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田家炳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不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不是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也与苏联等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有所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出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30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也被一些人认为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但实际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之路,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现代化之路也会不同,因而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对现代化实践、价值、制度的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类文明实践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形态已然形成。二是创造了独特的人类文明价值新形态。西方式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形态。三是创造了富有生机的人类文明制度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摘自肖贵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材料二:《参考消息》: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它们如何与中国的总体国情联系在一起?陈科:对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来说,不管是发展经济,还是发展其他方面都非常具有挑战性。中国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文化,这是令人钦佩的。《参考消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共同富裕。您认为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陈科:我觉得“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相当大的联系中国在过去40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增速领先于世界很多国家,但我要说的是,市场机制的副作用之一是收入差距变大。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要通过西部大开发、提供更多社会保险等方式来缩小这种差距。《参考消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您认为中国在践行这一理念方面做了哪些努力?陈科:中国已经作出减排承诺,到2030年,中国的碳排放将达到峰值,之后每年的碳排放将持续减少,直至2060年实现碳中和,《参考消息》: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何不同?陈科:西方拥有实现现代化的优越条件,中国是白手起家。中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是因为政府的高效治理。《参考消息》:中国是一个人口数量超过14亿的国家。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意味着什么?这对中国乃至世界又意味着什么?陈科: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比如,中国也采用市场经济,也借鉴西方的一些经验,也大力发展科技。基础设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鉴于印尼有这么多岛屿,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只有夯实基础设施,我们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印尼本届政府真正把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纳入了考虑范围,这说明我们确实在向中国学习。(摘自孙磊《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注:陈科,印度尼西亚德里亚尔卡拉哲学大学学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推动作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B.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本质体现在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C.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形态体现在实践、价值、制度三个方面。D.过去四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速居于世界前列,同时市场机制也使国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科学先进。B.举世瞩目的人类文明实践新形态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得益于党中央推行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C.中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有力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D.中国也借鉴西方经验,采用市场经济,说明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开放、多元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吉鸿昌:“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C.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D.鲁迅《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4.中国式现代化对其他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5.在班级时事分享会上,你将就“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作主题发言,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发言要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节选)汪曾祺文本一: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禅宗?都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论语》里的孔夫子是一个活人。他可以骂人,可以生气着急,赌咒发誓。我很喜欢《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以为这是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我欣赏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我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纯正的儒家。“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我很熟悉这样的充满人的气息的“人境”,我觉得很亲切。我喜欢这样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这是蔼然仁者之言,这样的诗人总是想到别人。有人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出我的思路,我想了想,说: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我不了解前些时报上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的实质和背景。我愿意看看这样的文章,但是我没有力量去作哲学上的论辩。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讲一点人道主义有什么不好呢?说老实话,不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不是经过拨乱反正,我不会产生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不会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人,不会去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也不会感到周围生活生意盎然,不会有透明的幽默感,不会有我近几年的作品。关于现代派。我的意见很简单: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接受外来影响,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派的某些表现手法。最新的现代派我不了解,我知道一点的是老一代的现代派。我曾经很爱读弗·沃尔芙和阿索林的作品(通过翻译)。我觉得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下的某些苏联作家是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的。比如安东诺夫的《在电车上》,显然是用意识流的手法写出来的。意识流是可以表现社会主义内容的,意识流和社会主义内容不是不相容,而是可以给社会主义文学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的。我的一些颇带土气的作品偶尔也吸取了一点现代派手法,比如我在《钓人的孩子》一开头写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大西门外的忙乱纷杂的气氛,用了一系列静态的,只有名词,而无主语、无动词的短句,后面才说出“每个人带着他一生的历史和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这颇有点现代派的味道。我写过一篇《求雨》,写栽秧时节不下雨,望儿的爸爸和妈妈一天抬头看天好多次,天蓝得要命,望儿的爸爸和妈妈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看着爸爸和妈妈,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望儿和一群孩子上街求雨,路上的行人看着这支幼弱、褴褛、有些污脏而又神圣的小小的队伍,行人的眼睛也是蓝的。这也颇有点现代派的味道(把人的眼睛画蓝了,这是后期印象派的办法)。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可以,而且我觉得只有这样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说,这样写是为了主题的需要。我觉得现实主义是可以、应该、甚至是必须吸收一点现代派的手法的,为了使现实主义返老还童。但是我不赞成把现代派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爱护祖国的语言。一个作家应该精通语言。一个作家,如果是用很讲究的中国话写作,即使他吸收了外来的影响,他的作品仍然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外来影响和民族风格不是对立的矛盾,民族风格的决定因素是语言。“五四”以后不少着力学习西方文学的格律和方法的作家,同时也在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徐志摩(他是浙江硖石人)、闻一多(湖北浠水人),都努力地用北京话写作。中国第一个有意识地运用意识流方法,作品很像弗·沃尔芙的女作家林徽因(福州人),她写的《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所用的语言是很漂亮的地道的京片子。这样的作品带洋味儿,可是一看就是中国人写的。外国的现代派作家,我想也是精通他自己的国家的语言的。用一种不合语法,不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的,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语言写作,以为这可以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恐怕是不行的。我的作品和我的某些意见,大概不怎么招人喜欢。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也许我有一天会像齐白石似的“衰年变法”,但目前还没有这意思。我仍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有点孤独,也不赖。(有删改)文本二: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笔下,“人道主义”是儒家思想根基加上政治风波淘洗后的结果,是对人的关心、尊重和欣赏。B.文中引用孔孟、陶渊明等诸多古人之言,传递出“儒家是讲人情”“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C.“我仍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有点孤独,也不赖”,由此逆推齐白石“衰年变法”意在达到“招人喜欢”的艺术境地。D.几位作家名字后的括号,作用是“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说明他们虽非北京人,却能用北京话进行写作。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莫春者”一段,在作者看来,之所以体现了“富于人情味”的生动,是因为它是“很美的生活态度”。B.《求雨》中,为服务主题,作者从后期印象派中吸收方法,将望儿、爸爸、妈妈和行人的眼睛都描绘成蓝色的。C.《窗子以外》等优秀作品,所用语言都是很讲究的中国话,说明凡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都能赢得读者尊重。D.作者的作品因为加入了“现代派”的手法而大放异彩,所以作者提倡在创作中应尽可能多地吸收现代派手法。8.结合原文简析“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这句话的含义。9.请结合文本二提供的信息,评析汪曾祺这篇文章具有“文艺随笔”哪些写作特点。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司马错论伐蜀刘向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标号涂黑故拔一国A而天下B不以为暴C利D尽西海E诸侯F不以为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亲魏善楚”的“善”与《归去来兮辞》中“善万物之得时”的“善”含义相同。B.“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C.文中“顾争于戎狄”的“顾”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去不复顾”的“顾”意思不同。D.文中“而使陈庄相蜀”的“相”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好自相扶将”的“相”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错认为具备三个条件王业方能实现:扩大领土使国家富裕,百姓富足使军队强大,广施恩德建立王业。B.张仪认为蜀国边远偏僻,攻打蜀国不仅不能建立名望,也得不到太多利益,应该攻打三川和周室,以图帝王之业。C.司马错认为攻打韩国不一定有利,如果周、韩知道自己的处境,两国定会为了自身安全联合齐、赵解救楚、魏。D.在听取了张仪与司马错的争论后,秦惠王最终采纳司马错的建议,选择攻打蜀国,使秦国更加强大。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1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司马错主张伐蜀的理由。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金词,完成小题。望海潮 献张六太尉邓千江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①。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看看,定远②西还。有元戎阃命③,上将斋坛④。区脱⑤昼空,兜零⑥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注】①皋兰:今甘肃兰州。②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③阃(kǔn)命:全权托付之意。④上将斋坛:萧何荐韩信于刘邦,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⑤区(ōu)脱:此指西夏营垒。⑥兜零:代指烽火。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从古城皋兰的险要处落笔,显示出边塞的雄伟和边防守御的坚固。B.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是为了更好地衬托战后凄冷肃杀的环境。C.以“看看”对接上下阕,由写景转向赞人,内有一股豪气贯通,连而不断。D.全篇句式错落,语言精炼而见气势,雄浑流畅,铮铮有声,充满韵律之美。16.这首词和柳永的《望海潮》都是投献之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下阕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古人对待“命”各有态度。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认为“人生亦有命”,并以反诘语气抒发“ ”的人生态度;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生命终将逝去,对待“天命”要“ ”。(2)郭橐驼善种树,有人问他诀窍。他说没什么秘方,只是“ , ”。尊重客观规律,为官也应如此。(3)鸥鸟常生活在水边,在水天之间翱翔,仪态闲雅,与人亲善。古典诗词中常用“鸥”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自由自在、淡泊宁静、闲适惬意等,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___①___。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___②___。但反过来,题得不好,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___③____。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马比较好骑,用骑马来类比题画,推理出好的画就好题。B.用经受过训练的马来类比画家,推理出画家要经过训练才能作好画。C.用略通骑术来类比题画,推理出题画不需要太多的技巧。D.用初次学骑类比初次学画,推理出初次学画不会让人十分着难。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间有种说法,“头南脚北”睡觉符合地磁方向,有益健康。这种说法有一定科学依据,但______①_____。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比较喜欢“坐北朝南”的居所,这是因为中国地处北半球,在朝南的房屋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照,但阳光有益人体健康。在“坐北朝南”的居所中,“头南脚北”睡觉可以避免睡眠时头部受到过多的冷辐射,减少头痛、感冒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头南脚北”睡觉是有科学依据的。同时,适宜的地磁强度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很多益处,比如镇静与改善睡眠。磁场强度低,兴奋性提高;磁场强度高,_____②______,呈现抑制状态,有助于睡眠。研究表明,一定的磁场强度,能延长睡眠时间,增加睡眠深度。但是,睡觉姿势并不一定要顺应地磁方向。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甚至同一地区地质特征也会有差异。地球磁力线虽能反映地球南北极整体磁力线的方向物点,但实际上,地球的地磁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局部地区有着自己的方向规律。睡眠情况除了考虑球整体磁力线方向的大环境外,______③_____。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人们常常以“种树”喻“育人”,如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柳宗元笔下郭橐驼的种树诀窍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细细思忖,这又何尝不是育人之法呢?然俗语也说“小树要砍,小孩要管”。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参考答案1.D 2.A 3.C 4.①政府的高效治理;②多元化的发展模式;③夯实基础设施。 5.①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出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②中国式现代化是白手起家,而西方拥有实现现代化的优越条件;③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30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而中国仅用了几十年;④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承载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形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D.“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市场机制的副作用之一是收入差距变大”。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科学先进”错,材料并没有比较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和西方现代化之路的优劣。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蕴含的哲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可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预示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方向”的论据。C.“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这句话侧重于“中国式现代化”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不能体现材料一中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创新的观点。B项和D项都强调我们更应该走自己的路,可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论据。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中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是因为政府的高效治理”可知,政府的高效治理;②结合“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比如,中国也采用市场经济,也借鉴西方的一些经验,也大力发展科技”可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③结合“基础设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鉴于印尼有这么多岛屿,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只有夯实基础设施,我们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可知,夯实基础设施。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出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出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②结合材料二“西方拥有实现现代化的优越条件,中国是白手起家。中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是因为政府的高效治理”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白手起家,而西方拥有实现现代化的优越条件;③结合材料一“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30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可知,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30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而中国仅用了几十年;④结合材料一“西方式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形态”可知,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承载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形态。6.C 7.B 8.①“中国式的”,是说作家在情感更受儒家思想影响;②“抒情的”,是说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对环境、对物、对生活,都表现出深沉的感情;③“人道主义者”,是说作者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 9.①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②笔调轻松,注意行文的理趣性。③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齐白石‘衰年变法’意在达到‘招人喜欢’的艺术境地”错误。齐白石晚年变法,是为了自出新意,变通画法。作者引用齐白石“衰年变法”只是想表明自己要改变,不能由此逆推齐白石“衰年变法”意在达到“招人喜欢”的艺术境地。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之所以体现了‘富于人情味’的生动,是因为它是‘很美的生活态度’”错误,作者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是因为“《论语》里的孔夫子是一个活人。他可以骂人,可以生气着急,赌咒发誓”。C.“说明凡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都能赢得读者尊重”错误。由原文“一个作家,如果是用很讲究的中国话写作,即使他吸收了外来的影响,他的作品仍然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所用的语言是很漂亮的地道的京片子。这样的作品带洋味儿,可是一看就是中国人写的”可知,《窗子以外》所用的语言是很讲究的中国话,说明用很讲究的中国话写作,作品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不是说明凡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都能赢得读者尊重。D.“所以作者提倡在创作中应尽可能多地吸收现代派手法”错误,原文是“我觉的现实主义是可以、应该、甚至是必须吸收一点现代派的手法的,为了使现实主义返老还童”“但是我不赞成把现代派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含义,需要结合句子中的关键词“中国式”“抒情”“人道主义者”进行分析。结合“我是一个中国人”“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可知,此处的“中国式”是指作者更多地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结合“我很熟悉这样的充满人的气息的‘人境’,我觉得很亲切”“这是蔼然仁者之言,这样的诗人总是想到别人”等句可知,“抒情的”是指作者内心的深沉情感。结合“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可知,作者关心人,尊重和欣赏人,因此是“人道主义者”。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分析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①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比如在谈“人道主义”时,曾祺列举了孔子、孟子、陶渊明的言论、作品来说明作者所认可推崇的“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在谈“现代派”时,作者列举自己作品中的情节设计来说明加入“现代派”的笔法可以为现实主义增色;在谈“爱护祖国语言”时,列举了几位现代文学名家的作品语言来佐证。②笔调轻松,注意行文的理趣性。比如作者在文末用了“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俗语来自谦,也用了“齐白石衰年变法”的事例来类比;用“颜带土气”戏谑自己的作品,用“使现实主义返老还童”等拟人的修辞来谈现代派的笔法。③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比如作者在文中肯定了作为中国的作家,受儒家思想影响之深,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熟稔,反对把西方的理论原封不动地搬来中国,同时表达了自己“坚持此路,不怕孤独”的文艺坚持。10.ACE 11.A 12.C 13.(1)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才是霸王之业。(2)橐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树经营观赏游览的富豪人和种树卖水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佣他。 14.①秦自身力量弱小,应先从易事做起。②蜀国偏僻且局势动荡,易伐易攻。③攻打蜀国能名利双收。【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拔一国”是动宾结构,其后停顿,“而”表转折,“天下”是下句主语,“而”前停顿,A处断开。“不以为暴”是“天下”的谓语,结构完整,C处断开。“利”,在此是名词,“尽”是其谓语,“诸侯”,名词,作“不以为贪”的主语,“诸侯”,前停顿,E处断开。故选ACE。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交好。/羡慕。句意:我们跟楚亲近,与魏交好。/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B.正确。C.正确。反而、却。/回头看。句意: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离开了又回头看。D.正确。辅佐。/偏指一方,她。句意:并且派秦臣陈庄去作蜀的相国。/好好地服侍她。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两国定会为了自身安全联合齐、赵解救楚、魏”错误。根据原文中“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可知是周、韩联合起来,依靠齐、赵,向楚、魏求援。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据”,占有;“按”,掌握;“莫”,没有人、没有……的;“此王业也”,判断句。(2)“业”,意动用法,以……为业;“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凡长安为观游及卖果豪富人者”;“迎”,迎接;“取养”,雇佣。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可知,秦自身力量弱小,应先从易事做起。②由“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可知,蜀国偏僻且局势动荡,易伐易攻。③由“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可知,攻打蜀国能名利双收。参考译文:司马错论伐蜀刘向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秦国应该先去攻打蜀国,可是张仪却反对说:“不如先去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跟楚亲近,与魏交好,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轘辕和缑氏山的通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绝了交通,楚军逼进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我们便兵临东西周的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侵占楚、魏两国。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才是霸王之业。如今的蜀国,是一个在西方边远之地的国家,是戎狄之邦的首领,我们使兵马凋敝使百姓劳累也不足以因此而获得好的名声,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足以当做巨大的利益。臣常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争利的人要在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司马错说:“事情并不像张仪所说的那样。我听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获得’。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渴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因为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像夏桀、商纣一样紊乱。如果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足以使版图扩大,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却不伤害一般百姓,并且蜀国已经被收服了。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这样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今天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胁迫天子了,胁迫天子,这是一个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又落得一个不仁义的名声。去做天下人都不希望做的事情,实在是危险啊!请允许我分析陈述其中的原因: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是韩与周的友邦,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这样两国必然精诚合作共同联络齐、赵去解楚、魏之围。两国会自动地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一切大王是不能制止的。这也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不如先伐蜀才是万全之计。”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你的。”于是秦国就出兵攻打蜀,经过十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于是平定蜀,把蜀主的名号改为侯,并且派秦臣陈庄去作蜀的相国。蜀地既已划归秦国的版图,秦国就越发强盛富足,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15.B 16.①本词借用班超等人的典故及将士的欢宴场景,赞美了张太尉守边拒敌的英雄才干及赫赫功业;“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则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②柳词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则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错,词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情景,而是重在渲染战后凄冷肃穆肃杀的环境。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本词下片以“看看”领起,盛赞张六太尉统帅的边地将士们的赫赫战功。“定远西还”作者这里用班超比张六太尉,意在突出张太尉的功绩。“有元戎阖命,上将斋坛”分别以魏尚和韩信两员历史上的名将比喻张太尉,极尽夸赞他的军事才干和受到的朝廷的重视与信任。“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人们怀着深沉的哀思为死难战友的亡灵祭奠招魂,愿英灵们的赤胆忠魂长留天地间,像贺兰山一样不朽长存。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②柳词“嬉嬉钓叟莲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此处是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17. 安能行叹复坐愁 乐夫天命复奚疑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奚”“致”“焉”“盟”等。18.A 19.①相得益彰 ②锦上添花 ③耿耿于怀 20.①原文用三个短句,排比,语义层进,有强调作用;②句式整齐,更有韵律美 富有音乐美,增强了文章的美感。③节奏舒缓,与文段语体风格一致,也是情感更充沛。【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是从观察个别现象开始的,因而近似归纳推理。但它又不是由特殊到一般,而是由特殊到特殊,因而又不同于归纳推理。分完全类推和不完全类推两种形式。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完全相同时的类推,不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不完全相同时的类推。划线句“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这里是用马与画类比。“好的马比较好骑”类比“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可推出好的画作,只要略懂画的人都可以题字,而且还容易符合意境,与画作相得益彰。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好画还须有好题”可知,中国画中“题”与“画”配合的好,是可以更显出对方长处的,可填“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第二空,画画的好,如果再题的好,那就是好上加好,可填“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比喻美上加美,喜上加喜。第三空,因为题的拙劣,所以至今对这件事仍在介怀,可填“耿耿在怀”。耿耿在怀:意思是老放在心里,不能忘怀,牵萦回绕。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原句“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运用了三个短句,并且这三个短句在句式上相同,构成排比,先说“辞”,再说“字”,最后说“款式”,有层层推进的意思,分三次说,更有强调意味;而改句“辞、字、款式要好”变成一个句子,“辞、字、款式”是并列关系,没有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句式上,而且“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结构一致,形成排比句,不但更有气势,而且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更有节奏之美,增强了表现力和文章的美感。原句中运用了三个短句而不是一个长句,句子节奏比较舒缓,而整个文段的语体风格也是比较舒缓的,风格上保持一致,情感表达更加地充沛。21.这是因为中国地处北半球,朝南的房屋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照,而阳光有益人体健康。 22.①又不完全正确 ②兴奋性降低 ③还要考虑居住的小环境【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1)“在朝南的房屋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照”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在”导致主语残缺,应删去“在”;(2)“但阳光有益人体健康”不合逻辑,根据常识,“获得更多的光照”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应将“但”改为“而”。完全修改正确的句子为:这是因为中国地处北半球,朝南的房屋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照,而阳光有益人体健康。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文“这种说法有一定科学依据”以及转折关联词“但”可知,横线处应填写表达“不完全正确”之意的内容,故可填“又不完全正确”。②根据前文“磁场强度低,兴奋性提高”以及“磁场强度高”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与之对应,故可填“兴奋性降低”。③根据前文“局部地区有着自己的方向规律”以及“睡眠情况除了考虑地球整体磁力线方向的大环境外”可知,横线处应填写有关“大环境外”的“居住的小环境”,故可填“还要考虑居住的小环境”。23.例文: 顺木之天,辅以规范于浩瀚的生活画卷中,人们常以“种树”喻“育人”,借自然法则之镜,映照教育之深邃。柳宗元笔下郭橐驼的种树哲学——“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对教育自由精神的诗意抒发;而民间智慧“小树要砍,小孩要管”,则是对教育规范力量的朴素表达。两者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一幅教育哲学的斑斓图景,引领我们在自由与规范之间,探寻那微妙而深邃的教育真谛。“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此言不仅揭示了树木生长的奥秘,更映射出教育自由的璀璨光芒。在教育这片广袤的天地里,孩子们犹如初升的朝阳,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与渴望。教育的使命,在于点燃他们内心的火焰,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下翱翔,勇敢地探索、创新,追寻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创新者,无一不是在自由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爱迪生的无数次尝试,源于拥有巨大的自由空间和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爱;乔布斯的颠覆性创造,得益于硅谷那片自由创新的热土。自由之光,照亮了创新者的前行之路,也启迪着教育的未来方向。然而,自由并非无垠的旷野,规范亦非冰冷的枷锁。“小树要砍,小孩要管”,这句朴素的民间智慧,蕴含着教育规范的深刻内涵。对于孩子而言,适当的规范与引导,如同树木成长中的修剪与支撑,虽看似限制,实则助力。它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构筑起坚实的人格之柱,为未来的风雨兼程提供坚定的支撑。如家庭中的家风家训,学校中的规章制度,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灯塔”。它们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学会自律与尊重,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如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之基,构筑起孩子人格的巍峨殿堂。教育的艺术,在于将自由与规范巧妙融合,于矛盾中寻求和谐,于对立中发掘统一。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既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又引导他们遵守规范、尊重秩序。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施个性化教学计划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也要设立明确的规则与界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在自由与规范的交织中,孩子们将学会如何在规则的框架内自由舞蹈,如何在创新的浪潮中稳健前行。树人如树木,教育之路漫长而艰辛。让我们以自由为翼,以规范为舵,共同在教育的海洋中航行。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自由与规范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愿教育之树永远郁郁葱葱,结出最丰硕的果实。【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材料的中心话题是“种树与育人”,即以种树之道来比喻“育人”,也就是用种树方法来培育人才。该话题,由课文《种树郭橐驼传》引申而来,较好地体现了教考衔接理念。材料涉及三个信息点: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语出自《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百获者,人也。”意思是说,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并且十分不容易。2.“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此语出自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意思是,要按照树木的客观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推衍至人才培养方面,则体现出顺其自然、避免拔苗助长的教育理念。3.“小树要砍,小孩要管”。此语为民间俗语,意思是说,小树只有砍掉多余的枝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同样,对孩子要从小严格管教才能成才。写作时可以从顺应成长天性的角度思考,如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习总书记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也可以结合两者立意。如,1、2结合,培育人才要遵循规律,顺应天性;同时育人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要一以贯之。如,2、3结合,培育人才既要顺应天性又要严格管教。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顺木之天,旦暮抚之。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顺天之木,以致其性,但如果失于管教,孩子可能成为疯狂生长的野草。二、干预管理,但如果旦暮抚之,违背成长天性,孩子可能成为空心的树干。三、顺木之天,旦暮抚之,静待成长,孩子才可能成为参天的苍松。立意:1.顺应天性并非不加引导,而是善加引导。2.给成长多一点时间。3.通过“修剪”改变缺点,留给“本性”更多的空间。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