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地理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请勿折叠答题卡,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这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下图示意天问一号航行轨道。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1.地球、火星、航行中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均属于( )A.行星 B.卫星 C.天体 D.恒星2.与地球相比,火星( )A.距离太阳更近 B.生物种类更多 C.地表气温更低 D.液态水更丰富右图是一款新型太阳能衣服,用天然纤维制成,衣服内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给很多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GPS装置)充电。据此完成3-4小题。3.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的是( )A.四川盆地 B.长江中下游平原C.东北平原 D.青藏高原4.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B.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C.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5-6题。5.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正比例 B.负相关 C.正相关 D.没有相关性6.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A.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10月14日5时6分在重庆沙坪坝区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68度,东经106.30度。下图为中国地震局发布的此次震中示意图。据此完成7-8小题7.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8.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莫霍面时波速变化是( )A.纵波、横波波速均变小 B.纵波波速变大、横波波速变小C.纵波、横波波速均变大 D.纵波波速变小、横波波速变大2018年10月3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索普坦火山爆发,火山灰直冲4千米高空。读图,完成9-10题。9.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10.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1-12题。11.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1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A.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C.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读图,完成13-14题。13.上图中,形成“V”形河谷的地质作用是( )A.冰川作用 B.风化作用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14.右上图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据此完成15-17题。15.该风蚀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风力强盛 B.植被破坏严重 C.粉沙表土深厚 D.坡度较陡16.甲处物质( )A.可延缓风蚀坑扩展速度 B.加速古风成沙出露地表C.逐渐堆积,变得越来越厚 D.来源于背风坡的粉沙土17.推测图示风蚀坑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风蚀坑不断加深 B.风蚀坑积水成湖C.风蚀坑坡度逐渐增大 D.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读峰丛、峰林和孤峰剖面图,回答18-19题。18.图中所表示的地形景观是在( )A.玄武岩分布区 B.石灰岩分布区 C.大理岩分布区 D.花岗岩分布区19.导致下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图示地貌相同的是( )A.北美五大湖 B.湄公河三角洲 C.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D.“V”形河谷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产生,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分为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读图,完成20-21题。20.下列区域能够经常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 )A.云贵高原 B.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C.巴西高原 D.巴尔干半岛喀斯特高原21.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热融湖( )A.会继续陷落成溶洞 B.是岩层弯曲形成的C.面积广、水量大 D.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地处内华达山脉西麓,其标志性的U形峡谷(如下图)形成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完成下面22-23小题。22.该公园内U形峡谷的形成源自( )A.溶蚀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力作用23.该公园内与U形峡谷相伴而生的地貌景观可能还有( )A.溶洞、峰林 B.沙丘、风蚀柱 C.冰斗、刃脊 D.海滩、海蚀崖右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回答24-25题。24.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25.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主要是因为洪积扇边缘( )A.水源充足 B. 光照充足C.热量充足 D.土壤颗粒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1)影响我国海南岛与漠河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分)(2)根据材料图,描述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总体特征:年太阳总辐射量从 向 呈增大趋势(填方向)。高值中心在 (填地形区),低值中心在 (填地形区),山东半岛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数值大约在 之间(10分)(3)纬度大致相当的重庆、拉萨两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远_____(填“大于”或“小于”),其原因是 。(4分)27.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的流域景观,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8分)(1)①处河流地貌类型是 ,其两侧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4分)(2)河流入海口形成了众多的沙洲,简述其成因: 。(4分)(3)②处的河流西岸易被 (填“侵蚀”或“堆积”),附近的旧河道废弃常形成牛轭湖。如果沿着河床做剖面,以下能够正确表示的是 。(4分)(4)在夏季,指出对②处威胁较大的自然灾害是 ,其成因是。(6分)28.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1)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2分)(2)A~G地层中,形成时间最早的是 地层,形成于 代;最晚形成的地层为 ,形成于 代。(8分)(3)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列举两组相关地层并任选一组说明判断理由。举例 和 。(4分)理由 。(2分)2024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5 CCDDC 6-10 DACAB 11-15 BBCDB 16-20 ADBDB 21-25 DCCB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16分)(1)纬度因素或太阳高度角(2分)(2)东(东南) 西(西北)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120~130 (每空2分,10分 )(3)大于(2分)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任答一点得2分)27.(18分)(1)V形谷(峡谷) 滑坡(每空2分,4分)(2)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流速变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有利于泥沙堆积。(4分)(3)侵蚀 D(每空2分,4分)(4)洪涝灾害。(2分)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河道弯曲(地形平坦),排水不畅。(4分)28.(16分)(1)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2分)(2)A层 ,古生代;G层,新生代。(每空2分,8分)(3)B和W、F和Y、G和Z,C和X(四选二,4分)理由: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任答一点2分)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