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解读与教学建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解读与教学建议

资源简介

2025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内容解读与教学建议
2021年,教育部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学习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新教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要点渗透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入式;二是集中系统阐述传统文化内容的专题式。后者主要体现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一、单元内容依据
(一)课程目标
新课标“总目标”要求: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新课标“学段目标”要求: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较强的责任感。
(二)课程内容
本单元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内容,新课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是编写本单元的主要依据。
(三)《指南》要求
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二、单元编写总体思路
在第一、二单元中,我们引领学生了解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感悟自尊、自信、自强,让学生焕发向上的青春活力,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领学生将视野扩大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更广阔的精神世界中安顿自己的身心。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引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纲挈领的总体性认识,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也就是“古”与“今”“文”与“人”结合,从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滋养精神世界、提振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本单元设置三课,对应三大主题。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新修订教材在教学时段上从九年级调整至七年级;在内容设置上从概览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改为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展开。
三大主题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解读,给人们提供一种观察、思考的视域。所谓“思想”,一般指相对于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成果;“理念”一般指对某事的理性认识、主观要求和价值倾向等;“核心思想理念”,就是对世界、对事物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思想观点、价值诉求。“人文精神”一般指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中华人文精神特别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着重探讨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价值,即安身立命问题,重视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传统美德”,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一直为人们所传承的传统道德中的合理成分和精华内怯容。
三大主题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解读,不同内容有侧重点之分,但彼此之间并无鲜明而不可逾越的界限,而是存在大量交集,甚至可以说三者本为一体,只是在不同维度的呈现。例如,“和”的思想在“尚和合”的思想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内容中多次出现;“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思想理念与“重民本”本就不可分割;等等。
其次,每课设置两个框题。
每课的第一框题侧重于本主题内容在历史上的呈现,帮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魅力。第二框题侧重于引领学生思考我们今天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框内容主要是“古今”关系,兼及“知行”关系。“古今”“知行”不可截然分割,但各有侧重。
其中,第一框侧重于对“历史”的认识、了解、感悟,但由于古今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教材涉及不少古今相通之处。不过,这里谈“今天”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例如,关于“实事求是”,教材就既写了其在历史上的含义,又谈及今天的理解。此外,第一框侧重于认识层面,但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实践性,所以也常常涉及“怎么办”的实践层面问题这里讲“怎么办”,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主题内容在历史上的呈现。
第二框侧重于“今天”的“实践”。类似的,这里谈“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今天”。此外,第二框重在“今天”的“实践”,重在“怎么办”,但也涉及“是什么“为什么”,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感悟该“怎么办”。
再次,每框都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若干具体内容。
无论是第一框侧重“感悟历史”,还是第二框侧重“今天践行”,每一框都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具体内容。其要点落实《指南》中关于三大主题的规定,具体顺序则多有调整,以更好适应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实践需要。
《指南》对三大主题的呈现用的是列举,相关主题并不是局限于文件和教材呈现的那几项内容,教材延续了这种呈现方式。不能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三大主题,或者以为每个主题只有教材呈现的几个内容要点,要避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化片面化认识。
每个主题中以举例子方式呈现的内容要点,也是教育教学的“切入点”,通过这些“切入点”帮助学生体验、思考、感相关主题。要点的相关内容是辅助开展教学的手段、资源,而不是目的本身。《指南》在“学段要求”的“初中阶段”提出:“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初步体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齐治平、革故鼎新、实事求是等中华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三、主要内容
试结合教学经验及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思考,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逐课逐框进行解读。
(一)第六课“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1.第一框“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本框包含5个自然段,表达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第1自然段),总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了解这些思想理念,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另一方面,这些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也为学生理解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提供有益启迪。
第二层意思(第2~5自然段)。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具体内涵。教材按《指南》要求,呈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思想等。这四种思想在《指南》中是并列列举的关系,是用以引导学生体验、思考、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切入点。教材将四种思想的顺序加以调整,从世界观、宇宙观出发,到对世界的认识与实践的把握,再到对世界生生不息的运动状态的把握,最后落脚到以民为本的价值旨归,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符合逻辑的表达顺序,以更利于教学。同时,这一顺序也与中华先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不过上述逻辑顺序仅供教师参考,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其他阐述方式,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有所思考、感悟并获得启迪,也是完全可以的。
此外,《指南》将上述思想称为“基本思想理念”教材为了降低难度,避开了这一表述,而是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关于这些思想理念的具体影响、价值,教材没有直接论述,师可以结合第段的总体论述,引领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究感悟。
2.第二框“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本框包含7个自然段,表达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第1自然段),总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练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本段起承上启下作用,提醒师生进入学习的重点--“今天的实践”层面。
第二层意思(第2~7自然段)。阐述今天传承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对于这六点核心思想理念,很多重要文件和研究著作,都做了要点式解读,但很少有对其排列顺序的权威阐释,可以视为并列列举的关系。教师可以自行梳理并阐发其逻辑关系。例如,将“讲仁爱”“重民本”视为今天传承核心思想理念的思想和价值前提,承接“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基础观念;将“守诚信”“崇正义”视为个人立身处世和社会人际关系建设的重要准则;将“尚和合”“求大同”视为中华文明的社会理想追求。整体上,这是一个“基础——中坚——升华”的过程,这一逻辑梳理仅供广大教师参考。
(二)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1.第一框“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本框包含5个自然段,表达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第1自然段),总说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关于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学术界有大量讨论,编写教材时参考多方面材料,重点选取了两个要点:“以人为本”和“人文教化”。教材将中华人文精神简单表述为“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华文明总体来说重视人,关心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不是“以神为本”,不做“神”的奴隶;另一方面,中华文明重视人的精神追求人格的完善提升,不做“物”的奴隶,警惕防范物欲的膨胀、侵蚀。
第二层意思(第2~5自然段),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如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方面,帮助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体现在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教材不可能穷尽所有内容,而是重点呈现了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方面。这四个方面仍然是并列列举,教师可以自行梳理并阐发其逻辑关系。例如:处世方法侧重人与人的关系,教化思想侧重文与人的关系,美学追求从审美角度把握天与人的关系,生活理念侧重理与欲、身与心的关系。总之,从各个层面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2.第二框“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本框包含3个自然段,表达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第1自然段),总说要了解历史上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古代中国人维系社会伦理道德,调节个人心理和精神生活,主要强调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并通过自我完善维系社会关系。所谓“人文教化”,就是指以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去影响人、塑造人。今天,我们同样要善于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去挖掘、感悟中华人文精神,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去感悟、传承、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二层意思(第2~3自然段),明确今天传承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其中,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侧重于处理好横向的人际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则侧重于人的理想人格的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是精神世界的纵向提升。
(三)第八课“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第一框“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本框包含5个自然段,表达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第1自然段),总说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形成了“重德”的传统。
第二层意思(第2~5自然段),明确中华传统美德具体道德理念和规范的内涵和价值。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教材重点呈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等。这四个要点本身是并列列举关系,但是教材编写时调整了顺序,呈现“个人——社会——国家”的逻辑,最后落在“担当”上,即“明伦”“尽责”,峇干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任何道德规范,没有担当践行,都将成为一纸空文。这种逻辑梳理不是强制要求,仅供教师参考运用。
2.第二框“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本框包含7个自然段,表达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第1自然段),总说要懂得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第二层意思(第2-6自然段),要认识今天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众多,教材按照《指南》呈现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六大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这里也是并列列举,教师可以做适当梳理。例如,可以按照《周易》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六条美德的后五条理解为“厚德载物”的表现,与第一条“自强不息’相互呼应。也可以运用“立已达人”的框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自强不息,即个体修养、成就、完善自己——“立己”,本身就意味着要担当对他人、社会的责任,即“达人”,在成就他人的行为中,自我的德性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个体的自我实现超越一己之域。
第三层意思(第7自然段),明确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这一段实际上也是整个单元的总结收尾,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精神养分,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让人生更加幸福、社会更加美好。
四、教学建议
首先,教学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社会条件、政治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考虑到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教材没有要求学生做复杂的思辨分析,而是直接选取了经过辩证扬弃、符合当代价值导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选择与鉴别,避免选取不适当的材料、传授不适当的观点。无论是对教材资源的处理,还是自行开发选用资源,都要以优秀的精神财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对于一些公认的比较陈旧腐朽、仅有史料价值的材料则不要使用。对于有一定价值,但超出学生认知水平、需要复杂思辨分析的材料,也建议不要使用。
其次,教师要重在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精神领略其力量、魅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转化成学生生动的思想与鲜活的生命体验,做到“古”与“今”、“文”与“人”的结合。
一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味道,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纯讲内容要点本身。例如,“扶危济困”这一美德,单纯从道德建设的角度展开,也是可以讲清楚的;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同样主张“扶危济困”但单纯的道德教育,或者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了解,都不是本单元的任务所在。
二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味”“思想味与“生活味”“实践味”统一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做学问要做“生命的学问”,要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入手,最后又归于实践,使理论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教学要注重“理事结合”“古今结合”“知行结合”等,多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关联,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尤其是当代践行价值。教师不能脱离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了文化而文化”“为了传统而传统”。
三要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实践、社会文化环境和传统的由来,从而更好地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单元的重心不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的启示,即使涉及部分相关内容,其指向也是学生所面对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
四要围绕单元主旨展开教学,不能脱离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片面追求“全面”“深度”“难度”等,做烦琐考据、无限拔高。如“天人合一”命题,其中“天”按照当代学者的解读,就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等多重含义;“道法自然”更是非常艰深的哲学命题。教师教学用书进行了一定的阐释解读,帮助教师拓展认知。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按照正文“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意思进行教学。教材在《相关链接》栏目做了一些拓展,但是拓展解读的范围仍然是围绕正文含义展开,并没有做太多、太难的补充。
最后,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把课上“活”,引导学生在活动和生活中进行“文化浸润”。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体验式、辩论式、项目式、议题式等多样方式开展教学。例如,第三课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就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等生产生活方式与相关思想理念的关系。在学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时,教师可以使用教材中提供的二十四节气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介绍所观察到的特定节气时人们的活动,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体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搜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自然、污染环境,最终遭到自然报复的事例等,以增强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和意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郊游,“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引领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美好境界。除教师教学用书提出的建议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开发更贴切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此外,还可以考虑与本课程其他内容的相互呼应,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流,以及走出校园、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等。古人提倡“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正是因为“砍柴挑水,无非妙道”。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处处也有文化,教师要吃透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文字表述落实在生活实践上。总之,教学要能帮助学生切实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传统的由来,体会与感悟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在文化浸润中滋养精神世界、提振精神力,增强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