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期末考试
高2026届历史试题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
2.试题总分:100分
3.试卷页数:10页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夏族通常指古代中国黄河中游中原地区的族群,而东夷族则是指黄河下游东部沿海地区的族群。华夏族首领黄帝曾与东夷族首领蚩尤大战,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华夏族首领尧曾禅位于东夷族舜,舜则禅位于华夏族禹。这反映了
A.夷夏两族主要以禅让首领方式实现民族交融
B.夷夏两族在政治联盟与政治竞争中交融共生
C.早期政治权力更迭过度依赖军事征服与结盟
D.禅让制体现早期权力传承模式以血缘为基础
2.二里头遗址的核心是1号宫殿和2号宫庙。1号宫殿区兼具政治和居住功能,基址前部为朝堂,后部为寝殿。2号宫庙因其北侧发现祭祀坑,则被认为是宗庙遗址。这可以说明我国早期国家
A.血缘与权力相互维系 B.保留氏族部落形式
C.内服与外服相互呼应 D.多元一体雏形出现
3.西周青铜器纹饰强调神秘威严,大型器物通过视觉压迫感强化“天命”观念。春秋时期青铜器纹饰逐渐多样化,出现宴饮、狩猎等各种世俗场景,器物功能转向生活化,体现对美的追求,审美从“以大为尊”转向“以巧为贵”。这种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宗法制趋于解体 B.人文意识与思维多元
C.以民为本思想不断发展 D.文化繁荣与百家争鸣
4.孔子接受颜渊、仲弓等底层子弟,主张“有教无类”。墨子则进一步主张“农与工肆之人”为教育对象,要求“以劳入学”,把先行劳苦服役作为入学条件,以体力考察求学诚意。这反映出此时
A.教育侧重结合实际 B.平民阶层得到一定发展
C.劳动教育受到重视 D.儒墨两家阶级立场不同
5.秦朝“以吏为师”造成困局,而汉初创造性采用黄老之术;与秦始皇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的措施不同,刘邦采取了郡国并行制。由此可知
A.秦的暴政加速了秦的灭亡 B.秦与汉的制度差异反映中央集权的强化
C.汉代的国家治理能力提高 D.汉代国家治理兼顾文化适应与渐进集权
6.汉代创立的月俸制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革新,它的普遍推广取代了先秦的世禄制与战国的年俸制。月俸制度下,百官按照划分的等级,皆考核功过,按月食俸,由中央定期发放。月俸制的推行体现汉代
A.力图缓和官僚集团内部矛盾 B.官员待遇的明显改善
C.力图强化官僚对皇权的依附 D.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7.下表为某一时期湘江流域的人口统计,该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时间 户数 口数
公元2年 126858 717449
公元140年 649839 2813266
A.经济格局的演变 B.人口的自然增长
C.外地移民的流入 D.农业技术的提高
8.唐朝时期,在武则天的实际主持下,以唐高宗的名义颁布了《姓氏录》。书中重新评定了家族等级,其最重要依据是当朝官品的高低,规定“五品以上皆入士流”。此举
A.巩固了儒学地位 B.破除了门第界限
C.扩大了科举规模 D.削弱了士族集团
9.唐宋时期的敦煌文书中有部分契约格式:如《十世纪敦煌遗嘱格式(乙)》其内容提到“吾若死后,不许相诤。······他生莫见佛面,长在地狱,兼受畜生。若不听知,于此为报”;《十世纪敦煌分家文书格式(甲)》其内容提到“骨肉之原,不可有分飞之愿。······长守尊卑之礼”。以上文书出现的原因有
①商贸活动频繁 ②佛教思想传播 ③儒学向基层渗透 ④户籍管理需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狮子非中国本土物种,但狮子却在传统文化中屡见不鲜。下表反映了
昆仑奴(中国对黑肤色人群的泛称)牵狮造型变化
元素 具体表现 初唐、盛唐 中唐、晚唐 五代以后
昆仑奴 用力、神色紧张 + - -
引绳僵直 ++ + -
数量 ++ + -
狮 獠牙 + + -
装饰 - + ++
表情狰狞 ++ + -
注:“+”号表示含相关元素;“-”号表示不含相关元素。
A.儒家文化影响艺术审美 B.文化开放走向保守含蓄
C.外来文化的中国化趋势 D.政治局势影响艺术审美
11.北宋时期有记载:“乃计钱而输绫绢;既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其后 匹为钱一千六百,输一者过二,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矣!”此记载针对的是
A.租调制 B.募役法
C.两税法 D.均输法
12.徐州是宋代重要的冶铁中心,北宋元丰年间拥有36处官营冶铁作坊,工匠数千人,年产量约占全国铁产量百分之十五。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开工不足,冶户和冶工均有“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而听命”。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对战略资源管控逐渐松动 B.存在跨区域分工与长途贸易
C.国家政策决定冶铁手工业发展 D.国家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13.宋明以前,文学作品中的游侠被刻画为兼具“侠义精神”与“挑战正统”的矛盾体,多为“挟武范禁”、“不畏强暴”之上;宋明以后,话本与小说中的游侠被塑造为具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忠义两全之士。这种演变
A.体现儒家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B.表明市民阶级壮大影响价值取向
C.得益于理学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D.反映国家社会治理手段发展完善
14.义仓是我国古代主要应用于救荒的一种粮食储备制度。隋首创义仓,由民间自愿捐粮,丰年储粮、灾年赈济;唐代义仓强制征收,“亩纳二升,贮之州县”,兼具官督民办性质:明清设常平仓(官办)、预备仓(州县统筹),通过“平粜”调控粮价,规定“义仓粮并入常平仓”。义仓的发展变化表明
A.义仓的民间救荒功能弱化 B.粮食仓储体系得到完善
C.义仓保障了粮食价格稳定 D.民间救助成为救济主流
15.明末清初,重庆沙坪坝嘉陵江畔一市镇因当地盛产青花瓷其质地似磁石而得名“磁器口”。其核心区域的金碧正街和黄桷坪码头是货物集散地,粮食、盐、山货、瓷器等在此装卸,经嘉陵江运销川渝、湖广等地,形成“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的繁荣景象。这表明该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与交通优势的催化 B.当地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本地产品地域特色鲜明 D.长途贸易大额贸易发展
16.重庆大足石刻作为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文物修复工作主要遵循“最小干预”和“可逆性”原则。例如,北山石刻千手观音像修复时,仅加固断裂手指,保留原有风化痕迹。在选择修复材料时也注重与原石材略有区别,使修复痕迹可辨识,并使用特制材料确保未来可无损拆除。这些原则体现了文物保护应
A.结合传统与现代科技 B.确保文物的真实性
C.维护文物的可识别性 D.还原文物的完整性
17.下表是不同时期的中西医观点,双方争执焦点的变化反映了
时间 中医观点 西医观点
20世纪20年代 坚守“气化论”,强调中医整体观的优势,斥西医“割裂人体”。 西医以“科学”为旗帜,抨击中医理论(如阴阳五行)为“玄学”,缺乏实验依据。
20世纪 40年代 “中医为国效力,”“国粹不可弃“不可自毁长城。” “救国必先科学,科学必先医学,医学必先废除中医。”
A.西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中西交流的深入
C.民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D.社会形势的变化
18.中国铁路自20世纪90年代起,经历了多次重大提速,车次字头也逐渐增多。下表反映了中国
中国火车车次前缀表
车次前缀 出现时间 含义
K 1997年 快速旅客列车,读作“快”,时速120km/h
T 2000年 特别快速旅客列车,读作“特”,时速140km/h
Z 2004年 直达特快旅客列车,读作“直”,时速160km/h
D 2007年 动车组旅客列车,读作“动”,时速160-250km/h,少部分为300km/h
C/G 2008年 -2009年 C为城际动车组旅客列车,读作“城”,时速一般为160-350km/h;G为高速动车组旅客列车,也称高铁,读作“高”,时速300-350km/h
A.铁路运输服务体系升级 B.铁路布局空间优化
C.严密的铁路运输网形成 D.铁路建设领先世界
19.约公元前2193年,来自伊朗高原的游牧民族库提人征服两河流域并持续了近百年的统治。而现存楔形文字对此段历史仅存零星记录,只有少数王室铭文流传下来。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文化传承功能有限 B.库提人过于注重用民族语言书写记录
C.两河流域居民与外来征服者矛盾尖锐 D.库提人缺乏对当地文明的吸收与整合
20.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对宙斯祭祀的泛希腊宗教庆典,古希腊雕塑作品中有大量表现运动中人体美的优秀作品,例如下图《掷铁饼者》。古希腊人认为完美人体是神性具象化,《掷铁饼者》的躯干扭转角度45度、肌肉线条分布均严格遵循德尔斐阿波罗神庙雕像的几何学法则。此种雕塑理念体现了古希腊人
A.自然主义的审美追求 B.对人神关系的特殊理解
C.追求卓越的竞技精神 D.注重写实塑造人文精神
21.克劳迪乌斯水道是罗马帝国时期最宏伟的引水工程之一,在公元52年建造完成,全长69公里,日供水量约18.4万立方米,可满足罗马城20万居民的日常需要。其供水服务重点是皇宫与贵族别墅、大型浴场、平民区的公共喷泉与厕所。这展现出古罗马
A.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 B.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
C.卓越的帝国行省制度 D.出色的市政管理能力
22.15-16世纪,印加统治者将新控制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垦荒,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安置在相邻的梯田上,并以新部落群体名称给梯田命名。这些举措
A.有利于提高耕种效率 B.有利于构建国家认同
C.有利于改善梯田经营 D.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23.下图为某一时期的国际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B.经历了从劳动移民到知识精英移民
C.体现了殖民扩张和资本原始积累 D.体现了工业革命对移民方向的影响
24.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编写区域新历史。随后,多卷本的《非洲通史》《中亚文明史》《拉丁美洲通史》等陆续出版,并给予当地古代文明更高评价。这些著作的编写
A.表明战后国际文化合作成为了潮流 B.源自亚非拉新兴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C.有助于去殖民化构建多元文明史观 D.体现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职能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反复实践,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内涵逐渐丰富,人们对国际贸易的认识也不断发展。秦汉及以前的思想家们多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是交易双方“以其所有,易其所鲜”的共同愿望。汉唐大部分时期对外采取怀柔绥抚政策,对周边民族开通关市、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满足其物质需要。茶马互市是两宋王朝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治边政策。明清时期人们对对外贸易认识有了新发展:出现大量专供国外市场的手工制造业,如“克拉克瓷”;卢世荣首创的公私合营的对外贸易经营模式-“官本船”贸易,即由国家出资造船,民间商人进行招商经营,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首创;“经济自贸区”的思想萌芽,由清前期思想家蓝鼎元提出,在海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福建省建立有专门进行国际商品交易的市场。
-摘编自刘斌、朱晓梅《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与现实借鉴》
材料二
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38%提升至59%。法案通过后,全球25个主要贸易国在18个月内实施报复性关税措施,这导致1929-1934年全球贸易额从360亿美元暴跌至120亿美元。各国为维持出口竞争力竞相贬值本币,世界经济被切割为美元区、英镑区等封闭集团。在美国国内,农场破产率超过50%,底特律汽车业对欧出口下降78%,1931-1933年全美9000家银行倒闭,失业率飙升至1933年的25%。日本对美丝织品出口下降90%,财政危机迫使军方加速侵华步伐。1934年美国《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总统降低关税50%,标志着国会放弃单边关税制定权。
--整理自【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29-1939年全世界经济萧条》
材料三
“-带一路”宛如一条连接世界的经济纽带,正重塑着全球贸易格局。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丝路精神,坚持和平主义,勾画了经济合作和多边贸易发展的新愿景。它旨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同时,“一带一路”积极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推动贸易规则的完善和贸易自由化。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贸易协定的框架下,我国与沿线国家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降低贸易壁垒,拓展贸易领域。这些多边贸易合作平台的搭建,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摘编自张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们对国际贸易的认识,并分析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新发展的经济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实施的后果。(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一带一路”倡议对当今国际贸易贡献的中国智慧。(4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中国西部以昆仑山为中界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为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主要反映了中原王朝与滇缅区域民族的融合关系;北部为西北边疆地区,主要反映了中原王朝与西北民族的融合关系。
西南边疆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复杂、交通不变,对外交流相对闭塞。西南夷是对西南地区多元族群的总称,据《史记》记载从滇往北,这些夷国人“君长以什数”、“皆魋结(高高的发髻),耕田,有邑聚”;他们以外的地方“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再往东北的冉駹(地名)“其俗或土箸,或移徙”······两汉以象征性管理维持中央与西南夷的联系。武帝时,滇王率众与汉廷作对,汉廷出兵使其归降,滇王“请置吏入朝”,汉廷在滇地设益州郡,“赐滇王印,复长其民”。东汉时,傣族联盟国家“哀牢”的首领率2700户请求归顺,得光武帝册封后,“岁来朝贡”。
西北边疆相对地势平坦开阔,是东西方交流的要冲。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汉武帝时采取“单极天下”的彻底打击政策,匈奴被迫退居漠北。后汉廷设置西域都护府,派遣大量驻军,以军事威慑保障丝绸之路畅通。都护府直接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重大事务,包括调解各国纷争、监督各国政治动向。同时,通过移民实边,带去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生产工具,在绿洲地带开垦农田,发展灌溉农业。
-摘编自张文木《中国古代西部边疆南北治理经验与教训》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西部边疆南北治理的主要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12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汉代西部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贡献。(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摘编自(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中华文明五个特征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建立联系,围绕中华文明基本特征之间的关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内容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下)期末考试
高2026届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A B B D C C D A C C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A A B D A D B D B C 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题(24分)
(1)认识:秦汉以前:国际贸易是交易双方满足物资互补交换的需要;汉唐宋:国际贸易是怀柔笼络少数民族、追求边境稳定的治边政策;明清:国际贸易需参与国际市场、创新经营模式。(6分)经济意义:利于扩大贸易规模,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白银流入中国和白银货币化,利于资本的集中和发展;注重产品的市场化,推动手工制造业的创新;丰富了对外贸易的经济思想,为贸易开放和贸易自由化提供借鉴。(每点2分,共6分,3点即可)
(2)后果:引发贸易战,导致贸易大幅萎缩和全球贸易秩序的混乱;导致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加剧金融秩序的混乱;加剧了美国经济危机及社会危机;加速法西斯的扩张和国际关系的紧张。(每点2分,共8分)
(3)智慧:创新合作理念,推动合作共赢;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贸易便利化;突破传统中心,构建多元贸易网络;完善国际治理体系,增强国际贸易的制度协调性。(回答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26题(16分)
(1)差异:南方治理以间接管理为主;北方治理以直接管理为主。(2分)
南方多采用册封、笼络少数民族上层领袖等羁縻政策;北方多采用设置机构、直接驻兵、屯田、移民等政策。(2分)
原因:政治:南方地区部落众多、政权分散,间接管理更易维持稳定;北方地区关乎国家的对外交流与安全,需要直接管理。(2分)
经济:南方地区经济形态各异,间接管理更有利于地区稳定;北方绿洲地带具备一定农业发展条件,为中原移民、屯田进行直接管理提供条件。(2分)
文化: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交流较少,本土性较强,适宜间接管理;北方民族与中原交流频繁,容易形成文化认同便于直接管理。(2分)
地理:南方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间接管理更具可行性;北方处于丝绸之路要冲,地域相对开阔,适合大规模军事部署和行政管理。(2分)(回答4个维度,共8分)
(2)贡献:有利于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政权的文化认同;初步奠定了中国西部疆域的基础;推动民族交融,扩大了中华族群的分布范围;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奠定了后世边疆治理的基本范式。(回答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27题(12分)
示例1
论题: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维系统一“中国”共同体的延续
论述:“中国”共同体的延续实质上是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历程,这得益于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包容性与延续性的辩证统一。
中华民族形成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开放包容地吸收新鲜血液,使族群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的过程。早期中华文明有华夏和四夷的隔阂。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产生华夏认同,使文化认同超越血缘认同逐渐融入华夏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孝文帝改革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先进汉族文化与制度,推动本民族的封建化,使“夷狄”成为“中国”共同体的一部分。同时,中原汉族也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吸收各少数民族的先进文明。唐朝统治者主动打破华夷藩篱,延续了鲜卑传统,继承了均田制、租调制,大量吸收各族文化、丰富中华文明内涵。此后,元朝蒙古族的统治者、清代满洲的统治者采用汉制、汉文化治理国家,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延续、巩固和发展。
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儒家思想因不断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而生生不息。自孔子创立儒学后,儒家便在不断吸收新元素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汉代董仲舒将传统儒学与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确立了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并推动“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随着佛道的发展与三教合流趋势的出现,宋明理学吸收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思想对儒学进行革新,推动儒学哲学化和世俗化,通过大一统观念、文化认同、道德教化等多种途径深入各阶层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延续、巩固与发展。
可见,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推动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成为维系“中国”共同体延续性的重要因素。(说明:示例只作为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示例2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论述: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仁政”、民本、忧患意识、道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体现其连续性。例如,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新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发展了“仁政”,构建了一套以道德约束君权、以教化治理国家的“仁政”体系;朱熹等理学家把“仁”上升为天理。这种一以贯之的传承使儒家始终保持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品质,使中华文明形成了区别于其它文明的独特气质。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宋明理学通过吸收佛道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具有社会启蒙特点的儒家思想对宋明理学展开批判,包含了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等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思想。这一特点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与生生不息,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连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呈现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说明:示例只作为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评分标准
论题 0-2分 根据表述的准确度以及是否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特征”之间的关联展开。
论证至少 两个维度 0-8分 每个维度需史论结合(史实2分,史论2分),两个维度共8分
总结 0-1分 需高于论题,不能是对论题的简单重复。
行文及逻辑 0-1分
注:总分降等原则 论题错误,总分计0分 论题只围绕一个特征展开或没有建立特征之间的联系,总分区间为0-3分; 论题正确,但论证过程将所选的特征进行割裂论证而不围绕中华文明特征之间的关联展开,总分区间为0-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