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核心模拟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核心模拟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
语文(三)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元丰二年四月下旬,苏轼刚从徐州到湖州。在此之前,他还沉浸在文同新逝的悲情里。精于画竹的“竹痴”文同,是苏轼的表兄。苏轼翻出书画曝晒,一眼就看到了文同赠予的竹画。迎风的枝叶曲而不折,梅雨蒸出来的霉点并不影响浓淡渲染的干净。苏轼晒着屋里的书画,忽然见着了文同的墨竹,睹物思人,不禁潸然……于是有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章借文同竹画,抛出了“成竹在胸”的文人写意观,后来也多被当作画论来读:“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成竹在胸”,一般视为其开创“士人画”(“文人画”)的观点,和“尚意书风”一样,强调书画一体、书人一体、人画一体与形神兼备。
除了画竹,苏轼还画枯木和怪石。苏轼最有名的两幅传世画作,都画有竹和怪石,一张《枯木怪石
图》,一张《潇湘竹石图》。
《枯木怪石图》,在竹和怪石之外,多出来一个主体:枯木。《潇湘竹石图》,放大了竹,隐去了枯木。其间有着怎样的深意,不得而知。它们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石不像石,像“黑洞”。木不像木,像“龙卷风”。竹也被严重地弱化,即便《潇湘竹石图》那样突出“竹”,竹在绘画者的笔下,也是柔软纤细弯曲的,像百折不挠的枯草,更像在营造某种困境。有了困境,才有突围,曲线和墨色为走出困境提供可能。
苏轼把对“竹”的个性化理解彰显到极致,甚至将葱绿的竹子给变了色,画为赤红。突破水墨画竹的规矩,施以与北宋的天空不太协调的重色,描画出在千年后的今天,看起来仍然不显过时的现代派“红竹子”。欣赏“红竹子”,需要时间慢下来,需要时光回流,需要内省和折射的力量。这些都与肌体和心志承受“内压”痛苦的品质有关。
以朱砂写竹,是东坡形而上的发明。而“枯木”更像某种与公共话语体系不太合拍的“情绪”。苏轼开始关注“枯木”的意象,最早或在赴任徐州的时候,而不是在乌台诗案之后的黄州蛰伏。苏轼路过济南,与好友李公择等人游槛泉(趵突泉),赏梅插梅,还在槛泉亭墙上留了一枝水墨的枯木。“熙宁十年(1077年),东坡先生过济南,写枯木一枝于槛泉亭之壁”(清·冯云鹤《济南金石志》卷四)。
竹、枯木和怪石,是被苏东坡赋予了特别意义的符号。人格与画品的叠印与加持——竹、枯木和怪石三位一体。它们不只是竹、枯木和怪石,也是极端抽象的意念和人格榜样,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美学立意和态度。从苏轼讨论文同的竹画始,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国画的价值现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创者苏轼,自此开创了一条叫“士人画”或“文人画”也叫“南画”的先河。
(摘编自沈荣均《苏东坡为中华传统美学贡献了什么》)
材料二:
从书法成就上来说,苏轼开创了具有自由意象和个性化的“尚意书风”,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表现力,从而引导中国书法走向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化的彰显。
苏轼书法的尚意,并不意味着放弃法度,而是对“法”的活用与改造,向“法”中注入新意,旨在表现自我的意趣、情感和个性,所以是“法中尚意”。苏轼的《治平帖》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超脱世俗的宁静与雅致,尽显心境之平和与笔墨间灵动飘逸之美。苏轼曾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此中的“无法”,实则是强调在书法创作中,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高于一切成法,而“烦推求”则是以一种轻松自如、不拘一格的态度,展现其书法艺术的自然流畅与随心所欲。
从绘画成就上来说,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创造了极富典型风格的中国画。宋代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画论的影响超过苏轼画论,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能像苏轼画论一样深入人心、具有强大的统摄力与影响力。
苏轼没有专门的书画论著,其艺术思想散见于诗文中。他曾写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达心适意,强调了绘画是人的精神的载体,其目的是寄兴遣怀,画家在表现自然万物时要与主体精神相契合,要把自我真实独特的生命感受融入其间,他的《潇湘竹石图》中,绘一片土坡,两块卧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树,一派潇湘之地的苍茫景色。图中景物在作者的个性与情感支配下,潇洒灵动,充满张力,看似信手拈来,风轻云淡,却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还能不着痕迹,自然天成。竹子坚韧,曲而不折,有君子之风;岩石则坚贞不移,历久长存。苏轼将立意、内容、题材与笔墨充分发挥并高度融合,把活泼的生命精神与人生境界体现在对潇湘竹石的描绘之上。苏轼的“达心适意”论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极大地释放了画家的主观能动性,奠定了中国“士人画”的基础。
写形传神,要讨论的则是中国画的“形”与“神”的关系问题。“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的形神观强调形神兼备,他要求画家应该全方位掌握事物的“常形”,从而表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性与真实性,即“常理”,唯有这样才能满足写形传神的原则。明代曾鲸的《王时敏像》、清代华嵒的《自画像图》等人物写真作品,所绘人物细致生动,丝丝入扣,人物个性形象鲜明,表情生动,完美诠释了何为“形神兼备”。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的“诗画一律”观,要求中国画蕴含诗的情致和境界,表现“画外之意”。此论支撑起了中国文人画的理论架构,成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宋代佚名的《江天楼阁图》、元代盛懋的《沧江横笛图》、明代沈周的《落花诗意图》等,都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观者能从中感受到情景交融、诗画合一的意境抒写。
(摘编自庞鸥《苏轼书画精神的千年共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祈,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突破水墨画竹的规矩,以红色来画竹,是对“竹”的个性化理解的极致彰显,体现了超前的艺术意识。
B.苏轼开创了“士人画”的先河,他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仅以形似论画是肤浅的,应形神
兼备。
C.苏轼的《治平帖》在灵动飘逸的笔墨中,表现了自我的意趣、情感和个性,充分体现了苏轼的“尚意
书风”。
D.苏轼虽然没有专门的书画论著,但他奠基了中国文人画理论,没有任何一种画论的影响力能超过他
的画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睹物思人、为怀念文同而作的画论,苏轼在文中提出了“成竹在胸”
的写意观。
B.竹、枯木和怪石在苏轼的画作中是三位—体的关系,并非只是单纯的意象,而是苏轼人格与画品的叠
印与加持。
C.《王时敏像》《自画像图》等作品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完美诠释了苏轼的形
神兼备观。
D.中国文人画的基础由苏轼“达心适意”论奠定,理论架构由苏轼“诗画一律”观支撑,对后世的书画创
作影响颇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画竹时,从底到顶一气呵成,每一笔都述写着竹子的生长形态,表明了他对绘画技法的熟练
运用。
B.苏轼画竹,师出文与可,却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理念。最大的不同,则是他通过画竹来表达自己的哲学
思考和情感。
C.苏东坡自言“术瘠而寿,石丑而文”。画中之木虽枯而雄健,被评论者认为反映了他胸中郁结的不平
之气。
D.苏轼《偃松图》自题“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表现出其内心的压抑与
挣扎。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苏轼《潇湘竹石图》内涵的解读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苏轼的书画论对今人的艺术创作具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田里的夏日
马金莲
祖母对节气很敏感,她是位农村妇女,从来没有念过书,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她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方式和世界建立联系。比如春来秋往、寒暑交替的季节变化,二十四节气的转换,她都能熟练使用。某一夜的睡梦里,或者第二天一大早,她掰着指头数日子,说明儿入伏,或者今儿头伏了。只要你留心听,你会发现类似这样的话,她能从一年的开头念叨到年尾。
  那时候我也就七八岁吧,正是贪耍的年纪,夏天除了吃饱喝足,便是疯了一样满村庄撒欢儿,夜里头挨上枕头便呼呼睡去。
  明儿入伏。祖母在独自念叨,然后告诉我,不要招惹地上的虫虫牛牛,更不要随便去草深处耍,伏天的虫虫牛牛有毒哩,不是好招惹的。祖母除了念叨,还付诸行动,她帮着祖父找出所有的镰刀架子和刀刃,磨石也早蹲在屋檐下了。祖父特意抽出时间磨镰刀,清水滴在青石上,刀刃被蹭得霍霍响。
  伏来了,农忙中最要紧的重活儿开始了。
  满山遍洼的麦子黄了,阳光骤然就变得炽烈,好像满肚子都是积攒一年的热量,要在三伏天里全部释放出来。昨天还顶着一抹青绿的麦子,在第二天的阳光下齐刷刷转了色,一种让人内心焦灼的黄,在分秒必争地加速变深。
  “麦子黄了,该收割了。现黄现割,白雨白落。”祖母嘴里念叨着,脚步不停地走动。她一到热天就穿一条粗布裤子,上身是褐色或者灰色的粗布汗衫,脚上永远是她亲手做的布鞋,头上戴着白帽,外头扣了一顶草帽。祖母的草帽没有新过。祖母不抱怨,她拿大针白线把草帽烂出的洞儿、磨损的边儿,密密麻麻地缝合起来。于是,落在她脸上的阴凉,从来都是带着斑驳之影的。
  辛苦种地,为的就是把庄稼全须全尾地收割进家,赶在黄透之前,更要赶在雷阵雨、冰雹之前,多收一些算一些。没人能从我们手里夺走近在眼前的丰收。田家儿女各当家,割麦的割麦,放牛的放牛,做饭的做饭,懒人是要被笑话的。
  为了避开正午极致的热,大家天不亮就下地了,趁着清凉赶紧开割,也有人天黑后还在月亮底下收割。我那时候小,大人没让我跟趟儿。跟趟儿在我看来就是要人的命,一大片麦子,这头望不见那头,黄灿灿一片,你得蹲下去,挥动镰刀,一刀一刀往前割,一直割到另一头去。在酷暑的麦田里,这土地从来没有这样辽阔过,简直没有尽头,每一镰刀都伴随着汗水和喘息。
  汗从头发里往出冒,源源不断,沿着脸往下溜,脖子黏糊糊的,汗水和麦穗上飘的尘土搅拌在一起。人心里就渴望快躲到阴凉下面去,或者跑到沟底的水泉边,扒光了自己跳进水里,美美地泡上一阵。大家的遮阳工具很简单,就是草帽,爱美的女性会买一顶彩色的凉帽,帽子只能遮一下头顶直射下来的骄阳。
  唯一能逃开这酷热的办法是去磨镰刀,蹲在立起来的麦码子下面,嘴里噙一口凉水,一边磨,一边给磨石上吐水。劳作之后的短暂歇息,是这样惬意,这样奢侈。
  镰刀磨好了,喝一口水壶里的凉水,也是很舒服的。最让人惊喜的,是有西瓜吃。这时候,若有颗大西瓜,一刀切下去,沙漉漉的瓤儿红得让人心灵颤抖,抓起一块大口吃,那个松爽呀,简直赛过神仙。可惜村庄偏远,当时乡亲们的生活不富裕,没有奢侈到能够天天吃西瓜的程度。只有这收割天,家里提前派人去集市上买几个西瓜,买回来藏在窑里或者窖里。窑和窖是天然的存储佳地,西瓜久放不坏,拿出来凉凉的。每次下地背一个,放到阴凉下面,一趟麦子割出头,切开了,大家每人分一块或者两三块。
  在麦地里吃着西瓜,你会发现这才是西瓜最好吃的时候。每一口都透心甜,每一口都能把你的心给偷走。
  祖母先不吃西瓜,她给大家磨镰刀,无怨无悔地磨着。西瓜被大家你一牙儿他一牙儿拿走,剩下一大块孤零零地留给祖母。我的心就惦记着祖母的那一块,它怎么那么诱人呢,越看越红,艳得耀眼,多想咬上一口啊。祖母终于享用她的西瓜了。她带泥土的手在衣襟上蹭蹭,因为劳作而粗得变形的手指有些笨拙地举着西瓜。她没有咬,放下西瓜,用刚磨过的镰刀切下一小块,给了我,又切一小块,给姐姐,再切,给小叔叔。祖母的一大块西瓜被瓜分后瘦小得只剩了最小的一牙儿。此时,她才满意地吃起来。
正午来临,再能吃苦的农人,也要回家歇一歇。路上,大家的疲惫露出来了,脚步扑踏扑踏地响着,路面上的尘土都懒得动,静静蛰伏着。回到家,躲在树阴凉下,吃饭,歇午觉。世界静止了一样安宁。小孩子是不乏的,也忘了热,骑在杏树上,眼睛贼溜溜瞅着枝头的杏子,寻找黄熟的享用。
割麦的日子能持续十天到半个月。等收割完毕,节奏终于舒缓下来,早秋其实已经不远了。
  (选自2024年08月21日期《人民日报》20版同名刊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祖母虽然没念过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她却熟知节气知识,能准确地把握住入伏的时间,具有独特的农人的智慧。
B.农忙时节,家中儿女都要承担起相应的任务,分工有序;为了抓紧时间收割,大家天不亮就开始劳作,直到天黑仍不停歇。
C.炎日下的劳动让人们汗流浃背,简陋的遮阳工具根本无法抵挡酷热,人们只有在以磨镰刀为借口歇息时,才能享受片刻的凉意。
D.曾经大家的生活不富裕,只有在收割时才会吃西瓜,先把西瓜放到窑里或窖里,经过几天的存放,拿到麦地里再吃时会感觉到更甜。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五段中用“让人内心焦灼”,来修饰麦子的黄,表现了麦黄的迅速以及麦收的紧迫。
B.第八段以儿时的“我”的视角来写割麦子时的感受,体现出麦收劳动的繁重与辛苦。
C.“带泥土的手”“粗得变形的手指”等外貌描写勾勒出祖母这个典型的农人的形象。
D.文章按照入伏前、伏来了、“早秋其实已经不远了”的顺序行文,结构清晰完整。
8.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9.作者回忆童年的夏日,为何选择了“麦田里”这一场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窬①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②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话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①窬:从院培爬过去,多指偷窃行为。②尔汝:“尔”“汝”为古代尊长对卑幼的称呼,如果平辈用之,除非至交好友,便是表示对他的轻贱。
材料二: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于之徒没,草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籍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
(节选自韩愈《读荀》)
材料三:
盖尝求之于六经,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虽然,圣人固有所甚畏也。一失容者,礼之所由废也。一失言者,义之所由亡也。君臣之相攘,上下之相残,天下大乱,未尝不始于此道。是故《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王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晚得A扬雄书B益尊信C孟氏D因雄书E而孟氏益尊F则雄者G亦圣人之徒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未可以言而言”与《鸿门宴》中“今人有大功而击之”的“而”用法相同。
B.类,类别,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的“类”意思不同。
C.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不同。
D.攘,侵夺,与《离骚》中“忍尤而攘诟”的“攘”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 )
A.孟子认为,如果人们能扩充不想害人的心、不偷窃的心,那么仁义就能用之不尽了。
B.读过孟子的书后,韩愈认为施行圣人学说、以王道统一天下、建立霸业都并非难事。
C.韩愈认为,周代时儒家学说与诸子百家的学说相互混杂,致使圣人学说未能传于后世。
D.苏轼认为,《诗经》能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而《春秋》则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
(2)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
14.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孟子及其著述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柳司马至
杜甫
有使归三峡,相过问两京。
函关犹出将,渭水更屯兵。
设备邯郸道,和亲逻些城①。
幽燕唯鸟去,商洛少人行,
衰谢身何补,萧条病转婴。
霜天到宫阙,恋主寸心明。
【洼】①逻些城,吐蕃号其国都为逻些城。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
A.柳司马出使归来返回三峡,诗人特地拜访并询问两京消息,可见诗人对时局的关切。
B.“犹出将”和“更屯兵”承接上句中的“问两京”,营造了一种战争的紧张气氛。
C.柳司马告诉诗人,朝廷一方面在邯郸道上安排了作战的装备,另一方面将与吐蕃和亲。
D.“唯鸟去”和“少人行”描绘了幽燕地带和商洛道行人稀少的荒凉与萧瑟的景象。
16.结尾四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 ▲ , ▲ ”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
(2)小刚读到《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时,立刻联想到姜夔《扬州慢》中同样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破败的景象的两句“ ▲ , ▲ ”。
(3)小明在翻阅《唐诗精华》时发现“天涯”意象频频出现,它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和艺术性,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斧砍、火烧、虫啃、雷劈,岱庙里这些历经种种磨难依然充满了活力与激情的柏树用两千一百多年的存在展现了活着千年不见、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铮铮气节。这些带有编号的树,其实已经超越了植物的属性,与雄伟的泰山一起成为历史时空中活着的文化符号。
其实,当我 A 地讲述历史的时候,这些汉柏树也在继续缔造它们的传奇。泰山的植物专家们将这些古老的柏树种子 B 地搜集起来,组建了古树名木种质资源库,实施了名木育苗工程,让汉武帝当年种植的汉柏有了 C 的“子孙后代”。不知道千年的四季轮回,这些老树的种子是否会发生基因突变,但是那种强悍的生命力,一定是种子里最优异的遗传密码,像泰山石刻一样刻进了基因中……
18.请在文中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A____B____C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把它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承德避暑山庄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是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之一。 ① ,避暑山庄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和满族的建筑特点;在文化方面,避暑山庄展现了清朝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
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园内的建筑布局严谨而合理,以水为主线,通过人工湖泊、假山、水池等元素的组合,形成了多个景观区域。建筑材质主要以青砖、灰瓦、木材为主,色彩柔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建筑装饰精美,雕刻技艺精湛,反映出清朝时期的艺术水平。
承德避暑山庄的景观特色是其重要魅力之一。园内有湖泊、溪流、假山、森林等自然景观,景色优美,让人流连忘返。其中, ② ,园内有多个大小湖泊,水域广阔,水草丛生,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光。溪流则是另一个特色,院内溪水清澈,水流平缓,沿岸树木葱都,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等”与文中加点的“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3分) ( )
A.这世上竟然还有这等事!
B.中国古代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
C.我去过北京、上海、天津等地。
D.这几个苹果大小不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开始我就强调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先给大家泼泼冷水,这恰恰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哲学思想。”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D(“没有任何一种画论的影响力能超过他的画论”错误,文中说“宋代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画论的影响超过苏轼画论,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能像苏轼面论一样深入人心、具有强大的统摄力与影响力”,选项缺少“宋代之后”这一限定。)
2.A(“是苏轼睹物思人、为怀念文同而作的画论”错误,原文为“后来也多被当作画论来读”,是后来人们将其作为画论来读,但并不是说《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所作的画论。)
3.A(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苏轼的绘画创作强调人画一体,画作是个人人格与情感的体现。A项说的是苏轼画竹子技法高超,不能证明材料一观点。B项,苏轼通过画竹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和情感,可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C项,说的是苏轼画的木石是其情感的外化,能证明材料一的观点。D项,说的是苏轼的《偃松图》反映了精神世界,能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4.①材料一认为《潇湘竹石图》体现了苏轼的精神困境与精神突围。②材料二认为《潇湘竹石图》体现了苏轼坚韧、活泼的生命精神与人生境界。(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进行艺术创作时既不能一味地遵循法度,也不能完全抛弃法度,而是要活用、改造法度。②要把自我的独特感受和精神融入到艺术创作中。③进行艺术创作时要掌握事物的“形”,并以“形”表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真实性,做到形神兼备。④在艺术创作中注入诗意,让观者从中感受到诗的情致和境界。(每点2分,任答三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A(B项,“大家天不亮就开始劳作,直到天黑仍不停歇”错误,根据原文“为了避开正午极致的热,大家天不亮就下地了,趁着清凉赶紧开割,也有人天黑后还在月亮底下收割”“正午来临,再能吃苦的农人,也要回家歇一歇”,大家天不亮就下地以及天黑后还在收割,是“为了避开正午极致的热”,收割并不是持续一整天直到夜晚的,正午天太热,无法继续劳作。C项,“以磨镰刀为借口歇息”错误,原文说“唯一能逃开这酷热的办法是去磨镰刀”,并不是说为了歇息故意去磨镰刀。D项,“只有在收割时才会吃西瓜”错误,原文说“当时乡亲们的生活不富裕,没有奢侈到能够天天吃西瓜的程度”,只有在收割天才舍得买几个西瓜,每次下地背一个,不能天天吃西瓜,并不代表只有收割时才舍得吃西瓜;“先把西瓜放到窑里或窖里,经过几天的存放,拿到麦地里再吃时会感觉到更甜”错误,在麦地里吃西瓜会感觉到更甜是因为经过了辛苦的劳动,而不是因为经过几天的存放。)
7.C(“外貌描写”错误,应该是细节描写。)
8.这句话指出了收获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2分),农民争分夺秒地赶在麦子熟透之前、赶在恶劣天气之前进行麦收,是与自然的斗争,表现了农民对劳动果实的重视以及对生活和生存的努力。(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我”童年生活在农村,麦田是农村的典型场景,麦收是农村夏天的一项重要活动,具有代表性。②夏日的麦田给“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记忆和感受,比如麦收劳动的辛苦、劳动间隙的惬意与满足、祖母对家人的关爱等。(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BDF(原句标点为: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11.C(“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是“伤害”,二者意思相同。A项,两句中的“而”都表转折。B项,“大类女郎乎”的“类”意思是“像”。D项,“忍尤而攘诟”的“攘”意思是“容忍”。)
12.C(“周代时儒家学说与诸子百家的学说相互混杂,致使圣人学说未能传于后世”错误,根据原文“然老师大儒犹在”,虽然周时《六经》与诸子百家的学说相互混杂,然而老师和大儒仍然存在,仍然可以传授圣人学说,致使“圣人之道,不传于世”的主要原因是“火于秦,黄老于汉”,即儒家经典在秦朝遭到大火焚毁,汉朝初年又尊奉黄老之学。)
13.(1)考察他的文辞,有时似乎不够纯粹;概括他的主旨,与孔子不同的地方很少。(“粹”“要”“鲜”各1分,句意1分)
(2)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风气浓厚了,实行王道的条件就具备了,这个道理本来并不高深而难以理解,也不是十分勤劳辛苦而不易做到的。(“孝悌”“难见”“难行”各1分,句意1分)
14.①都认为孟子及其著述真正继承了正统的孔子思想。②材料二认为在孔子的弟子去世后,尊崇孔子的人只有孟子,孟轲的著作是留存于世的纯粹的儒家文献。③材料三认为,孟轲深刻理解了《诗经》和《春秋》,其著述真正探寻到了孔子学说的根源。(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每一个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将它扩展到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仁;每一个人都有不乐意做的事,将它扩展到所乐意做的事上,就是义。如果人能够扩充不想害人的心,仁就会用之不尽了;人能够扩充不偷窃的心,义就会用之不尽了;人能够扩充不受轻贱的言行,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乎义了。一个士人,本来不应该和他交谈却偏要和他交谈,这就是用言语来引诱他(以便从中取利);可以和他谈论却不和他去谈论,这就是用沉默来引诱他(以便从中取利),这些行为和偷窃没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
我开始读孟轲的书(即《孟子》),然后才知道孔子的儒家学说值得尊崇,圣人的学说容易施行,王道思想容易统一天下,霸道思想可以称霸诸侯。我认为孔子的弟子去世后,尊崇孔子的人,只有孟子而已。后来读到扬雄的著作,更加尊崇相信孟子。因为扬雄的著作,孟子更加受到尊崇,那么像扬雄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圣人之徒吧!圣人的学说,没有传于后世:周朝衰落,喜欢爱兴事端的人各自以自己的学说去说服当时的君主,纷纷扰扰,十分混乱,《六经》与诸子百家的学说相互混杂,然而老师和大儒仍然存在(可以传授圣人的学说);儒家经典在秦朝遭到大火焚毁,汉朝初年又尊奉黄老之学,留存于世的纯粹的儒家文献,只有孟轲的著作和扬雄的著作了。等到得到荀子的书,于是又知道了有荀子这个人。考察他的文辞,有时似乎不够纯粹;概括他的主旨,与孔子不同的地方很少。他也许在孟子、扬雄之间吧?
材料三:
大凡曾经专注研究六经的人。只有读懂了《诗经》与《春秋》之后,才能够知道圣人的思想,事物的开始结束和本末,各有一定的规律。匡正行为和教化人民的根本,就是要从天下人容易做的事开始。天下人都知道父子关系,父子不互相侵害,就足以形成敬孝老人的风气;天下人都清楚有兄弟之情,兄弟之间不相互掠夺,这就足以形成敬爱兄长的民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风气浓厚了,实行王道的条件就具备了,这个道理本来并不高深而难以理解,也不是十分勤劳辛苦而不易做到的。所以《诗经》教化民众,是教会人们歌舞娱乐,无所不会,重要的在于不要失去正派的风范。即使这样,圣人本来就有他十分担心的事情。人一旦失去了仪容,礼节也就从此丧失了。人一旦出言不当,仁义就会由此消亡了。君臣之间相互夺权,上下之间相互残杀,天下必定大乱,其中原因未必不是从这种正道的消亡开始的。所以《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深刻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明确那些一定不可重演的行为。不看《诗经》,就不会了解实行王道的容易;不看《春秋》,就不会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利用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但是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根源,所以他们的言论没有系统和纲要。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善于研究《春秋》的人。他讲的道理从非常粗浅的地方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细微的事物都一定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坚守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
15.C(“在邯郸道上安排了作战的装备”错误,诗中“设备”是设防的意思,“设备邯郸道”是指在邯郸道设防。)
16.①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和对时局的担忧。“衰谢身何补,萧条病转婴”一句中,诗人白叹身体日渐瘦弱,疾病缠身,无从补救。这不仅是对个人健康的哀伤,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局和命运的无力感。②对国家能够早日结束动乱的期盼。“霜天到宫阙”一句写诗人希望冬天能够回到长安,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企盼。③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恋主寸心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忠诚之心。(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7.(1)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2)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3)(示例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示例二)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18.A.滔滔不绝B.小心翼翼C.成千上万(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皆可)
19.(示例)岱庙里的这些柏树历经种种磨难,依然充满了活力与激情。它们存在了两千一百多年,展现了铮铮气节: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6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0.①在建筑方面②湖泊是山庄的一个重要特色(每处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1.建筑材质以青砖、灰瓦、木材为主,色彩柔和,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改为“建筑材质主要是青砖、灰瓦、木材”或“建筑材质以青砖、灰瓦、木材为主”;二是成分残缺,改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每改对一处给2分,其他修改符合题意则酌情给分)
22.C(C项和文中加点的“等”都是助词,表示列举未尽。A项,量词,种、类。B项,助词,列举后煞尾。D项,表示程度或数量上相同。)
23.【写作指导】材料涉及“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统一关系。先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第一句话。为什么一开始就强调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因为当时的长江饱受环境污染、过度开发之痛,“长江病了”。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须共抓大保护、治好“长江病”。所以,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牢牢把握“有所为”的正确方向。再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句话。青海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适合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就要坚持“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确保所为必成。考生在写作时,可以去分析为什么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也可以去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参考立意】①在该“有所为”时敢为善为,在该“有所不为”时保持定力。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确定“有所为”或“有所不为”。③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参照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紧扣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表达精彩,亮点突出。C.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 48-53分 A.扣住了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较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较充实,感悟较深刻,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C.文体特征鲜明。
三类文 42-47分 A.围绕主题写作,体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不够突出,感悟不够深刻,内容不够充实,结构较完整,语言平淡,逻辑性一般。C.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扣题不紧。B.写作重点不突出,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混乱。C.文体特征不鲜明。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A.部分偏离题意的,酌情给分(21-35分)。B.完全离题的,酌情给分(0-20分)。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没有文体意识,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参考立意】
【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600字或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②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400字或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200字或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⑥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⑦完全空白的,评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