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主题阅读》课件(共4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主题阅读》课件(共49张PPT)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阅读时
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第一篇章
第一章
我问你答
下列那本著作不是老舍的作品?
A
《呐喊》
《龙须沟》
《四世同堂》
计时
B
C
下一题
下一题
C
《骆驼祥子》
《家》
《呐喊》
计时
A
B
下列那本著作是老舍的作品?
下列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错误的是:
A
苏轼与黄景仁并称“苏黄”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计时
B
C
下一题
(注音)衣襟
下一题
C
jīn
jǐng
jīng
计时
A
B
下一题
B



计时
A
C
(注音)妩媚
(多音字) 参差不齐
shēn
cān
cēn
(多音字)_____蒙古包
měnɡ
mēnɡ
ménɡ
(多音字) 勾勒

lēi
lěi
(多音字) 启蒙
ménɡ
měnɡ
mēnɡ
(多音字) 人参
shēn
cān
cēn
(多音字) 蒙骗
mēnɡ
měnɡ
ménɡ
第二篇章
第二章
三大考点
想象画面,并品味修辞手法的妙处
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分析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
考点一
中心句
我在这里
1、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始的总起句一般会开门见山,揭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往往就是中心句。
2、从结尾中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常常总结全文,点出主题,这样的结尾就蕴含着中心句。
3、从过渡句中找。有些文章的过渡句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点明了中心。
4、从作者的议论或抒情中找。有些句子很有哲理,告诉我们一些人生的道理,这种句子一般涵盖了作者想要表达或者说明的道理,这样的句子也是中心句。
我找不到中心句!
分析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
考点一
中心句
我的作用可多了!
结构上:开门见山/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等
内容上:点明主旨/表达情感/深化中心等
你都有什么作用呢?
分析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的话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的时候,一支燃烧的蜡烛被一只小老鼠咬断,庙宇起火了。危急中,三个和尚不分你我,争先恐后,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三个和尚从这件事中悟出齐心协力的好处。
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大田里的玉米苗一定会咕咚咕咚地喝个痛快。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涛滚滚的江水中,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桥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校园的东墙边,有一张乒乓球台。球台的四周围满了同学,不时传来喝彩声和欢笑声。乒乓小将们打得多认真啊!他们你追我挡,一个球常常打了几十个回合还不分胜负。
站在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些数不尽的条石,每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起重机,单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考点一



常见问法:
文章/段落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请用“_________”画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板
确定中心句+具体分析中心句的作用(结构上:开门见山/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等;内容上:点明主旨/表达情感/深化中心等)。
考点一
【例题】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
文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请用“________”画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
考点一
【例题】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 ——《草原》
文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请用“________”画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段围绕“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来写的,总结文段情感,表达了蒙汉人民亲近友爱、依依不舍的感情,深化了文章中心。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分析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
考点二
想象画面,并品味修辞手法的妙处
常见问法:
想象……画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画线/下面的句子。
变式问法:
想象……画面,说一说作者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题模板
我想象到……的画面,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画面或事物特点等),表达了……(热爱、赞美等情感)。
(示例)这个句子让我想象到: ,
,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
之情。
考点二
作者站在一望无际、静谧空旷的草原上
比喻
把河比作带子
河的蜿蜒与清澈
作者看见河时的惊喜与赞叹
看见眼前几只小鸟忽飞忽落、远处河水潺潺的画面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草原》
【例题】想象这一画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想象画面,并品味修辞手法的妙处
考点三
常见问法:
“……”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感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启示)?
变式问法:
文章中,作者认为“……”(作者的感悟),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考点三
答题方式:
引用原文,联系语境分析相关语句的含义(概括内容)
自我感受,从文中我明白了什么道理,学到了什么精神品质,感受到了什么情感。
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学习)中,我该怎么做。



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考点三
答题模板
作者认为……(本文通过讲述一个……的故事),我明白了……的道理(学到了什么精神品质,感受到了什么情感),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
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考点三
尝试一下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
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
农夫整天不干活,待在木桩旁边,等着
兔子过来撞死
做人不能心存侥幸,更不
能不劳而获
脚踏实地地付
出,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如果想要得到高分,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丁香结象征人生的“结”,即生活中那些不顺心的事情。面对这些“结”,作者没有抱怨生活,而是积极面对,认为如果没有任何困难,人生就会太平淡无味。
(示例)作者认为
我明白了
的道理,我在学习过程中
也经常遇到困难,但这些困难丰富了我的学习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把问题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细细体会其中的各种滋味,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勇敢地面对并努力解决
考点三
【例题】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丁香结》
句子写的是作者的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第三篇章
第三章
黄山松(节选)
丰子恺
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的松树有特色。特色是什么呢 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所谓“黄山松”,只在我脑际留下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这次我亲自上黄山,亲眼看到黄山松,这概念方才明确起来。据我所看到的,黄山松有三种特色:
第一个特色,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虽然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 我觉得很奇怪。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作“石髓”。李时珍说:“《列仙传》言邛疏煮石髓。”可知石头也有养分。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 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有更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吸收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第二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的。黄山松的枝条挺秀坚劲,然而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姿态就很奇特,好像一把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作“团结松”。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树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 (有删改)
1.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请用“_________”画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作“团结松”。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树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
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
这句话写的,这句话
确定中心句+具体分析中心句的作用
“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开门见山,概括了段落内容,体现了作者对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的赞扬。
考点一:分析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
2.想象这一画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虚线的句子。
这姿态就很奇特,好像一把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我想象到 的画面,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
我想象到……的画面,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画面或事物特点等),表达了……(热爱、赞美等情感)。
那株黄山松紧贴岩壁,枝条却全部向空中伸展
比喻
将长在悬崖边的黄山松的姿态比作木梳和“习”字
作者对黄山松一心倾向着阳光、姿态奇特的惊叹之情。
黄山松的奇特姿态,
考点二:想象画面,并品味修辞手法的妙处
(示例)作者认为
我学习到了 的精神品质,我在学习过程中
3.“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联系语境分析相关语句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生活经历、生活现象等)谈感想。
我要学习这种顽强的精神,不管身处的环境多么恶劣,处境多幺艰难,都不屈不挠,让自己更强大。
黄山松的生命力是顽强的,有的也许吃石髓就能生长,有的似乎呼吸空气、吸收雨露和阳光就能长大,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这真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
黄山松逆境中的坚韧、自强不息
考点三: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第四篇章
第四章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①,闻②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③,自缘④身在最高层。
①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②闻:听说。③畏:害怕。望眼:视线。④缘:因为。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
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
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C.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
精神
B
1.完成阅读宝典
2.完成采蜜本一页(修辞手法或感受类精彩段落)
3.准备《宿建德江》默写、背诵古诗《登飞来峰》
今日课后作业
一包零食
加五积分
万能券
小熊盲盒
+2积分
一根棒棒糖
棒棒糖一根
开始/暂停
_________
+2
+5
一包零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