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 三 联 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出生于阿拉卡塔卡,一个靠近加勒比海的哥伦比亚小城镇。马尔克斯曾做过新闻记者。他曾说:“我是一名新闻记者,一直都将会是新闻记者。如果我没有新闻工作的基础,我的作品不能达到今天的效果,因为作品中的所有素材全都来自现实生活。” 1981年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他也强调:“生活本身就是我最大的灵感来源。作品中的虚幻世界只能展示部分生活状态,而现实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
马尔克斯作为左翼作家曾遭到美国的入境限制,直到《百年孤独》的忠实读者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这一限制才被予以撤销。面对马尔克斯的去世,克林顿表达了惋惜之情。他说:“对于马尔克斯的去世,我很伤心。从我首次阅读《百年孤独》这本书至今,已经超过了40年的时间。 我现在仍为马尔克斯独特的想象力、清晰的思路及真实的情感感到惊奇。他真正地捕捉到了人类的痛苦和愉快。”
著名传记作家杰拉尔德·马丁曾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百年孤独》这本书体现了拉丁美洲人首次对自己的认可和定义,让无数读者认识到了拉丁美洲人的激情、力量和不平等的特性。
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是为了替民族留下一部史诗或“拉丁美洲的《圣经》”,起到警示读者的作用。该书既有对民族伟大传统,譬如对坚忍不拔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想象力的肯定、褒奖, 也有对民族的落后、愚昧味及由此生发的种种“魔幻”和劣根性的毫不留情的针砭。因此,马尔克斯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他认为自己是现实主义作家,传承了数千年世界文学经典的现实主义要素。
在《巴黎评论》的采访中,马尔克斯曾说:“无论在拉丁美洲的哪个国家,我都不会放弃与故乡阿拉卡塔卡的联系,终有一天我会回到那里,在那里寻找作品中的原始素材。”
事实上,马尔克斯关心的不仅是故乡阿拉卡塔卡。从他的作品和活动中可以看出他对拉丁美洲国家政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怀。杰拉尔德·马丁曾评价称,正是因为马尔克斯能够把严肃的政治素材融入文学作品,才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作家之一。
以《百年孤独》为代表的拉美文学(时称“文学爆炸”)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 不放弃民族大道,也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替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很多拉美作家无论是对民族文学的传统,还是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文学的优秀传统都充满了传承的意愿。这在标新立异的以反叛和“新”“奇”“怪”,甚至以“片面的深刻、深刻的片面”为主导的20世纪世界文坛何啻是一种守望!中国“寻根文学”中的“寻根”二字正是从拉美文学借鉴而来的。
20世纪80年代,“冷战”尚未结束,但东西方两大阵营乃至全世界对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评价都很高,甚至超乎寻常地高度一致。这对中国作家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同时也对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作家急于了解世界,也急于被世界了解。走出去、走向“世界”是当时中国作家的最大愿景。因此,对中国作家来说,同属第三世界国家的拉美作家的成功具有示范意义。
20世纪80年代时,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理解得并不是特别深,他们更多关注的是马尔克斯作品的结构、技巧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马尔克斯作品的内在要素才受到关注。除了形式因素、魔幻因素,有些作家开始发现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如对拉丁美洲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表征。以中国作家莫某为例,其中后期作品主要写本土内容,灵感甚至源自童年时期听过的神怪故事和蒲松龄等本民族、本地区的经典作家的作品,这显然是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
马尔克斯的丰富性影响了许多中国作家,除了结构形式,还有更为重要的内涵,因此,中国作家对他的借鉴也是方式多样、各不相同的。陈众议说,譬如中国作家杨某借鉴的是马尔克斯作品史诗般的结构;中国作家陈某借鉴了两个家族及至两党的百年恩怨。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尔克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并不仅仅是魔幻现实主义。
(摘编自孙妙凝、赵琪《他真正地捕捉到了人类的痛苦和愉快》)
材料二:
尽管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新版取得了发行量突破百万册的好成绩,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百年孤独》登上了“读不下去的小说”榜单,其名次仅次于《红楼梦》。
在中国,痴迷《百年孤独》的基本上是主流作家及年纪较大的读者。一些年轻作家和读者与马尔克斯及其代表的文学传统渐行渐远,他们或是不屑于阅读,或是已没有阅读这些经典的能力。
马尔克斯的作品在我国从风靡一时到“读不下去”,这是文化生态严重蜕变的大问题。我们正面临着一场重大的文学危机、文化危机。
一方面,年轻人沉溺于浅阅读,如卡通、网络平台等碎片化阅读,不再问津经典作家及经典作品,甚至连中短篇小说也无暇顾及。很多非常畅销的作品往往最没有内涵和民族特色,最没有社会担当和家国道义。然而,可悲的是,它们却瓜分了阅读市场中的巨大份额。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被资本推动着走向全球每一个角落。读不下经典正符合了跨国资本主义全球文化“工业化”“娱乐化”的消费主义本质诉求,同时也是我们自动放弃文化操守、拥抱消费主义导致的可怕现象。
我们与经典渐行渐远这一趋势由美国华尔街主导,正是娱乐至死的表现。《百年孤独》中祖祖辈辈愚公移山般创造的家园被跨国资本洪水般毁于一旦的描写,难道还不够振聋发聩吗?
事实上,作为研究这些经典的学者,我们同样也有被边缘化、曲高和寡、吃力不讨好的感觉。 “距上天太远,离美国太近”的马尔克斯及“文学爆炸”的遗产值得重视,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摘编自陈众议<<百年孤独)读不下去是个大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尔克斯曾做过新闻记者,这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所以他的作品才会成为文学经典并获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高度评价。
B.杰拉尔德·马丁认为,《百年孤独》体现了拉丁美洲人首次对自己的认可,文学作品与政治素材的相融使马尔克斯成为受尊敬的作家之一。
C.20世纪的世界文坛充斥着标新立异的反叛和“新”“奇”“怪”的作品,一些拉美作家竖起守望的大旗,坚持对传统民族文学的传承。
D.尽管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新版的发行量突破了百万册,但这本书在我国登上了“读不下去的小说”榜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它是马尔克斯创作的灵感来源,马尔克斯认为自己是现实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作品比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更有价值。
B.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既有对民族伟大传统的肯定和褒奖,也有对民族落后、愚昧的针砭,它对读者有警示作用,是一部民族史诗。
C.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只关注马尔克斯作品的结构、技巧等;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才关注马尔克斯作品的内在因素和精神诉求。
D.马尔克斯的作品在我国没有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受资本的影响,沉溺于浅阅读,他们已经没有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提到的“文化危机”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传统手工艺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放弃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采用机械化生产或粗制滥造的方式制作手工艺品。
B.一些作者为追求点击率和商业利益,不再用心创作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而是批量生产同质化的爽文,导致文学市场鱼龙混杂。
C.某选秀节目中,一群在国外经过训练的少年们争相展示自己的才华,他们造型怪异,表情夸张,动作粗俗,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在购买食品、服装等商品时,往往会购买过多的数量,导致大量的食物被丢弃,衣物被闲置浪费。
4.马尔克斯的作品对中国文学有什么影响?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某班级拟举办一场以“经典阅读”为话题的活动,你打算向同学们推荐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这本书,请结合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推荐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贵 生① 沈从文
第二天贵生正想到桥头去找杂货商人谈话,一个从围子②里来的人告他说,围子里有酒吃, 五爷纳宠,是桥头浦市人的女儿。已看好了日子,今晚进门,要大家在煞黑前去帮忙,抬轿子接人!听到这消息,贵生好像头上被一个人重重地打了一闷棍,呆了半天转不过气来。
那人走后,他还不大相信,一口气跑到桥头杂货铺去,只见杜老板正在柜台前低头用红纸封赏号。
那杂货铺商人一眼见是贵生,笑眯眯地招呼他说:“贵生,你到什么地方去了?好几天不见
你,我们还以为你做薛仁贵当兵去了。”
贵生站在外边大路上结结巴巴地说:“大老板,大老板,我有句话和你说。听人说你家有喜事,是真的吧?”
杜老板举起那些小包封说:“你看这个。”一面只是笑,事情不言而喻。
贵生听桥下有捶衣声,知道金凤在桥下洗衣,就走近桥栏杆边去,看见金凤头上孝已撤除,一条大而乌光的辩子上簪了一朵小小红花,正低头捶衣。贵生说:“金凤,你有大喜事,贺喜贺喜!”金凤头也不抬,停了捶衣,不声不响。贵生从神情上知道一切都是真的,自己的事情已完全吹了,完了,一切都完了。再说不出话。回到铺子里对那老板狠狠看了一眼,拔脚就走了。
晚半天,贵生依然到围子里去。
贵生到围子里时,见五爷穿了件春绸薄棉袍子,外罩一件宝蓝缎子夹马褂,正在院子里督促工人扎喜轿,神气异常高兴。五老爷一见贵生就说:“贵生,你来了,很好。吃了没有?厨房里去喝酒吧。”又说:“你生庚属什么?属龙晚上帮我抬轿子,过溪口桥头上去接新人。属虎的就不用去,到时避一避!不要冲犯!”
贵生呆呆怯怯地说:“我属虎,八月十五寅时生,犯双虎。”说后依然如平常无话可说时那么笑着手脚无放处。看五爷分派人做事,扎轿杆的不当行,就走过去帮了一手忙。到后五爷又问他喝了没有,他不作声。鸭毛伯伯③已换了一件新毛蓝布短衣,跑出来看轿子,见到贵生,就拉着他向厨房走。
几个长工打赌,有的以为金凤今天不会哭。有的又说会哭,还说看那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就是个会哭的相。正乱着,院中另外那几个扎轿子的也来到厨房,人一多话更乱了。
贵生见人多话多,独自走到仓库边小屋子里去。见有只草鞋还未完工,就坐下来搓草编草鞋。心里实在有点儿乱,不知道怎么好。
看看天已快夜了。
院子里人声嘈杂,吹唢呐的大约已经喝个六分醉,把唢呐从厨房吹起,一直吹到外边大院子里去。且听人喊燃火把放炮动身,两面铜锣当当地响着,好像在说:“我们走,我们走,我们快走!”不一会儿,一队人马果然就出了围子向南走去了。
估计新人快要进围子时,鸭毛伯伯邀贵生往后面竹园子去,一面走一面谈话。
“贵生,一切真有个定数,勉强不来。......乡下有的是人,你想想看。五爷凑巧就看上了那杂货铺女儿,一说就成,不是命是什么!”
贵生一脚踹到一个烂笋瓜上头,滑了一下,轻轻地骂自己:“鬼打岔,眼晴不认货!”
鸭毛伯伯以为话是骂杜老板女儿,就说:“这倒是认货不认人!"
鸭毛伯伯接着又说:“贵生,说真话,我看杂货铺杜老板和那丫头,先前对你倒很有心,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还不明白。其实只要你好意思亲口提一声,天大的事定了。天上野鸭子各处飞,捞到手的就是菜。二十八宿闹昆阳,阵势排好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你不先下手,怪不得人!”
贵生说:“鸭毛伯伯,你说的是笑话。”
鸭毛伯伯说:“不是笑话!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十天以前,我相信那小丫头还只打量你同她俩在桥头推磨打豆腐!你自己拿不定主意,这怪不得人!”说的当真不是笑话,不过说到这里,为了人事无常,鸭毛伯伯却不由得不笑起来了。
两人正向竹园坎上走去,上了坎,远远的已听到唢呐呜呜咽咽的声音,且听到爆竹声,就知道新人的轿子快来了。围子里也骤然显得热闹起来。火炬都点燃了,人声杂沓。
三大炮放过后,唢呐吹“天地交泰”,拜天地祖宗,行见面礼,一会儿唢呐吹完了,火把陆续熄了,鸭毛伯伯知道人已进门,事已完毕,拉了贵生回厨房去一面告那些拿火把的人小心火烛。 厨房里许多人都在解包封,数红纸包封里的赏钱,争着倒执水到木盆里洗脚,一面说起先前一时过溪口接人,杜老板发亲时如何慌张的笑话。且说杜老板一定醉倒了,免得想起女儿今晚上事情难受。鸭毛伯伯重新给年青人倒酒,把桌面摆好,十几个年青长工坐定时,才发现贵生早已溜了。
半夜里,五爷正在做梦,忽然围子里所有的狗都狂叫起来。鸭毛伯伯起身一看,天角一片红,远处起了火。估计方向远近,当在溪口边上。一会儿有人急忙跑到围子里来报信,才知道桥头杂货铺烧了,同时贵生房子也走了水。一把火两处烧,十分蹊跷,详细情形一点不明白。
鸭毛伯伯匆匆忙忙跑去看火,先到桥头,火正壮旺,桥边大青树也着了火,人只能站在远处看。杜老板和癞子④是在火里还是走开了,一时不能明白。于是又赶过贵生处去,到火场近边时,见有些人围着看火,谁也不见贵生。人是烧死了还是走开了,说不清楚。鸭毛伯伯用一根长竹子试向火里捣了一阵,鼻子尽嗅着,人在火里或不在火里,还是弄不出所以然。他心中明白这件事。火究竞是怎么起的,一定有个原因。转围子时,半路上碰着五爷和新姨太太。五爷说: “人烧坏了吗?”
鸭毛伯伯结结巴巴地说:“这是命,五爷,这是命。”回头见金凤正哭着。
(有删改)
[注]①选自沈从文小说集《贵生集》。老实本分的贫民贵生暗恋桥头杂货铺杜老板的女儿金凤,但因金凤八字怪、长相“克”人(金凤娘得心绞痛病去世)的流言,贵生一直犹豫不决,迟迟不敢提亲。等到贵生终于下定决心去提亲时,金凤已被杜老板许给财主员外五爷做妾。②围子:用土石筑成的围墙或障碍物。③鸭毛伯伯:五爷家的长工。④癞子:杂货铺的伙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贵生不相信五爷纳宠的消息,急忙跑去杂货铺,向杜老板和金凤求证消息的真实性。
B.为了不冲犯新人,五爷不让属虎的贵生晚上帮忙抬轿子,体现了五爷对贵生的轻视。
C.鸭毛伯伯认为,贵生没有抓住机会向杜老板提亲,导致失去了金凤,这一切都是命。
D.半夜里,桥头杂货铺和贵生的房子都着了火,着火原因不明,贵生的去向也不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贵生“对那老板狠狠看了一眼”,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贵生的情绪。
B.五爷在小说中虽然着墨不多,却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鸭毛伯伯以全知视角劝说贵生,使小说的情节更真实可信,增强了读者的代人感。
D.小说结尾,贵生到底“是烧死了还是走开了”,小说没有明确交代,具有留白效果。
8.选文中贵生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4分)
9.曾有人采访沈从文时问他“为什么总是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沈从文说“我一向同情受压迫者”。请简要谈谈选文是如何体现作者对受压迫者的同情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日:“湘君何神?”博士对日:“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日“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徒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三十四年,徙治狱吏不直者, 筑长城及南越地。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日:“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日:“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日:“吾德出自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日:“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日:“今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日:“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千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簾。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驳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暗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久之,日:“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遂罢谋,无禅意也。
(选自《说苑·至公》,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能A以及人B陛下所谓C自营仅存之D主也E何暇F比德G五帝国欲官天下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往、到......去,与《鸿门宴》“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之”意思相同。
B.略,抢掠、夺取之意,与《送东阳马生序》“略无慕艳意”中的“略”意思不同。
C. “臣请说之”与《谏逐客书》“而陛下说之,何也”中的"说”意思不同。
D.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与《师说》“则耻师焉”中的“耻”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派人打捞周鼎,却未找到,又加之去湘山祭拜时,遇上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所以生气,派人把湘山树木砍光,这足见秦皇的暴虐。
B.秦始皇充分利用犯罪的人,让刑徒砍伐湘山上的树木,有的被派去攻取土地,有的被派去戍守边境,也有的被派去修筑工事。
C.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就像古代五帝传位让贤那样,下诏令推行禅让制,但是最终在鲍白令之的极力反对之下废除了这个诏令。
D.鲍白令之认为秦始皇大兴宫室,广搜美女财货,一心只知道享乐,偏颇自私而不顾及他人,耗尽天下的资财,竭尽全国民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三十四年,徙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4分)
(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4分)
14.材料二中,鲍白令之认为秦始皇不能使天下公有。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说说秦始皇为什么
难以像五帝那样使天下公有。(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工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落星寺岚漪轩① 黄庭坚
落星开士②深结屋③,龙阁老翁④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注]①岚漪轩:在落星寺内。②开士:佛家语,指僧人。③结屋:建岚漪轩。④龙阁老翁:诗人舅父李常。李常曾为龙图阁直学士,故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详细讲述了岚漪轩的建造过程,龙阁老翁题诗表明了岚漪轩惹人喜爱。
B.“小雨藏山”和“空山新雨后”都营造了清新、宁谧的意境,给人宁静之感。
C.诗人和写《山居秋暝》的王维一样,从自然景致中获得了平淡、闲适的心境。
D.诗歌尾联描述了僧人用藤枝烧火煮香茗的场景,体现了寺中幽居的清虚绝俗之情。
16.“与世隔”写出了岚漪轩远离尘世的特点,诗歌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点?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宫殿比作蜂房和水涡的两句是“ , ”
(2)《周髀算经》中说“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说“ ,
”,意思是阳光照进房间,室内才明亮起来。这两种说法均涉及光线反射的原理。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如李白诗歌中“ , ” 两句就包含了数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从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冰雪与年的深层关联。
居住是生存与冰雪的博弈。传统东北民居“烟囱安在山墙外,窗户纸糊在外”,东北人不仅要砌厚墙,还要装双层窗户来抵御凛冽的寒风,在烟囱设计上也 A 。人们把烟囱立在房屋外面,通过特殊构造防止倒烟和热量向室外散发。过年期间,冰雪封门时,一家人围着火炉取暖,这就是年的惬意。①过去,几乎差不多家家有“火盆”,②人们将炭火盛于盆中,③将盆置于炕桌下,④老人抽着早烟,⑤孩童烤着土豆,⑥严寒挡在门外,⑦这就是东北人“猫冬”的来源。
冰雪催生“交通工具”智慧。在东北,狗拉雪橇曾是林海雪原里的“快车”,哈士奇等耐寒犬拉着雪橇穿梭,送货载人,铃声清脆,划破雪野寂静;冰车是孩童至爱的玩具,木板下镶铁条或钢珠,孩童手持铁棍助力,在冰面上
B 。过年时,坐着雪橇走亲戚曾是别样的东北风情。而今,( 甲 ),每年在冰雪到来之前,很多人早早地就给汽车装上防滑链或换上防滑胎,这也是东北人特有的习惯。
饮食文化更是冰雪孕育的美味传奇。冻货勘称东北“户外冰箱”特产,冻梨、冻柿子,冷水一泡,冰壳下果肉软糯,果汁冰爽甘甜,在室内躁热时来上一口,冰火两重天;黏豆包用黄米面包着红豆馅,蒸熟后耐储存,寒冬户外劳作,揣几个在怀里,饿时咬上一口,热气腾腾暖全身。此外, 因为冬季漫长而寒冷,为了( 乙 ),东北人发掘出了独特的储菜窖并养成了在雪地埋肉的习惯。储菜窖是利用地下的桓温环境来储存蔬菜,而在雪地埋肉则是将肉类埋在雪中,利用自然低温来保鲜。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请结合上述文字简要概括东北人在冰环境下的生活特点。(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富有并不在于拥有很多财产,而在于拥有很少需求。”印
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的甘地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富有,是拥有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财富的定义各不相同,有人追求物质的丰裕,有人则更看重精神的富足。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A(“所以他的作品才会成为文学经典并获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高度评价”错误,原文是“如
果我没有新闻工作的基础,我的作品不能达到今天的效果”,做过新闻记者是他的作品取得巨
大成就的原因之一,不是他的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全部原因,也不是他获得克林顿的高度评
价的原因)
2.B(A项,“现实主义作品比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更有价值”错误,于文无据。C项,“中国读者只
关注”错误,原文是“他们更多关注的是马尔克斯作品的结构、技巧等”。D项,“是因为…他
们已经没有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错误,原文是“他们或是不屑于阅读,或是已没有阅读这些
经典的能力”,“没有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是原因之一)
3.D(D项,谈的是过度消费、浪费资源的行为,不属于材料二中提到的“文化危机”。A、B、C三
项都涉及文化生态中存在的严重现象,属于材料二中提到的“文化危机”)
4.①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代表的拉美文学为中国“寻根文学”提供了借鉴。②马尔克斯
的作品为中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多种借鉴方式。(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
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5.①《百年孤独》表现出马尔克斯独特的想象力、清晰的思路及真实的情感,他真正地捕捉到了
人类的痛苦和愉快。②《百年孤独》把严肃的政治素材融人文学作品,表现了马尔克斯对拉丁
美洲国家政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怀及其责任感、使命感。③《百年孤独》取材于现实生活,
传承了数千年世界文学经典的现实主义要素,具有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值得阅读和借鉴。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6.B(“体现了五爷对贵生的轻视”错误,五爷比较迷信,认为属虎的人会冲犯新人,所以才不让
属虎的贵生帮忙抬轿子,这并不能体现五爷对贵生的轻视)
7.C(“鸭毛伯伯以全知视角劝说贵生”错误,鸭毛伯伯并没有全知视角,他只是以自己的理解来
劝说贵生)
8.①当听到五爷纳金凤的消息时,贵生很震惊。②当从杜老板和金凤那里得到确切消息时,贵
生无奈又愤恨。③五爷纳金凤那晚,贵生心乱如麻,特意避开众人。④同鸭毛伯伯谈话时,贵
生懊悔自责。⑤两处着火,贵生失踪,暗示了他的绝望。(每点1分,答出四点或以上的给4
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9.①贵生出身贫寒,老实本分,勤劳能干,纯朴善良,却无法获得婚姻的幸福,最终在绝望中离奇
失踪,不知死活,体现了作者对贵生不幸命运的同情。②贵生的不幸与其自身有关。贵生迷
信,相信流言,错失提亲时机;面对五爷,贵生表现出明显的顺民意识和奴化意识。对贵生形
象的刻画体现了作者对贵生的同情。③身为长工的鸭毛伯伯与贵生一样,都是受压迫者,他
将所有的不幸归结为“都是命”,表现了受压迫者无力反抗现实,只能自欺欺人,体现了作者对
受压迫者的同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10.BEH[(原文标点)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
11.D(“丑”并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