用于研究两晋时期A.墨家学派的复兴 B.皇权衰退的现状C.社会经济的凋敵 D.宗法制度的延续11.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皇始元年(396年)攻占并州后,初建台省体制,“置百官,封拜公侯、刺史、太守,尚书郎已下悉用文人”,强制解散血缘部落组织,改为按地域编户管理。上述措施A.旨在消除鲜卑贵族的影响 B.完成了鲜卑族的封建化C.照搬中原王朝的职官体系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12.唐朝对于死罪规定了“三复奏”和“五复奏”两种制度,但对犯有“恶逆”(即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以上罪者,以及身为贱民的部曲、奴婢犯杀主人罪者,则实行一复奏后,就可动用死刑。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B.法律体系已经完备C.慎刑用典保障公正 D.国家治理重礼镇罚13.唐初,家庭平均每户约5口人,但唐中后期,家庭规模显性扩大,家庭平均人口升至8-9人。发生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A.宗法观念的强化 B.赋税制度的变革C.商品经济的繁荣 D.阶层流动的放宽14.唐朝前期,萧至忠为御史,李承嘉为御史大夫。李承嘉曾问诸御史:“弹事有不咨大夫,可乎?”众不敢对。独至忠答曰:“故事,台无长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请奏当专达,若大夫许而后论,即劾大夫者,又谁白哉?”这表明A.官吏考核流于形式 B.朝中朋党矛盾尖锐C.朝政腐败制度废弛 D.监察权力较为独立15.佛教的俗讲是寺院的宗教艺术活动。据下表可推知初唐至盛唐 中唐至晚唐俗讲场所 以皇家寺院为中心 出现于街坊、庙会等开放空间空间布局 设固定讲堂、借俗分区、等级分明 空间简化、灵活,打破封闭格局,现众与讲者距离较近内容形式 以宗教经典为核心 驻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表演程式突破宗教框架。坩加即兴两似与互动索施环节A.佛教世俗化趋势的加强 B.坊市界限已完全被打破C.社会等级秩序渐趋松动 D.留家主流地位受到冲击16.下图为青海省泉沟一号墓出土的吐蕃时期(633~842年)珍珠冤旗龙凤狮纹嵌宝石王冠,其设计融合了中原冕施龙纹、中亚双师造型和宝石镶嵌技法、吐蕃凤鸟信仰等元素。这一文物可用于佐证A.唐朝民族政策开明B.唐蓄“和同为一家”C.多元文化交流融合D.吐蕃经济高度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战国后期,荀子入秦考察,认为秦人的生存环境极其艰难,统治者驱使百姓的手段残酷严厉。但同时又对秦国政治给于了极高的评价。荀子认为,秦国百姓不尚旁房,服装庄重沉秘,“甚畏有司而版”。各级官员行事严肃认真,不救衍懈怠。士大夫一心为公、“不比周,不朋党”。朝廷政务高效从容,“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故(泰国)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秦昭王问荀子:“儒无益于人之国乎?”荀子回答:“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臣子之节以草条君主。在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在荀子看来,为人君主,应以礼节整肃朝廷,以法度规范官制,使忠诚、守信、仁爱、利他等品德遍及百姓,“即便行一不义、杀一无罪即可得天下,亦不为之”。-根据(荀子·强国)等整理(1)根据材料,归纳荀子对秦国政治的评价。(4分)(2)根据材料,概括荀子与秦昭王对话讨论的焦点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背景。(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前111年,汉武帝命起破奴分酒泉郡置敦均部,并屯田积谷。数煌郡没有郡库、那仓,除藏有兵弩箭矢等兵器外,还掌管着大量牲畜。新朝时征伐西域的大军在敦煌集结并向郡库借“兵弩矢五万枚,杂驱三千匹”。而自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北外国使,更来更去”,敦煌郡又成为西汉对外交往通道上的咽喉之地。西汉出使西域者“一翠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敦煌等地官吏多“御送使者出”。······敦煌郡作为汉朝西陲重要战略基地,在两汉经略西域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摘编自郑炳林、司豪强《敦煌郡在西汉经营西域中的战略定位》材料二 建中二年(781年)“吐蕃陪沙州(敦煌)”,河西尽没近七十年。至大中五年(851年),沙州豪族张汉湖“朗结豪杰逐蕃守,摄州事,塔甲兵,拼且战,复十一州,奉围籍归唐”,唐廷投其归义军节度使往节。据敦煌文书记载,归又军“设官分职,屏卫周庐,参佐谋僚,悉皆委今”,军街内“改都知兵马使、押街等职六十四员”,更是远超唐制边州编制,赋税体系亦独立运作,迥异中央两税法。然张氏始终高举唐旗,“州人危依旧制,不统外蓄之俗”。-摘编自《资治通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敦煌郡在两汉经略西域过程中承担的主要职能,并分析其历史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汉代相比,晚唐时期敦煌政治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张议潮政权“奉图籍归唐”的原因。(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国古代关于“早慧”儿童的历史记录较为丰富。第一部系统记载“早慧”儿童的历史文献是《后汉书》,其中记载的“早慧”儿童普遍表现为起强的学习能力,这与当时“童子郎”选拔制度有很大影响,即朝廷通过考试选拔通晓经学的儿童投予“童子郎”的官职。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缺中关于“早慧”“神童”的记载明显增多,且“早慧”儿童开始多了成人化的能力表现,比如能言善辩、待人接物、临场应变、立身处世能力突出等。《颜氏家训》有言:“人生小动,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及早”对儿童开展教育为社会所认可。现代史学家余英时认为“十岁孔融拜访名流的故事”,“或是关于上层士大夫以门第家世自矜而形成特珠社交图子之最早而明哨之记载”。有些“种童”的记载存在明显人为塑造痕迹,如一些世家通过场造“神童”事迹提升门望。唐宋时期,“立子科”考试时断时块,催生了大量应试型神童,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家庭教育。但多数早慧者成年后未能成才,制度性价比受到广泛质疑。王安石《伤仲永》揭示的“平慧”风险引发反思。理学家倡导的“保动雅良心”渐成共识,反对将儿童工具化。南宋后废止童子科。“早慧”现象逐渐退出主流叙事,转向民同软闲范畴。-摘编自王立刚《中国古代“早慧”几童历史记录及家庭教育思潮的变化》(1)根据材料,指出与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早慧”儿童记录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宋以来主流叙事中“早慧”现象记录的变化。(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抖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秦汉至隋唐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常见现象。时期 现象秦汉 貟谊《新书》柞“神农教民播种五谷”;西汉《淮南子》最“神农会百苹”。汉式专时期推广代田法(沟些轮作),《汉书·食货方》称此法为“后理之术”,重仲舒称“天阵甘露,地出嘉禾”为技术合天的征兆。西汉扬垃《蜀王木圮》我泰天蜀后,李冰造石牛(京征神牛)至于江边,蜀人见牛异金。争相数仿牛耕,借此推广牛拼技术。魏骨南元朝 我注壁画中“神牛开沟图”配以“天局神牛,早地如飞”的题记,食思品(齐民要术)称“神农复教以表招,以是苹异”。质店 民用流传“仙人授早”故事,林学具设计乃级人梦控,爸“深拼易择”。唐代笔记《百阳杂俎)提及“铁旺通仙得早法”。用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学业诊断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D C A B A A C B D D B D A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2分)(1)批评秦国治理手段残酷(或严刑峻法);百姓生活艰难。(2分,任答1点即可)赞扬秦国民风淳朴(或秩序井然、治理有效);吏治严明;官僚系统高效。(2分,任答1点即可)(2)焦点问题:儒学是否有益于国家治理。(2分)背景: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制与宗法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各国变法改革;百家争鸣。(6分,1点2分,任答3点即可)18.(14分)(1)职能:存储物资;转运军队;迎送使者。(4分,1点2分,任答2点即可)影响: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管理;促进了中原与西部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1点2分,任答2点即可)(2)变化:从中央直辖郡县变为边地羁縻政策下的自治政权。(2分)原因:为了抵御吐蕃的压力;通过朝廷册封巩固统治;河西地区对中原制度文化的认同。(4分,1点2分,任答2点即可)19.(14分)(1)特点:记录增多;“早慧”儿童有明显成人化特征(或能力表现多元化);有明显的人为塑造痕迹。(4分,1点2分,任答2点即可)原因:世家大族通过“神童”塑造提升社会声望;《颜氏家训》等早教理论的影响;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4分,1点2分,任答2点即可)(2)唐宋以来“早慧”现象逐渐从主流叙事消退。(1分)这种变化是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崛起,科举选官的反映;宋代理学兴起,反对将儿童工具化,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南宋政府废止“童子科”,应试型早慧失去了生存的土壤。(4分,1点2分,任答2点即可)“早慧”现象消退是人文教育观对功利主义的超越,对后世教育有一定的影响。(1分)20.(12分)评分标准:(1)现象:0-2分现象必须源自材料,具体明确,得2分;没有现象或现象不准确,得0分。(2)阐述:0-8分①第一层次:6-8分。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能合理的运用具体史实说明现象。②第二层次:3-5分。史实较准确,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晰,能较合理的运用具体史实说明现象。③第三层次:0-2分。史实不清,逻辑不严密,表述不清晰,论证缺乏必要的史实支撑。(3)结论:0-2分①结论明确、恰当,不能重复材料现象,并与现象的分析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得2分。②结论错误或重复材料现象或无结论,得0分。示例:现象:秦汉至隋唐,农业技术推广常常附会神话传说、祥瑞象征等文化符号。阐述:农业发展与祭祀、传说等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神农作为中华农业文明象征,其形象被反复用于技术溯源,如“神农教民播种”“神农复教以耒耜”,使新技术成为“神农之术”的延续。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民众对农业始祖和祥瑞征兆抱有敬畏与信仰。历代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推广新技术,但由于民众认知水平有限,直接的技术说教效果不佳,于是借助神话传说等文化符号,可使农业技术获得“神圣性”,增强民众接受度。结论:农业技术推广附会神话传说和祥瑞象征等文化符号,能够降低推广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和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先民智慧的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