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4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4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柳宗元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
——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书愤
——千古英雄爱国情
陆游


南宋


陆游
1、学习知人论世等诗歌鉴赏方法。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理解南宋末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学法指导
1、读标题
2、读作者
3、读注释
4、读题材
5、读意象
五读
三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意象、意境)
2、用了什么手法
3、抒发了什么情感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中年时,陆游由朝廷任命赴前线参加抗金斗争。在政治斗争中,陆游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六十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作为一名美食家的陆游
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
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来。
——《夜食炒栗有感》
溪友留鱼不忍烹,直将蔬粝送余生;二升畲粟香炊饭,一把畦菘淡煮羹。莫笑开单成净供,也能扪腹作徐行。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山居食每不肉戏作》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 《食粥》
陆游:出生
出生于两宋之交1125年。靖康之难的前一年。
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及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的刺痛了汉人的内心。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
陆游:军旅生活
46岁,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幕僚。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宝鸡)一带巡逻。
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只有八个月,是陆游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军事实践。
陆游:晚年
66岁直至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他的大量诗歌既表达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临终之际陆游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写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幸免于难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秦桧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书愤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思考: 作者抒发了哪些“悲愤”之情?是如何抒发的?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2.听名家诵读,初步把握情感。
诵读诗歌
(1)节奏 (2)重读 (3)情感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初读:吟咏成韵
.
朗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
“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文意疏通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高大的战船 配有铠甲的战马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作者自比为守边御敌的将领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名传后世 能够
书愤
所“书”何事?
为何而“愤”?
如何抒“愤”?
品读诗歌
书愤
所“书”何事?
为何而“愤”?
如何抒“愤”?
品读诗歌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的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那沦陷于金人的中原国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之高。
诗人所“书”何事?
首联
“书”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有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也曾有披着铠甲的战马在秋风中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回忆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构成开阔、壮观的战斗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护自己的国土。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颔联
诗人所“书”何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曾自比长城,立志扫除边患,到头来却愿望落空,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颈联
诗人所“书”何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名显于世,千百年以来谁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呢!
“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尾联
诗人所“书”何事?


小结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
所“书”何事?
书愤
所“书”何事?
为何而“愤”?
如何抒“愤”?
品读诗歌
理解诗歌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愤”
世事艰
“书”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紧张的战争氛围(水 陆)
酷烈的战争环境
险要的军事据点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具体化,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理解诗歌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理解诗歌
“空”——壮志未酬、无路请缨,沉痛之极。
“已”——早年豪气如山,如今两鬓斑白。祖国山河破碎,自己却是蹉跎岁月、年华空老,悲凉之至。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难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
“愤”
空自许
鬓先斑
(用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理解诗歌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一表名世,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陆游仰慕《出师表》中的哪些精神品格?
北定中原、还于旧都——陆游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毕生心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忠心报国、矢志不渝的情怀;
亲贤臣,远小人——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借鉴的。
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联系时代背景,“世事艰"暗示了什么
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
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道出了多少心酸与坎坷。
“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点题“愤”字。
所“愤”之二:空自许
“愤”壮志难酬
这里运用了一个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塞上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
既是对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所“愤”之三:鬓先斑
“愤”年华空老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髮先斑,皓首皤皤!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难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联系历史背景说说诗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愤”收复无望
这里又用了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用典明志。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 ,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你能不能体悟诗题中“书愤”究竟因何事而“愤”?(找诗中字眼回答)
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
1.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愤”的根源,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知识拓展
课堂总结
浩气存天地,丹心思报国。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批评了南宋王朝苟且偷安,不图恢复大业的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
本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诗歌抄写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陆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