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5届高考模拟试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安康市2025届高考模拟试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模拟精编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有一位资深的美国国会议员曾说,他在国会里作过无数次辩论演说,但只说服过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这位国会议员能这样自我调侃,是因为他很明白辩论自身的局限。
②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懂。从微博叫骂发展到约架,便是辩论越说越僵的极端表现。
③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知道,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者”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论理不需要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
④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
⑤然而,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
⑥听众是谁,这是说理首先需要确定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实际的说理策略、方式,并使得说理具有说服或宣传的不同性质,例如,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大张旗鼓的中苏两党论战,其实双方都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争取第三者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并没有多少国际的第三者对这种恶狠狠的论战感兴趣,因此,论战实际上是用来作为一种对内宣传的手段。这样的争论根本不可能达成任何共识或妥协,最后定然会以争论者们相互交恶,彼此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而告终。
图1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
⑦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注的是那种能够达成某种共识,至少是达成某种妥协的争论。它需要在争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方的主张和理由。简略而言,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六个要素:主张(claim)、前提(warrant)、依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和反驳(rebuttal)(见图1)。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依据、前提、支持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⑧形式逻辑论证是以它本身的说理结构为准的,对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等并不关心。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这样的说理有它的理性(它自己说得通),但却没有公共理性(别人无法接受它的前提)。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
⑨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但是,在公共说理中,第三者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者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他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已经先在第三者眼里成了不值得尊敬、不值得信任的人。
⑩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者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如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的面目出现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他们习惯于用暴力的酷语、色语和秽语来武断地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者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
——选自徐贲《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素养良好的公众的舆论会影响公共说理的方式,避免双方越说越僵。
B.论辩式说理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导致了越说越僵的极端结局。
C.图尔敏论证模式和形式逻辑论证是两种不同的说理方式,前者注重听众,后者重视自身说理结构。
D.在公共说理中,说理结果的输赢不成为衡量说理成功与否的标准。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图尔敏模式中,说理一方要做好被对方质疑的准备,同时也可以质疑诘问对方,以此说服第三方。
B.第6段中,中苏两党论战的例子可以用“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现状采取打动学生的说理策略,学生深受鼓舞”这一例子来替代。
C.第9段中,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目的在于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D.改善微博等平台的叫骂、网暴等不良风气需要提高微博用户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根据文意,以下情况最符合良好“公共说理”特征的是(3分) ( )
A.网络上争论双方各自利用炒作造谣博得公众同情,以图获得舆论支持。
B.《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批评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几个方面—一解释,并结合现实和历史典故阐述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C.鲁大海来周家要求周朴园答应工人条件,痛骂周朴园恶行,结果被周朴园命令仆人拉下去。
D.苏格拉底用自己坚守的“正义”理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4.若将以下段落插入原文中,穿插在哪两段之间最恰当?为什么?(4分)
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无论它本身如何严密,都不能保证能说服第三方,更不要说对方了。在充满分歧的政治世界中,公民简单说出自己觉得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不足够,而是要找出其他人也能够共享的理由。群体内部说理的“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罗尔斯视之为“公民相互合作,才能成就的共同事业”。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各方不愿或无法放弃各自的利益,仍然会无法说服对方。由于说服或争论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
穿插在:________
a.④和⑤段之间 b.⑥和⑦段之间 c.⑦和⑧段之间 d.⑧和⑨段之间
理由:
5. 请一一比对“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中的六个要素,对下列言论进行评析。
在《圣经》中,龙被描述为撒旦、魔鬼的化身,是邪恶暴力的象征,中国人崇拜“龙”,背后必定有称霸世界的野心。(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跑警报
宗璞
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也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卤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卤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卤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卤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挨着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孟先生,”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已经拉了紧急警报,照说敌机已经到昆明上空了。”弗之说。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的声音。黑骏骏的洞里声息皆无。
半晌,小娃忍不住了,小声说:“讲个故事吧。”“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声音很好听。猫不愿待在篮子里,更大声地叫起来。罗老板喝道:“不听话!等着掐死你!”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喵——”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
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
(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文本二:
跑警报
汪曾祺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天两头有警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
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有删改)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6.关于文本一“防空洞”的场景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弗之进入防空洞后审视着洞内,洞内的各种声音表现了人们在战火中的生存处境以及心理状态。
B.罗老板唯恐小孩出声引来敌机,缺乏常识,令人啼笑皆非,真实反映出了一部分人的恐惧心理。
C.把防空洞里的人们比作被猫玩弄的老鼠,轻松诙谐,写出在长期的斗争中,躲警报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D.警报解除,人们走出防空洞。文末对天空、云彩、腊梅的描写,颇有古典诗词“以景结情”的意味。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本一通过场景推动故事,围绕弗之在校上课、躲进防空洞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人、事、境融为一体。
B.文本一中庄卤辰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于乱世中的坚守。
C.文本二作者将“跑”警报之“跑”与“躲”“逃”相比,认为“跑”字更从容、有风度,但略带讽刺之意。
D.文本二重点刻画了人们在战争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但读者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现实中被轰炸的痛苦和煎熬。
8.请结合文本分析西南联大学生“跑警报”有哪些特点。(4分)
9.有人认为,宗璞和汪曾祺的同名作品《跑警报》虽然选材相同,但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不同,主旨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九年,昊王谓①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不可入,今果何如?”二将曰:“夫战,借胜以成其威,非常胜之道。”吴王曰:“吾欲复击楚,奈何而有功?”孙武曰:“囊瓦②者,贪而多过于诸侯,而唐、蔡怨之。王必伐,得唐、蔡而可伐楚。”吴王于是使使谓唐、蔡曰:“楚为无道、虐杀忠良,侵食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举兵伐楚,愿二君有谋。”唐侯使其子乾为质于吴三国合谋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水为阵。子常遂济汉而阵,自小别山至于大别山,三不利。十月,二师阵于柏举。阖闾之弟夫概晨起请于阖闾曰:“子常不仁,贪而少恩,其臣下莫有死志,追之必破矣!”阖闾不许。夫概曰:“所谓臣行其志不待命者,其谓此也。”遂以其部五千人击子常。大败走,奔郑,楚师大乱。吴师乘之,遂破楚众。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夫概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雍澨五战,径至于郢。
(节选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材料二:
吴王问孙武曰:“衙地①必先,吾道远发后,虽驰车骤马,至不能先,则如之何?”孙武曰:“诸侯三属,其道四通,我与敌相当,而傍有国。所谓先者,必重币轻使,约和傍国,交亲结恩,兵虽后至,众以属矣。简兵练卒,阻利而处,亲吾军士,实吾资粮,令吾车骑,出入瞻候。我有众助,彼失其党,诸国犄角,震鼓齐攻,敌人惊恐,莫知所当。”
(节选自《武经总要·前集》)
【注】①吴王:固间,春秋后期吴国君主。吴王阖间三年,固闾率军攻打楚国,夺取了楚国的舒邑,谋划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将军孙武说:“此时民众疲劳,不能立刻攻打郢都,要等待时机。”②囊瓦:春秋时楚国大夫,字子常。③衢地:指各国相毗邻的要冲。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唐侯使其子A乾为质B于吴C三国合谋D伐楚E舍舟F于淮汭G自豫章H与楚夹汉水I为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奈何,意为怎么办,与《屈原列传》“奈何绝秦欢”中的“奈何”含义不同。
B.阵,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格局,与成语“临阵磨枪”中的“阵”词义和用法都相同。
C.重币,指重金、厚礼。币是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也泛指用作礼物的车马玉帛等。
D.简,文中意为“选择”,与《出师表》中“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村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吴王阖闾九年,阖闾希望再次攻打楚国,并向伍子胥和孙武咨询取胜的方法,孙武建议获得唐国和蔡国的支持,与他们一同讨伐楚国。
B.楚国大夫囊瓦率领楚军渡过汉水抢占先机,从小别山到大别山三次打败吴军,吴王的弟弟夫概违背阖闾的命令发动进攻,终于大败囊瓦。
C.吴军追打楚国军队追到清发这个地方,夫概建议等到对方渡河渡到一半后再发动进攻,阖闾听从了他的建议,再次打败吴军。
D.吴王向孙武请教作战时的方法策略,孙武认为既要采取有效的外交策略,也要重视军队内部兵卒的训练、资粮的充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战,借胜以成其威,非常胜之道。
译文:
(2)吾道远发后,虽驰车骤马,至不能先,则如之何?
译文:
14.材料一中孙武等人是怎样践行材料二的兵法主张的?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广陵观兵①
曹丕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 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 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②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③,实始剪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④。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⑤。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⑥,悠悠多忧伤!
【注】①公元225年,魏文帝曹丕领兵东征孙权,行幸广陵(今扬州),在长江边举行了阅兵式。②戢(jí): 收敛,收藏。③古公, 即周文王的祖父亶父,他在岐山下修建宫室,发展耕作。④鲁襄公二年,晋国率诸侯军队讨伐郑国时,采用孟献子的建议在虎牢修筑城防,迫使郑国不战而俯首称服。⑤汉宣帝时名将赵充国,主张“罢骑兵”“合万人留屯田”,使羌人的先零部落失去盘踞地, 四万余人降汉。⑥东山诗: 出自《诗经》,诗歌以周公东征为背景,表达士兵久役不归之痛。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猛将”两句,写威猛的将士们同仇敌忾,显现出锐不可当的气势。
B.“不战”两句与“量宜运权略”照应,表现出曹丕作为政治家的抱负。
C.“古公”六句,连用三个典故,含蓄表达了对治国贤臣的渴求。
D.叙写观兵场景时既有直接描写,也有侧面烘托,颇具画面感。
16. 汉代文学家刘桢评价曹丕“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请结合诗句,简述本诗的“壮思”有哪些内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作者写琵琶女回忆当年做歌女时被纨绔子弟追捧的盛况的一句是:“ , 。”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认为不同政见者辩证得失时,应该先明确“名”与“实”的根本原因是:“ , 。”
(3)古典诗歌注重通过意象表达情感,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以景结情”是其中一种常见手法,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A ,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吴国君王夫差修凿邗沟。隋炀帝大规模开凿大运河,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以向东北延伸的永济渠、向东南延伸的通济渠连接若干水道及其支流,加上杭州以北的江南河,大运河连通了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二千七百多公里。①千里波涛,帆樯连绵,正如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所言,“共禹论功不较多”。历经数千年陆续开凿,②大运河不仅发挥着持续贯通南北的作用,也沟通了运河沿岸和更广大区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③隋唐大运河发挥的历史作用不局限于它流经的几个区域,④它是将古代中国的核心地区、战略要地、经济重地和海陆丝绸之路有效连接起来的重要通道,将运河沿线地区、延伸地区、辐射地区的众多民族及边疆地区有机地联系起来,⑤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辐射和延伸的区城扩展到北方的欧亚草原、东南的辽阔海域以及西南的纵深区域,B 。因此可以说,⑥大运河为推广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六句话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夏日的傍晚,运河的风景像一幅瑰丽的油画。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树林、河流、青纱帐镀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锄而归的农民,打着鞭花的牧童,归来返去的行人,奔走于途,匆匆赶路。村中炊烟袅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气。鸟入林,鸡上窝,牛羊进圈,骡马回棚,蝈蝈在豆丛下和南瓜花上叫起来。
这块瓜田,从河岸上一直种到河坡下。瓜田的主人老木匠郑端午不但是一位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名高手瓜把式:他的瓜个儿大,皮儿薄,结得多,色、香、味都是上品,很是名贵。然而,他的瓜从不丢失。老木匠郑端午从十二岁学手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匠这一行的规矩最讲究。他这大半辈子,手艺上从没走过尺寸,规矩上从没差过板眼。①他是北运河两岸的活鲁班,但是从不目中无人,从不恶语伤人,更从不同行结冤,损人利己;因此,他在这一方是个出名的老好人。他的瓜田本来不必看守,就是手脚最不干净的人物,也不忍心偷他一个瓜,摘他一片叶;他住在瓜棚里,是为了驱赶黑夜进犯瓜田的刺猬和狼叭狗子。②白天,他常常到渡口上找摆渡船的柳罐斗,或是到钉掌铺找吉老秤,一坐就是半天一晌;等回到瓜田,到瓜垄里转一遭,哪一棵秧少了一个瓜,拨一拨瓜叶,扒一扒浮土,就会找到或是扒出三两个铜板。
(摘编自刘绍棠《蒲柳人家》)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的瓜个大,皮薄,结得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都写到了大运河,但表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分别加以概括。(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或大或小的苦难。即使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苦难依然不能被避免。对于苦难,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写道:“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也有人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苦难”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B项,“论辩式说理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导致了越说越僵的极端结局”错误。原文是“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而且“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僵”。选项化可能为必然,过于绝对化。
2.C C项,“第9段中,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目的在于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错误。第9 段主要谈图尔敏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不在于强调后者和法官一样重要,而是说明公众以舆论机制而非权威在公共说理里起到重要作用。
3.B 根据文本,论理不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而是以第三者(听众)为说服对象,说理目的不在于赢得论辩(不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而在于能够达成某种共识或妥协,强调逻辑、信誉和情绪。A项,错误。虽然关注了第三方公众,但手段恶劣,最终还是会导致网络叫骂,且以压倒对方为目的。B项,正确。王安石给司马光写信不仅从自己的立场阐明自己变法的缘由,还关照了司马光的观点和历史现实背景,表面上是和司马光写信,其实考虑到了朝中的第三方——其他大臣,对司马光非常尊重。C项,错误。鲁大海痛骂周朴园,周朴园命令仆人(将鲁大海)拉下去,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以压倒对方为目的,且并未关注第三方。D项, 错误。苏格拉底的说服对象是格黎东,是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不符合公共说理的定义。
4.① d ②理由:(1)该段先论证了形式逻辑在公共说理中的不足,然后转而谈公共说理的实质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要关注第三方公众。(2)前半部分承接第8段形式逻辑只强调逻辑推理,不强调“公共理性”的论述;(3)后半部分自然引出第9段图尔敏说理分析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的特征(或者说法庭或委员会判决的例子呼应了第9段法官和陪审员裁决的例子)。因此选D最合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行文思路、段落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群体内部说理的‘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可知该段落主要论证了公共说理背后的“公共理性”是一种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罗尔斯视之为‘公民相互合作,才能成就的共同事业’……由于说服或争论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当各方无法说服对方时,能够有让各方达成共识或妥协的机制。②该段的第一句“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无论它本身如何严密,都不能保证能说服第三方,更不要说对方了”和对“公共理性”的理解,承接第8段最后一句“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形式逻辑只强调逻辑推理,不强调“公共理性”的论述;③该段的最后一句“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到此为止,做一了结”的机制引出第9段“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中图尔敏说理分析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的特征,“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且法庭或委员会判决的例子呼应了第9段“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法官和陪审员裁决的例子。所以该段应该放在⑧和⑨段之间,因此选D最合适。
5.该说法不符合本文的“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1)图尔敏模式强调陈述主张的语气要保留一定空间。该言论“必定”过于绝对化。(2)图尔敏模式强调从依据到主张的前提应当是普遍性原则。该言论以中国人崇拜“龙”作为依据,但前提“龙是邪恶暴力的象征”只在部分文化中成立,不具有普遍性。(3)图尔敏模式的前提必须有理由支持。该言论以《圣经》对龙的描述作为龙形象的前提支持不具有普遍性,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祥瑞的象征。(4)图尔敏模式要有反例说明除非的情况。中国在国际上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等理念,并没有称霸事实,该言论可以被轻易推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对下列言论进行评析如下:
(1)从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语气要素(大部分、可能等)可知,强调陈述主张的语气要保留一定空间。该言论“必定”过于绝对化。(2)从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中可知,前提(用来连接依据和主张之间的普遍性原则),可知从依据到主张的是普遍性原则。该言论以中国人崇拜“龙”作为依据,但前提“龙是邪恶暴力的象征”只在部分文化中成立,不具有普遍性。(3)图中,图尔敏模式的前提必须有理由支持。该言论以《圣经》对龙的描述作为龙形象的前提支持不具有普遍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美好的象征。(4)图尔敏模式要有反例说明除非情况。如中国在国际上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等理念,并没有称霸事实,该言论可以被轻易推翻。所以该说法不符合本文的“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
6.C C项,“轻松诙谐”概括不全面,文本一“防空洞”的场景部分既轻松诙谐又令人沉重,躲警报对人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煎熬过程。
7.C C项,“轻松诙谐”概括不全面,文本一“防空洞”的场景部分既轻松诙谐又令人沉重,躲警报对人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煎熬过程。“但略带讽刺之意”错,作者认为“跑”字更从容、有风度,并无讽刺之意。
8.①对付警报经验丰富,从容镇定,在预行警报响时继续上课,空袭警报响起时才开始行动。②颇有读书人学院派风格的学以致用特点,有哲学系的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跑警报中可以拾到金子的推论,且真的捡到。③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气无畏与安之若素,有学生在以不跑来对待跑警报,即使危险就在眼前也不动声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联大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可知,对付警报经验丰富,从容镇定,在预行警报响时继续上课,空袭警报响起时才开始行动。由“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可见,颇有读书人学院派风格的学以致用特点,有哲学系的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跑警报中可以拾到金子的推论,且真的捡到。由“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可见,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气无畏与安之若素,有学生在以不跑来对待跑警报,即使危险就在眼前也不动声色。
9.①宗璞的作品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虚构了“弗之”这一人物,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风骨,长期抗战中的乐观、豁达,于乱世中的坚守,赞美先辈坚忍为拔,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精神;也塑造了“罗老板”这样的普通民众形象,表现灾难面前普通人的恐惧,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②汪曾祺的作品是散文,作者通过切身体验和细致的观察,叙写了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时期“跑警报”的种种“趣事”,形散而神聚,感悟人生道理,凸显中华民族不能被征服的儒道互补的“不在乎”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文体上看,宗璞的作品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虚构了“弗之”这一人物,全文通过叙述“弗之”的生活场景,来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风骨,长期抗战中的乐观、豁达,于乱世中的坚守,如文中写道“卤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从主旨上看,赞美了先辈坚忍为拔,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精神;也塑造了“罗老板”这样的普通民众形象,表现灾难面前普通人的恐惧,如“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从文体上看,汪曾祺的作品是散文,作者通过切身体验和细致的观察,如“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天两头有警报”“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等内容,叙写了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时期“跑警报”的种种“趣事”,形散而神聚,感悟人生道理。从全文的主旨看,凸显中华民族不能被征服的儒道互补的“不在乎”精神,如文中写学生面对危险安之若素的内容“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
10.CEG “其子乾为质于吴”作谓语动词“使”的宾语,唐侯为本句主语,故 C 处断开;“伐楚”是“合谋”的宾语,故 E处需要断开;“自豫章与楚夹汉水”作为阵的状语,并且与前句语义内容相差较远,故其前 G 处需断开。
11.B B项,文中“阵”是名词作动词,意为“排列阵势”,与“临阵磨枪”中的“阵”用法不同。A 项,“奈何绝秦欢”中的“奈何”是“为什么”的意思,与文中意思不同。
12.B “从小别山到大别山三次打败吴军”错误。原文“三不利”的主语是子常,是楚军三次失利了。
13.(1)战争,凭借着胜利来成就自己的威势,但这不是保证每战必胜的法则。
(2)我军路途遥远而出发又晚,即使是驱车快行,策马奔驰,也不能赶在敌军之前到达,这该怎么办
14.①阖闾派出使者结交唐、蔡两国国君,合谋讨伐楚国,是对“约和傍国,交亲结恩”的践行。②等到对方渡河渡到一半后再发动进攻,是对“阻利而处”的践行。(如果学生回答“追击途中,吴军让士兵吃了楚军做的饭后继续追赶,是对‘亲吾军士,实吾资粮’的践行”也可得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九年,吴王对伍子胥、孙武说:“当初你们说还不能攻入郢都,现在究竟怎么样 ”两位将军说:“战争,凭借着胜利来成就自己的威势,但这不是保证每战必胜的法则。”吴王说:“我想再次进攻楚国,怎么做才能有成效 ”孙武说:“囊瓦这个人,贪婪而且多次得罪诸侯,因而唐、蔡两国都恨他。大王如果一定要攻打楚国,必须得到唐、蔡两国的支援。”吴王于是派使者对唐、蔡两国国君说:“楚人做事暴虐无道,残暴地杀害忠臣良将,不断地侵占诸侯国的土地,囚禁侮辱两位国君。我想出兵讨伐楚国,希望两位国君一起来出谋划策。”唐侯让他的儿子乾到吴国作人质。三国共同谋划攻打楚国,军队驻扎在淮河水湾,从豫章与楚军夹着汉水摆开阵势。子常就率楚军渡过汉水摆好阵势,从小别山一直部署至大别山,楚军连吃三次败仗。十月,楚、吴双方军队在柏举摆开阵势。阖闾的弟弟夫概一早起来向阖闾请求说:“子常不仁,贪婪而缺少恩德,他的部下都没有为他拼死殉身的志向。现在如果追击他们,一定能打败他们。”阖闾不同意。夫概说:“所谓臣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需要等待君主的命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于是就带着自己的五千部众攻击子常。子常大败,逃奔郑国,楚军大乱。吴军追赶楚军,到了清发,正准备进行攻击。夫概说:“被围困的野兽还会争斗一番,何况是人呢 如果明知必有一死还同我们拼死作战,就一定会打败我们。如果让已经渡过河的楚军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逃脱,那后边渡过河的人会羡慕已经渡河的人,楚军就没有争斗的心志了。渡河一半后就可以攻击。”他听从了,又一次打败了楚军。楚军做饭,吴军又赶到了,楚军又奔逃,吴军吃完饭又接着追击楚军。在雍澨经过五次战斗,吴军到达了楚国的郢都。
材料二:
吴王问孙武说:“衢地作战必须争取先机,我军路途遥远而出发又晚,即使是驱车快行,策马奔驰,也不能赶在敌军之前,这该怎么办 ”孙武说:“诸侯之地三属,道路四通,我军与敌军力量相当,而周围又有其他国家。所谓先到,必须用重币厚礼轻车遣使,与其他国家约和修好,建立亲善关系,结为友好之国,虽然在军事上我军后至,可是周围的诸侯国已经和我们结交。然后选练兵卒,据险守利而设防,关心我方士兵,充实我军资粮,命令我军车队和骑兵出去侦察敌情。我军有友邻诸侯国的支持,敌人失去可以争取的友国,我军与其他诸侯互为犄角,擂鼓进攻,一齐攻敌,敌军恐慌失措,就会不知道怎样抵挡防守。”
15. C “对治国贤臣贤臣的渴求”错误。“古公”六句,诗人以此六句,盛推昔贤创建之奇勋,借以披露“不战屈敌虏”的怀抱。无论是古公亶父、孟献子,还是赵充国,在诗人的眼中都是古代“戢兵”的“贤良”。
16.①从壮阔的阅兵环境、魏军的军容气势等,可看出诗人的自信与豪情。②写古人不战而屈人之兵、自身兴农筑室的决策等,可看出政治家的壮志与远谋。③用“六军咸悦康”与“东山诗”相比,可看出期望与周公比贤的胸怀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句前四句是对观兵的场景的描写,描写了汤汤水流、成山成林的戈矛、以及闪耀着日光的黑色铠甲,也通过“猛”“胆气”“纵横”等词,写出了将士们的英勇气势,这些都可以看出诗人的自信与豪情。诗句后七句中“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写出了想要通过不打仗而使敌人屈服投降,又想在淮河泗水这个地方发展农业,在徐州一带也建室筑屋,这些决策都可以看出政治家的壮志与远谋。另外,“六军咸悦康”意思是各部队都喜悦安康,“岂如东山诗”出自《诗经》,是诗经里的篇名,反应远征士兵归乡途中的思乡之情。朱熹认为是周公所作,反应周初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平定了管叔、蔡叔等的叛乱,最后胜利归来的一个普通士兵的又忧又喜的心理活动。诗人大约以为,他的运略之方,正合于昔贤“不战屈敌虏”之训。故“兴农淮泗间”四句,吐语从容,踌躇自得之情,溢于辞表。想到当年周公东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士卒归乡之际所唱的《东山》歌(《诗经·豳风》),毕竟吐露了久役不返的深切忧伤。相比之下,他曹丕的东征,却出现了“六军咸悦康”的局面。诗人因此在结句放声高吟:“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表现了一种凌越周公的一代帝王气派。用“六军咸悦康”与“东山诗”相比,可看出期望与周公比贤的胸怀抱负。
17.(1)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2)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3)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示例二:明月夜,短松冈。示例三: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示例四: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示例五: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8.A 中国开凿大运河的历史 B对世界历史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①修改为:“千里波涛,帆樯连绵,正如唐代诗人皮日休所言,‘共禹论功不较多’”;或修改为“千里波涛,帆樯连绵,正如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话,‘共禹论功不较多’”。(错误为“的”与“所言”杂糅)
②修改为:大运河不仅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的作用,也沟通了运河沿岸和更广大区域。(错误为“持续”位置不当)⑥修改为:大运河为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错误为搭配不当)
20.①原文中在名词“个”“皮”后面加了后缀“儿”,更口语化,有亲切意味,和文段表现的田园生活的氛围契合。②加入“儿”,增加了喜爱、欣赏的情味,更能凸显对老木匠种瓜技艺的赞叹。
21.示例一:①处,分号隔开了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将前后两个独立的句子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复句,前后两个复句间为因果关系,凸显了老木匠郑端午“老好人”的形象特征。
示例二:②处,分号隔开了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将前后两个独立的句子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复句,前后两个复句间为承接关系,表现了老木匠郑端午安恬散淡的性格,写出了他受人尊敬的事实。
22.文段I中重点表现是大运河的历史及其对中华民族和世界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文段Ⅱ中侧重表现的是大运河的风光之美、人情之美,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23.试题分析:这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五句话构成。前三句首先引用俗语,然后指出人生在世不如意是常事,苦难不能被避免。后两句话是人们对于苦难的两种解读,一种是冯梦龙认为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一种是有人认为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也只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材料以每一个生命个体一生都无法回避的“苦难”为话题,引出了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和当代人对于“苦难”的看法,启示我们去认识苦难,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之苦难。理解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和当代人对于“苦难”的看法是我们准确立意的关键。冯梦龙之言是从“人上人”的结果角度来看待苦难,认为苦难具有积极意义。而有人则持相反观点,认为苦难对于人生只有消极意义。可见,二者对于“苦难”的看法是相反的。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赞同某一观点,反对另一观点,也可以否定材料中两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苦难”是一个略显陈旧的话题,但是,一旦将它置于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角度去看待,它就会产生全新的意义。因为科技的力量,使得这个时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并不可能消除苦难。从个体层面讲,很多人一生所遭遇的困苦,不是依靠科技就可以改变的,从人类角度而言,科技暂时也无法使人类彻底远离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甚至,科技本身的发展也潜在地让这个世界有可能去面对新的苦难。因此可以说,苦难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一生都无法回避的话题。那么,如何认识苦难,又如何面对苦难?尤其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非常重要。冯梦龙是从结果来看待苦难的,只是他单一地认为苦难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人则直指苦难对生命只有负面效果。其实苦难可能给人带来卑微与屈辱;苦难也可能磨炼人的意志,从而引导人生走向成功;苦难本身并非成功的先决条件,不屈服于苦难的意志才是。从“感悟与思考”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对苦难的看法,然后分析苦难在人生中的作用和影响,最后阐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困难。可以认可材料中的一种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辩证地看待。
参考立意:
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②莫把苦难当作宝。③成就人生的不是苦难本身。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