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二十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二十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钟祥一中2025届语文一轮复习检测题(二十三)
用题时间:2025年3月21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让我们重温一段引文:“……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费孝通采用了西方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先描述出一个“他者”,即西方的团体格局,然后再以这个“他者”为鉴,反照中国社会结构的镜像。只要我们仔细读《乡土中国》的原文,特别是在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便可以知道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多结的网络。纵向的等级差别至少与横向的远近亲疏同等重要。然而,大多数学者在解读差序格局时,往往只解读其中的“差”,即以个体为中心的向外扩出去的人际关系网;而“序”指向的包含等级与尊卑的社会结构,却往往被忽略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误解呢?我认为这与费孝通使用的投石入水形成的水波纹比喻有关。所有的比喻都有夸张或形象化的特点,也因此无法精确界定任何概念或事物。水波纹自然是在水面上一圈一圈地平行地推出的。停留在这一意象上,所谓远近亲疏和自我中心就成了平面的、没有纵深感的蜘蛛网似的状态。这显然是指向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而不是社会结构。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材料二:
有不少批评者赞成阎云翔的看法,差序格局的问题似乎出在使用比喻方法而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上,导致人们见仁见智,甚至产生争议。但依我之见,这些批评本身也有需要被批评的地方,那就是批评者固守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而差序格局没有落入这一立场,非但不应被看成遗憾,反而算是一种侥幸。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概念的陈述需要严密、精确,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下定义。有了明确的定义,才有可能运用概念进行逻辑的演绎和推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个界定明确的概念很可能会失去内涵的丰富性。比如说,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最接近的、符合逻辑实证主义的概念是什么呢?应该是帕森斯提出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这对概念有着清晰而严格的定义,使得帕森斯的学生可以发展出一套衡量社会或组织现代化的标准。但正因为趋于精准,其内涵的丰富性远不如差序格局。其实,即使在西方社会学中,也有概念难以定义的情况,诸如“文化”“功能”“结构”“场域”之类,却不影响人们对它们的使用。人们不对这些模糊性进行抱怨,或许是因为它们总有被不停地定义的倾向,至少会摆出要定义的姿态。而差序格局丝毫没有这样的倾向,连姿态也不摆,这就很容易招来批评。
为什么差序格局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费孝通自己晚年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文章不能直写的,背后都有东西,直接写出来就不好看了,好就好在隐喻上边。不直接说出来,懂得的人就懂了。”显然,费孝通对这个概念不做界定,虽在文风上可以理解为是讲课稿或散文体,但其本身也有一个隐喻方法的使用。以今天的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比喻非但不是一个学术上的失误,反而是一个学术上的贡献。在逻辑实证主义占上风的时候,这样的贡献容易被人们否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上,隐喻手法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比如:物理学中的黑洞、蛀孔、时光机器等,经济学中的泡沫、搭便车等,社会学中的有机论、社会资源、社会网络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比喻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比喻是一种不得已的定义方式。
从学术背景来看,费孝通使用比喻说明他的概念,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譬”的方法一脉相通。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概念不做定义,如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都没有定义。而且概念越重要就越没有定义,也就越需要作比喻,很多重要思想都通过比喻来阐释。比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的“君子不器”,孟子的“仁者如射”,等等,皆使用这样的方法。
其实,在西方社会学当中,最常见的“角色”概念,也是一个比喻,它借自戏剧。要说差序格局与它们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也就是西方学术喜用死隐喻,中国学术喜用活隐喻。死隐喻开始也是从活隐喻中转化而来的,由于它在学科中已经约定俗成,所以人们不把它当作隐喻来看。但中国学术中的比喻大多没有约定。它们往往重视独特地或一次性地出现,而少有重复,也就不会向死隐喻上转化。这或许是差序格局用比喻说明引起争论的深层原因。
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恰当的比喻最容易引发深刻的洞见与启示。这也许比演绎、推理和论证更为重要,因为它将启迪后者的思维方向。尤为重要的是,这比喻赋予了差序格局以动态性。按照费孝通的说法:“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虽然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在视角、方法论,特别是隐喻方法上所表现出的动力学特点,无疑是费孝通留给中国社会学界最宝贵的学术财富。
(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多数学者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偏重“差”的维度而忽略“序”的维度,这并不符合费孝通的本意。
B.水波纹一圈一圈平行地推出的特点,比较适合用来描述平面的人际关系网,而不太适合用来描述立体的社会结构。
C.材料二认为,阎云翔以及其支持者所揭示的“差序格局的问题”,本身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所以并不合理。
D.孟子的“仁者如射”与西方社会学的“角色”都用比喻的方法,不过前者具有独特性,后者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2.根据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帕森斯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与费孝通的相关论述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是两者的定义方式明显不同。
B.隐喻手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些概念用隐喻来表述要比“直接说出来”更加合适。
C.相对而言,中国传统学术对严格的逻辑演绎和推理不太注重,这一点从儒家核心概念都没有定义可以看出来。
D.比喻方法在逻辑实证主义占上风时一度被否定和压制,如今它已经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统治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
3.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具体阐释体现其在研究方法上做到中西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二者看法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光 景
阎连科
有一方空院,很大,除了院墙的几个豁口,另外都还完整。院墙是用玉蜀黍秆苫着,日久天长,秆都枯朽,雨水在墙上挖出许多小溪。然墙又总是不塌,路过的人都说,这墙要倒了。墙却默默听着,直挺了一年又一年。
院里住了一个老人。那年给她过生日,为着老人是六十七还是六十八,孩娃和媳妇吵红脖子。她自己也说不清。可她喂了几只鸡,哪只鸡一天生蛋,哪只鸡隔日生蛋,哪只鸡三日两蛋或两日三蛋,她心里都写得明白。两日生三蛋的鸡不多,她这辈子仅喂过一个,时间还是十年前。眼下她喂了九只鸡,其中一只是公鸡,有时收六个蛋,甚至七个,间或三个四个。主要是有只芦花母鸡野极,早上出窝,摸摸有蛋,咕咕叫着,啄几个虫子,从残墙的水道钻出,回时天近傍黑,肚已空了,蛋不知丢进谁家。老人将那水道堵了,它又蹬腿从豁口飞出,无论如何,不肯将蛋生在家里。
老人去找孩娃,要他把院墙豁口垒了。
孩娃一嘴承诺,说闲下将院墙换成砖墙。
说到是能够做到的,孩娃家的日子已经很富裕。几年前孩娃盖了三间楼屋,搬去住了,把娘留在老宅守院。这几年孩娃又买了一盘电磨,从电磨中磨出一墙青砖,并不为难。老人每三日五日去孩娃家送一次鸡蛋,每次都和孩娃说那丢蛋的芦花鸡。说多了,孩娃就说:“把那芦花鸡杀掉算啦。”老人一愣,再不说了,便每天放鸡迟一两个时辰,待自己烧了饭,吃了饭,洗了锅碗,扫了门前院子,才去开那鸡窝的门扇,以为鸡们出窝便吃,饱了懒得出门,也就不会丢蛋。可那芦花鸡却依然,饱了,扬扬翅膀,飞走生蛋了。也曾几次,老人放鸡时,将芦花鸡抓在手里,关入蛋窝,可它至天黑都不生蛋。放它出来,它在院里打个转儿,便旋出门外,将蛋急急生在路上。路面铁硬,它是跑着生的。未及卧下,蛋就落将下来,壳破了,一地蛋黄,如新生的太阳坠在地上。
这是两年前的事。
如今芦花鸡已极少丢蛋。老人不再关它,而是放它出来,开圆大门,随它去哪儿,老人都紧紧跟着,看它卧到哪儿,静坐死等,把蛋收回来。这芦花鸡丢蛋,并无一定地方,有时在东,有时在西,有时在草间,有时在田边。每一处不过三日,它便烦了,必换一新室。老人每天都为这鸡忙着,开了鸡窝门,撒了粮食,站在一边,盯着芦花鸡,等它吃饱,从门缝挤出,摇头走去。老人便跟出门来,它快她快,它慢她慢,走胡同,拐墙角,到麦场上的麦秸垛下,芦花鸡刨一窝儿,卧下了。老人就坐在麦场边上,昏黄的日光晒着身子,直晒得她眼前金星飞舞,那芦花鸡才从麦秸窝里出来,并不咕咕声张,悄悄走了。
老人过来,拿了那暖手的鸡蛋,也走了。
鸡极有灵性,它第二天再到那麦秸窝里,不见了头天的蛋,四下里瞅瞅,便又换了地方。或是野地的一蓬草棵,或是山坡下的庄稼地里,再或是村头没人住的看菜蔬的草庵,几乎一天换一场地。有时,找不到隐处,它就在村外转来转去,直转得老人肚饿头晕,走不动了,它才忽然钻进垛着的玉蜀黍秆下,匆匆生下蛋来,悠悠去了。
老人终日忙在这丢蛋的鸡上。
可到今年开春,这鸡忽然不走大门了,任你把门开得怎样宽敞,它也要从院墙的豁口飞出,待老人从门里出来,它已不知去了哪儿。
老人去找孩娃,要他把豁口垒上。
孩娃说老墙不值一垒,真塌了就垒砖墙。
老人没提芦花鸡又开始丢蛋的事,孩娃也没说杀鸡的话。如此,芦花鸡又丢了半个月的鸡蛋,老人就又找到了它。把鸡从鸡窝放出来,撒几把粮食,她就走出院子,远远立在院墙豁口的别处,过不多久,芦花鸡准从豁口飞出,脚一落地,从从容容,走出村街,到村头站上一阵,四顾无人,径直到田间机井的房里。里面满地柴草,是生蛋的上好去处。老人第一次跟进房里收蛋,一下就收了十一个,然第二天迟了一步,那鸡从门里进去,迅即从窗里飞出,钻进麦田不见了。
再往后,老人又找到了它的去踪,不是哪家的猪窝,就是村口旧磨盘的下面。
八月间,下了一场连阴雨,院墙终于塌了。
雨过天晴,孩娃果真拉了一车的青砖过来,五日时间,高高的青砖院墙垒了起来,这老宅严严实实,风雨不进。院墙垒起那日,芦花鸡试着飞了几次,终是没能飞过;来日又飞,仍是不过;七日之后,它便不再飞了,和别的鸡一样,老老实实将蛋生在土坯垒的蛋窝。
芦花鸡不再丢蛋,老人先是一阵欣喜,腾出空儿来,立在门口,看看行人,看看田地,看看山坡,看看天空。看了几日,渐觉一切都是看了几十年的,并无啥好看。不看了,又闲着手脚,觉得手脚都是多余的东西。反不如每天跟在鸡后尾随着的好。
鸡不丢蛋了,她心里忽就空荡了。
可每日把院门打开,芦花鸡也不再外去,也许是老了,它总是慢慢随着鸡群觅食,随着鸡群咕叫,随着鸡群生蛋。只是鸡蛋生得日渐少了,丢蛋时一日一个,不丢了三日两个,后来两日一个,再后,竟三日五日一个,甚或七日八日一个,且蛋也愈加小了,最大的也才鸽蛋一般。
秋罢时,芦花鸡老死了,无疾而终。早上开窝,别的都陆续跳出,唯它稳着不动,老人伸手一摸,鸡身都冰了。
至年底,老人得了一场说不清的病,几服中药未及熬完,就去了那边世上。
留下空空一套院落,垒着高高的砖墙。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不清楚自己的年龄是六十七还是六十八,却清楚每只鸡下蛋的情况,表明鸡是老人的独居生活的重心。
B.孩娃迟迟没有垒墙,因为觉得老墙不值一垒;但老墙塌后他很快兑现诺言。小说有意突出其人务实而讲信用。
C.老人不停地与芦花鸡进行周旋,在这一过程中,两个生命产生了互动,影响了彼此,最终形成奇妙的共振。
D.标题“光景”兼有“光阴”与“风景”之意,通过文中多次出现的时间词和富有乡土气息的场景得以具体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跌落的鸡蛋“如新生的太阳坠在地上”,这个带有夸张意味的比喻既体现了形似,也巧妙写出人物内心的震动。
B.小说使用大量排比句、短句,做到整散结合、长短错落,灵动活泼的风格与芦花鸡表现出来的“野”相得益彰。
C.小说以鸡写人,描写曾经桀骜不驯的它,老的时候只能选择随鸡群觅食,以此唤起社会对老年人境遇的关注。
D.小说结尾“空空一套院落”“高高的砖墙”分别与开头“一方空院”、豁口的院墙呼应,但悲哀的意味更浓。
8.小说用正侧结合、层层推进的写法表现芦花鸡的“野”。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反不如每天跟在鸡后尾随着的好”是理解小说人物与主题的一个关键。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遣酋帅执矢思力入朝为觇,自张声势云:“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乃请返命。太宗谓曰:“我与突厥面自和亲,汝则背之,我无所愧。何辄将兵入我畿县,自夸强盛?我当先戮尔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而遣之。太宗曰:“不然。今若放还,必谓我惧。”乃遣囚之。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朕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匈奴,在兹举矣。”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大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请盟而退。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战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务也。孔子曰:“以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唐太宗《帝范》)
材料三:
汉武帝之告匈奴曰:“南越王头已悬阙下,单于能战,可来。”而匈奴远遁。故曰:“不战而屈人之兵。”非不战也,战功成于彼,而威自伸于此也。中国之自寻兵也,则夷狄必乘之以讧。汉、唐之始,汉夷秦、项而冒顿益骄,唐平僭伪而突厥方骋。何也?斗不出于其穴,知其力之已疲也。夫夷狄强弱之情势虽辽绝而不相知,抑以其意揣而类推之。谓驰突无制之勇如风飘雨骤而不可御者,彼犹我也。中国能以其长,破其阻,歼其众,得其君长,郡县其部落,则我亦犹彼,而彼何弗惴惴焉?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不战而屈,即战而已先馁,其衄败可八九得矣。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朕若闭门A自守B虏C必纵兵D大掠E强弱F之势G在今H一策。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津,渡口,与《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的“津”意思相同。
B.就,被、受,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同。
C.务,要务、事务,与《过秦论》“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不同。
D.郡县,使……成为郡县,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位可汗率领大军直逼京城,他们派遣的酋长执矢思力在入朝觐见时,通过虚张声势来给太宗施压,借机窥探朝廷的虚实。
B.对突厥的使者,太宗敢于斥责、囚禁,而萧瑀、封德彝却劝说太宗要好好招待再遣送回去,表明两人对突厥有所畏惧。
C.唐太宗能够以史为鉴,由越国培养军威而成就霸业、徐偃放弃军备终走向灭亡的史实,认识到“弧矢之威”的重要性。
D.王夫之认为,夷狄和我方一样,会避免直接面对那些难以抵御的攻势;我方也可以与夷狄一样,凭借强大的武力来征服敌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2)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
14.唐太宗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得益于其头脑清醒、举措得当。请结合材料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初见杏花
梅尧臣
不待春风遍,烟林独早开。
浅红欺醉粉,肯信有江梅?
和梅圣俞杏花
欧阳修
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
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诗前两句点题,诗人于早春时节雾气萦绕的树林见到刚刚开放的杏花。
B.梅诗以“醉粉”指代梅花,并以“肯信有江梅”暗示其花事已接近尾声。
C.欧诗以“岂是”来表示反问,明确反对世人认为残冬里也有春天的观点。
D.两诗一唱一和,都将杏花与梅花进行比较,也都有意突出早春杏花之美。
16.这两首诗借花来表达不同的哲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在中国古代具有军事防御的重要功能,这从贾谊《过秦论》“ , ”两句就可以看出。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如柳永《望海潮》便以“ , ”和“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组对偶表现杭州市民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充实。
(3)古代诗词常常以“梦”为马,将梦的主体带到另一空间或另一时间,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又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18分)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总是被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装点着。蝙蝠就是经典的吉祥图案,在建筑、器物和服饰上随处可见。而蝙蝠图案之所以深受欢迎,主要是因为( 甲 )。蝙蝠还经常与铜钱搭配,因为古代铜钱中间有方孔,俗称为“钱眼”,所以这一图案寓意着“福在眼前”。
人们也将面貌同样丑陋的蜘蛛当作吉祥图案的原因是蜘蛛的别称“蟢子”中的“蟢”与“喜”谐音。常见的图案是一只蜘蛛从蛛网上面垂悬而下,寓意着“ A ”。
以上例子都是用谐音法来创造吉祥图案的。不过,谐音法有可能导致表意不够明确,尤其是( 乙 )。比如,一幅图上面有莲花、芦笙、桂花和儿童等图案,乍一看不知所云;再从读音的角度细细琢磨,才 B :“连生贵子”嘛!
除了谐音法,创造吉祥图案的方法还有象征法、文字法和符号法等。
象征法需要利用具有吉祥寓意的事物。比如,鸳鸯成双成对,象征着婚姻美满;石榴籽多,象征着多子多孙;松柏长青,象征着健康长寿……
文字法直接用文字来表达吉祥寓意,比如“福”“寿”“喜”等字。经过艺术化加工,这些图案往往体现书法之美或装饰之美。
符号法通过创造出来的符号表达吉祥寓意。第一种方法是将“喜”“寿”“回”等文字转换成图案。①第二种方法是创造合体字,②比如“招财进宝”四个字,③巧妙组合成一个字。④利用符号法创造各类图案,⑤深受人们喜爱,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喜庆场合。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集中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充分体现中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及高超的艺术水平,具有深入人心的美学价值。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以“蜘蛛”为陈述主体的4个短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学校举办“中国福文化”展览,你是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结合右边这幅图片,把解说词补充完整,不超过100字。(4分)
同学们,图片正中间的“福”,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有“天下第一福”的美誉。结合文字四周的提示,大家能看出这个“福”字隐藏的奥妙吗? “天下第一福”果然名不虚传。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参考答案
1.C(材料二并不认为其观点缺乏事实依据,因为“使用比喻而非精准的定义来阐释概念将会导致理解的多元”也是材料二认同的观点,不同的是,批评者认为这是一种失误,翟学伟认为这是一种好的方法。)
2.D(原文说,“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恰当的比喻最容易引发深刻的洞见与启示。这也许比演绎、推理和论证更为重要,因为它将启迪后者的思维方向”。这证明比喻是有助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的,两者之间不存在对立关系。)
3.A(A项谈论处世之道、为政之道,可以“引发深刻的洞见与启示”。B项抒发个人愁怀,C项抒发光阴流逝之悲,D项描绘春天的美景。后三个比喻都偏重文学表达,目的是引起情感的共鸣,而不易“引发深刻的洞见与启示”。)
4.参考答案:
①费孝通采用了西方人类学的比较法,引进西方的“团体格局”来说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
②费孝通又使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差序格局”,这一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譬”的方法一脉相通。
(每点2分,共4分。)
5.参考答案:
①争论焦点:费孝通用比喻方法来阐释“差序格局”,是学术上的失误,还是学术上的贡献(或:是一种遗憾,还是一种侥幸)。(2分)
②原因:(1)材料一作者站在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主张概念必须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严格清晰的界定;(2)材料二作者认识到中国学术传统的重要性,认为比喻方法能使概念内涵丰富,并赋予概念动态性(或:恰当的比喻最容易引发深刻的洞见与启示)。(4分)
(第一点2分,第二点4分,共6分)
6.B(小说并非有意突出孩娃务实而讲信用,而是将他放在老人的对立面,一是他无法体察老人的内心感受,一再延宕,无形中让人与鸡获得了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二是他偏爱的砖墙属于电磨中磨出来的工业产品,与原本玉蜀黍秆苫着的土墙截然不同,这其实暗示着两种生活方式的对立。另外,小说写到,“孩娃一嘴承诺,说闲下将院墙换成砖墙”,但他并没有做到,这证明他并不守信用。)
7.C(文中说的“也许是老了”并非其失去野性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是砖墙改变了它的生活方式,使它逐渐被驯化,因此作者的写作目的也不是“借此唤起社会对老年人境遇的关注”。)
8.参考答案:
①正侧结合:正面描写芦花鸡的行踪不定,以及与人周旋时的从容淡定;侧面描写老人跟随之苦、寻觅之难,衬托出芦花鸡的野。
②层层推进:描写芦花鸡的出行方式由钻下水道、走大门,变成非从豁口飞出去不可,而活动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大,表现芦花鸡越来越野。
(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9.参考答案:
(1)这句话写出老人的失落心理,她发现,如今生活比拣蛋的时候更安逸了,手脚却失去活力,内心也变得无聊和空虚。由此可见,老人虽然老了,却希望保持身体的活跃与精神的充实(或:却是一个闲不住、希望心灵有所寄托的人)。
(2)老人感到失落,主要原因是有豁口的老墙被高高的砖墙代替,这使得芦花鸡失去原本的野性,也导致她失去追随的乐趣。由此可见,适度宽松的约束(或:相对自由的空间)有利于生命保持活力,而过于严苛的限制只会扼杀生命的活力。
(每点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10.B E G(原句: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
11.D (侣,以……为伴侣,意动用法)
12.B (不能由太宗故意囚禁使者以避免示弱,就反向推出萧瑀、封德彝建议“礼而遣之”是出于畏惧。因为不斩来使是外交惯例,萧瑀、封德彝反对太宗杀使者,是为了维护这种“礼”,也是为了维护大唐的形象。)
13.(1)由此可知,弓箭(或:武器,战争)的威力,是用来造福天下百姓的,这就是用兵的真正要领。(“弧矢”“利”2分,大意2分,共4分。)
(2)这并不是指在战斗中压倒对方的气势,而是指在战斗之前就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方”“于”2分,大意2分,共4分。)
14. 参考答案:
(1)平时积极开展军事训练,不断地壮大军威。
(2)故意囚禁对方的使者,决不流露畏惧之意。
(3)单枪匹马与敌人对峙,表现对敌人的轻蔑之心。
(4)展示强大军容,打乱敌人计划,保持威压之势。
(要答出举措及其意图。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德九年冬天,突厥的两位可汗——颉利和突利,率领着二十万大军抵达了渭水便桥的北面。他们派遣了酋长执矢思力进入朝廷进行侦察,执矢思力故意夸大其词地声称:“两位可汗统率着百万大军,现在已经到达这里了。”随后,执矢思力请求返回并报告情况。
唐太宗对他说:“我曾与突厥可汗当面订立和约结为亲家,但你们却背信弃义,我对此并无愧疚。你们为何擅自率领军队侵入我的京城地区,还自夸强大?我应当先杀掉你以示惩罚!”执矢思力听后感到恐惧,请求饶命。萧瑀、封德彝则建议太宗以礼相待后将其遣送回去。但唐太宗说:“不能这样。如果现在放他回去,他们肯定会认为我们害怕。”于是下令将他囚禁起来。唐太宗接着分析道:“颉利听说我们国家最近发生了内乱,又听说我刚即位,所以率领军队来到这里,认为我不敢抵抗。如果我关闭城门坚守不出,敌人肯定会放纵士兵大肆掠夺。当前形势的强弱,关键在于我们的应对策略。我将亲自出城,以此表示对他们的轻视,同时展示我们的军威,让他们知道我们一定会战斗;出乎他们的意料,打乱他们的原计划。制服匈奴,就在此一举了。”于是,唐太宗独自骑马前进,隔着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无法揣测唐太宗的意图。不久之后,唐朝的六路大军相继赶到。颉利看到唐军阵容强大,又得知执矢思力已被囚禁,因此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请求订立盟约后撤退。
材料二:
兵器甲胄,是国家的凶器。国家虽然领土广阔,但如果喜好战争,就会导致百姓疲惫不堪;中原地区虽然安宁,但如果忘记战备,民众就会陷入懈怠之中。使百姓疲惫并不是保国安民的方法,让民众懈怠也不是应对外敌的策略。战争这种手段不能彻底废除,也不能频繁使用。因此,在农闲之时要组织军事演习,以训练军队的礼仪和威严;每隔三年要整顿军队,以明确军队的等级和编制。正因如此,越王勾践能够激励将士,最终成就了霸业;而徐偃王却放弃了武备,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越国注重培养军威,而徐国却忘记军备这个根本。孔子说:“让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去作战,这是抛弃他们,让他们去送死。”由此可知,弓箭(武器)的威力,是用来造福天下百姓的,这就是用兵的真正要领。
[注]勾践轼蛙:相传,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打仗,将士斗志不足,恰好勾践的战车下有一只青蛙蹲坐在雨里,怒目而视,威风凛凛。于是勾践命令停车,行“轼礼”,向这只怒蛙表示敬意。身旁的人迷惑不解,勾践解释道:“我盼望军队士气高涨已经很久了,但至今还没有人令我满意。青蛙不过是一种无知的动物,见到敌人却能鼓腹而怒,所以我要向它致敬。”将士因此感奋不已,从此莫不拼死报国。后因以“越王轼蛙”为激励士卒锐气之典。
材料三:
汉武帝对匈奴宣告说:“南越王的头颅已经悬挂在宫阙之下,单于如果能战,就尽管来。”而匈奴听后却远远逃遁。所以说:“不战而使敌人屈服。”不是不进行战斗,而是战功在那里完成,威势自然从此处显露。中原王朝如果自己挑起战争,那么夷狄必定会趁机作乱。汉朝、唐朝的开国之初,汉朝与秦、项争斗时,匈奴冒顿单于更加骄横;唐朝平定伪政权时,突厥正肆意驰骋。为什么呢?因为夷狄看到中原内部争斗不休,就知道中原的力量已经疲弱。至于那些夷狄国家的强弱情势,虽因相隔遥远而无法了解,但也可以用心揣摩而进行类推。认为奔驰突进、无法控制的勇猛,如同风飘雨骤般无法抵御,他们和我方是一样的。如果中原王朝能发挥长处,突破他们的阻碍,歼灭他们的军队,俘获他们的首领,将他们的部落设为郡县,我方也像他们一样,他们又怎能不感到恐惧不安呢?兵书上说:“用兵时要必须抢先在声势上压倒对方。”这并不是指在战斗的过程中要从气势上压倒对方,而是在战斗之前就要先压倒对方。这样就使得敌人未开战就屈服,等到战斗开始已经先失去了勇气,那么他们战败的可能性就有八九成了。
15.C(世人的观点并不是“残冬里也有春天”,而是“梅花开花很早”。作者认为“梅花开花不能算早”, “残冬岂是春”是他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这两句诗是说,谁说梅花开花很早呢?梅花在一年接近尾声时开放的,但是残冬不是春天。结合全诗,作者的言外之意是,残冬开放的梅花,根本比不上早春开放、独占芳辰的杏花,可见残冬的“早”没有意义,春天的“早”才是真正的早。)
16.参考答案:①梅诗:早春刚开的杏花要比残冬留下的梅花更加艳丽,可见新生的事物要胜过陈旧的事物。②欧诗:梅花不能像杏花一样独占芳辰,是因为它开放在残冬而非春天,可见想要出类拔萃必须抓住适当的时机。
(每点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17.参考答案: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3)示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如果没有体现“将梦的主体带到另一空间或另一时间”,不给分,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 纵豆蒄词工,青楼梦好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18.【参考答案】蜘蛛面貌同样丑陋,也被人们当作吉祥图案,是因为其别称为“蟢子”,而“蟢”与“喜”谐音。
(要求以蜘蛛为叙述主体、前后连贯。注意第一句不要写成“蜘蛛的面貌”。每句1分,共4分)
19.A:喜从天降。 B:恍然大悟(或: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要求语意恰当,语法正确。每个1分,共2分)
20.参考答案:
(1)语句:②;修改为:比如把“招财进宝”四个字。
(备注:此处不能修改语句③为“被巧妙组合成一个字”。因为语句①与前面“第一种方法”照应,都以人为叙述主体,这样修改使得“四个字”变成主语,会导致前后不连贯。)
(2)语句:④;修改为:利用符号法创造的各类图案。
(指出表述不当的句子并尝试修改,1分,正确修改,1分。只写序号不作任何修改,不给分。共4分。)
21.参考答案:
(甲)“蝠”与“福”谐音 (乙)多种图案组合时
(每句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22.答案示例:
这个“福”字实际上是个合体字,包含“多”“子”“才”“田”“寿”等字,寓意“多子,多才,多田,多寿”。一幅字能将这么多的吉祥寓意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既有着书法之美,又体现构思之妙。
(指出合体字及寓意,2分;指出构思巧妙与书法之美,2分。共4分)
23.
一、审题
1.关键词
饥饿包括“物质饥饿”+精神饥饿
“物质饥饿”:“物质饥饿”并非单纯指物质的匮乏,而是可能涉及对物质过度追求产生的永不满足的状态,以及物质追求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如贪婪等。
“精神饥饿”:主要指人们内心对知识、文化、思想、道德修养等精神层面的渴望和需求。精神上不满足(积极意义上的渴望提升)或者精神空虚(消极意义上的缺乏追求)
2. 提示语解读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是对饥饿感的一种典型描述,然后提问在物质和精神产品丰富的今天,饥饿感的缺乏是否是好事。这就引导我们去思考,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
合适的“饥饿感”(积极的缺乏感或不满足感)的重要性。
3. 二元思辨关系
本题存在明显的二元关系,即物质饥饿和精神饥饿的关系。
“保持精神饥饿”与“减少物质饥饿”不是孤立的,二者相互关联。过度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的饥饿会导致精神空虚等问题,而过于沉浸在精神饥饿中而忽视基本的物质需求也是不现实的,但现代社会往往存在物质过度追求而精神饥饿缺失的状况,所以我们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二、立意
写作思路与立意
立意一:饥饿感的适度存在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分析:从个人角度看,适度的饥饿感能够激发对知识、技能和成功的渴望,推动个人不断努力和创新。从社会角度看,适度的饥饿感能够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
论证:结合历史和现实中的例子,如科学家对未知的探索、艺术家对美的追求等,说明饥饿感如何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例如,许多伟大的学者,他们安于物质的简单,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始终保持对学问的精神饥饿,从而在学术和品德修养上取得巨大成就。
立意二: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丰富不应导致饥饿感的消失
分析:现代社会虽然物质和精神产品丰富,但人们仍然需要保持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否则会导致精神上的空虚和停滞。
论证: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下,人们如何通过保持饥饿感来提升自我和推动社会进步。
立意三:饥饿感的缺乏与现代社会的矛盾
分析:现代社会中,虽然物质和精神产品丰富,但人们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精神压力、社会不平等、环境问题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隐性饥饿感”。
论证:探讨如何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下,解决这些隐性饥饿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满分范文:
保持精神饥饿,减少物质饥饿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生动地描绘了饥饿感下人们对物质的急切获取。然而,在当下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时代,饥饿感的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诚哉斯理,吾辈青年努力保持精神饥饿,减少物质饥饿,以构建更加和谐、充实的个人与社会。
保持精神饥饿是个人超越物质局限的关键。
君不见,古之圣贤孔子,一生颠沛流离,物质条件极为有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但他心中那团对“仁”的思想追求的火焰从未熄灭,始终保持着对知识、道德的精神饥饿。他在游历列国中传播自己的学说,培育了众多贤才,其思想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华夏文明的进程军。君亦见,17世纪的笛卡尔,身处物质开始丰富的欧洲,却不为物质所役。他在对哲学等精神问题探索的道路上饥肠辘辘,凭借着“我思故我在”的深刻思考,开启了近代哲学的新纪元。君更见,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个人只有在物质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对精神世界的热切渴望,才能突破物质的枷锁,实现生命价值的升华。
减少物质饥饿有助于社会回归精神本真。
慎思之,在一些贫困地区,尽管物质匮乏,但人们依然传承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他们对精神世界的坚守从未动摇。相反,在部分发达地区,物质的极大丰富却让一些人迷失在物质的海洋中。他们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社会在物质繁荣的同时出现了精神的荒漠。明辨之,而北欧的一些国家,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文化、艺术和社会公益等精神追求之中。笃行之,吾辈应减少对物质的过度欲望,从追求物质的虚幻走向精神的本真,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保持精神饥饿、减少物质饥饿更是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上充斥着的信息垃圾和娱乐至死的现象,反映出很多人的精神饥饿。一些网红为了获取流量等所谓的“物质回报”,抛弃了真善美的追求,使网络文化变得低俗化。这警示我们,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不能只被物质利益所驱使,而是要减少对这种不良物质追求(物质饥饿的不当表现),保持对知识和道德等精神层面的饥饿感,积极创造和传播正能量。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不仅实现了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在不断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理念体现了我们在时代发展中减少物质饥饿、保持精神饥饿的平衡发展战略,有助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极为丰富的今天,我们应牢记:保持精神饥饿,让精神之花永不凋谢;减少物质饥饿,不让物质欲望成为吞噬灵魂的黑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以及时代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创造出一个物质与精神相得益彰的美好世界。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成为精神上的探险家,怀着对未知精神领域的饥饿感不断探索;同时,做生活中理智的消费者,适度控制物质需求。因为只有在保持精神饥饿、减少物质饥饿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走向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