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 文(本试卷共150分,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悲剧作为戏剧文学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场所是舞台,是真实人物运用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来展示情节内容。且情节来源于生活,易与观众互动,容易唤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唤起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一方面需要和现实人物有某种契合点,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另一方面,悲剧的内容必须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取材于距现今时代比较悠远的故事,这样可以引发人们的想象,令人更容易带着一种崇敬感和神秘感去看待困境中仍然保持着尊严和正义行为的主人公,让人们在敬畏和惊奇之后得到一种灵魂的洗礼,精神焕然一新。这种堪称震撼人心的美,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气势磅礴,同时又让人难以忘怀,值得细细品味。悲剧的美是悲剧给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然而中西方文化在源头上对悲剧的美却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文化中注重的是道德教化、君子风范,即孔子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它要求培养人温顺、柔和、忠厚、礼让的君子品德。与老子“柔弱胜刚强”美学特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刚不至刚、柔不至柔的传统美学观念。“悲剧”在中国出现后,就带有了明显的民族特色,常把悲剧主人公的艰辛奋斗与最后的理想实现结合起来,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和颠沛流离的窘境。相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西方社会是商业性的,需要冒险和竞争,这样西方人勇敢的性格和力量崇拜、英雄崇拜的观念就有了基础。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个性和自由,以及富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西方文学从开始就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作为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手刃凶手、替父报仇,杀死了自己的叔父,又被自己的叔父暗算,付出了生命,既没有实现重振乾坤的理想,也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哈姆莱特复仇战斗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和斗争的残酷无情都令人心惊。然而正是他与社会的极端冲突,个人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无法调和,引发人们思考自身与现实的关系,折射出人们面对矛盾冲突时精神的痛苦。相对于西方悲剧,中国杂剧的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女性形象。从窦娥的三桩誓愿来看,这部戏剧无疑蒙上了浓重的“悲”的氛围,我们从这里能品味出“美”吗 当然可以。窦娥善良、孝顺、贞烈正派的优良品质和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正是这部悲剧震撼人心之处,其中不可阻挡的“美”也就显现出来了。悲剧的内容是令人伤心的,但是它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爆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而且悲剧的艺术性压倒了悲剧内容,令审美主体可以在美的享受中用审美的心态去处理悲剧,这恰恰是给悲剧戴上了一道炫目的光环。悲剧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与时代的抗争,在种种人物关系中坠入黑暗之渊,这是种归于死亡的命运,将悲剧的美推向更高的层次,使我们体会到正义的能量,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美,它彰显着正义、透露着真理。通过欣赏此类悲剧,可以拉紧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令现实自我的平淡生活焕然一新。悲剧的美对促进社会文明,尤其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悲剧美感的形成过程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公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觉悟、体现较高的积极性、坚定正确的信念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悲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而且悲剧的美直接对现代人类也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摘编自张军强《中西古典悲剧之美探微》)材料二:不论是何种形态的悲剧,都被作家的悲剧思维阐述成为充满恐怖、痛苦与苦难、灭亡,以带给审美主体痛感与压迫感,抑或是崇高的审美体验。然而,《雷雨》却未囿于传统意义上的悲剧理论范畴,极具创新性地糅合了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以及性格悲剧等多种悲剧元素,突破了传统悲剧中“大喜大悲”的绝对悲剧理论,又超越了这些固有的模式,将悲剧性根源转向了人类生存本身,曹禺的悲剧创作思维来源于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将含蓄、真实而又绝望的悲剧美一点一滴渗透到每一幕中,融入每一次的戏剧冲突中,并非“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悲壮,而是“于无声处闻惊雷”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更多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曹禺将自己的美学理想构建在整部作品之中,体现在每个人物的身上。他塑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具有独立人格意识的繁漪,塑造了敢于挑战礼教,碰撞伦理道德的周冲,这些角色无不显示了曹禺对于新社会,新秩序的希冀。正如黑格尔所言,“真正的悲剧人物性格就要有这种优良品质,他们完全是按照原则所应该做到的而且能做到的那样的人物。”越是苦难压抑的环境,越能体现悲剧人物与其抗争的美学价值。(摘编自柳靖《曹禺<雷雨>悲剧意蕴的多维解读》)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需要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并完全贴近现实,这样才易与观众互动,唤起观众的情绪。B.中国的悲剧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和颠沛流离窘境等内容,这与中国文化中注重道德教化、君子风范等美学观念有关系。C.相对人物形象,悲剧之中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D.曹禺悲剧创作思维来源于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将悲剧美渗透到每一幕中,就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学从开始就特别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受此影响,西方社会充满商业性,热衷于冒险和竞争。B.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悲剧的美有着不同的认识。C.悲剧的艺术性压倒了悲剧内容,令审美主体可以在美的享受中用审美的心态去处理悲剧,给悲剧戴上了一道光环。D.悲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而且悲剧的美对现代人类也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3分)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中不具备“悲剧美”特点的一项是( )A.《雷雨》中的繁漪作为接受过新式教育洗礼的新女性,最终被封建家庭所蚕食,变得乖戾、偏执、绝望。B.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虽是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柔弱女子,但为了维护自己的贞洁和信仰,不惧以死明志。C.《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亚美丽动人、淳朴天然,但因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最终变得疯癫后失足落水溺毙。D.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相国府婢女红娘冒着被老夫人责罚的风险勇敢机智地帮助莺莺和张生,最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4.(4分)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一步一步阐述观点的。5.(6分)结合两则材料和《雷雨》相关内容,简要分析鲁侍萍这一悲剧人物的美学价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仲尼之将丧冯至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先生……——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先生,是一只雄鸡。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第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咳,疲劳啊————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休息?——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你去吧,我到房子里……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一九二五年七月作(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况。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B.“衰弱的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D.作者结合《史记 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二度创作,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9.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节选自《说苑·贵德》)材料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2)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14.“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示长安君【注】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是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长安君王文淑的一首赠别诗,因为王安石是以兄长的身份写的,所以题目用“示”字。B.颔联“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C.颈联中,“尘沙”对“湖海”,“万里行”对“三年隔”,对仗工整;“自怜”与“又作”前后相承,技巧十分高超。D.尾联说到了秋天,王安石就会写信告诉妹妹自己的归期,这既是对妹妹的宽慰,也表达了对平安归来的期待。16.首联点明兄妹久别之后重逢。亲人相逢应该高兴,可是王安石却说“怆情”。请结合诗歌分析他因何“怆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侍坐》中面对子路的率性作答,孔子用“ ”表明治国之道;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 ”一句,强调要注重家庭之礼。(2)《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齐桓晋文之事》中“ , ”两句也强调没有固定财富的情况下只有“士”能“弘毅”,两者对“士”的要求和评价有相通的地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识丁, ① ,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他的一生中, ② ,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但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我们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③ ,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见贤思齐”“景行行止”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名不副实。18.(3分)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要记住,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老师对一个同学说。B.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教学楼大厅内,四盏连着的灯依然光彩照人。C.尊严是无上的;尊严不可以被人践踏;尊严是我们高尚的灵魂!D.你现在觉得这个项目没有前景,随手就甩开不干了,你让我们怎么办?19.(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5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三乎舞雩,咏而归。”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1)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下联:(2)第二副上联: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窦娥对蔡婆_______①_______地关心、照顾,但并不是毫无条件地顺从。面对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事情,窦娥会据理力争,甚至严词责备。当蔡婆_______②_______的时候,她极力劝阻蔡婆,劝她不要对张驴儿父子抱任何幻想,甚至用“怪不的‘女大不中留’”等一连串的俏皮话,讽刺这个六十多岁还准备嫁人的老太婆。窦娥自己呢,不用说,不听张驴儿的_______③_______,更不受他的调戏侮辱,一句话,她是个硬骨头,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她敢于痛骂“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而要“将滥官污吏杀坏”。她敢于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惊心动魄、痛快淋漓的质问,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她,以及广大的人民,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反抗的怒火,最终像火山一样迸裂出万丈火焰,照亮一切黑暗,烧毁一切不平。伟大的剧作者以他浪漫主义的巨笔,大胆地发下三桩坚定的誓愿,大胆地使它们一一实现,表现了窦娥,表现了广大人民,也表现了剧作者自己战斗的信心、胜利的信心。21.(3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6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述得生动形象,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一生致力于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叶嘉莹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致力于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诗词大家。钟扬一生跨界了无线电电子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学、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追求生命高度和广度的“探界者”。有的人,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成就了一世精彩;有的人,一生经历丰富,也是一世风华。年轻的你,更向往哪种生活?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B (3分)2.A (3分)3.D (3分)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完全贴近现实”错,材料一第一段写“另一方面,悲剧的内容必须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C.“悲剧之中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且情节来源于生活,易与观众互动,容易唤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唤起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并没有提到“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D.“就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一段“更多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受此影响”因果倒置,材料一第三段“相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西方社会是商业性的,需要冒险和竞争,这样西方人勇敢的性格和力量崇拜、英雄崇拜的观念就有了基础。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个性和自由,以及富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西方文学从开始就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可见“西方社会充满商业性,热衷于冒险和竞争”是原因。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红娘热情正直、机智勇敢、善良热心,《西厢记》并不属于悲剧,不具备悲剧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D 7.A8.(1)早晨景物描写和泰山余脉的描写,为故事开展提供背景或以乐景衬哀情;(2)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仲尼和子贡二人的心理变化;(3)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4)结尾用泰山余脉象征孔子,用薄暮笼罩暗示孔子死亡的结局。9.第一问:仲尼是一个头发皤白,身体衰老的哲人;曾经怀抱理想,四处奔波,宣传政治主张;晚年寂寞孤独,面对嘲讽,仍然不改初衷。第二问: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衬托、对比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坚守。【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 “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理解有误。依文意“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可知,仲尼惧怕的更多的是寂寞孤独,他仍然有所期待。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 “向往热闹的心情”分析有误,他盼着有消息来,是盼着这世道能够有所改变。故选A。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答案】10.CFG 11.B 12.C13.(1)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2)人家将要扔掉这鱼,现在先生将要祭拜他,为什么呢?14.①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②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应在C、F处断开;“将”“养”意思相近,“育”“长”意思相近,且“将之养之”“育之长之”结构一致,因此应断成“将之养之”“育之长之”,G处断句。故在CFG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讲道义;取道。句意:我不讲道义。/取道芷阳,从小路走。B.错误。连词,表并列或递进;连词,表转折。句意: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靛青是)从蓝草当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深。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错,曲解原意,原文是孔子认为打渔人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爱”,爱护;“逮”,及;“本”,根本。(2)“弃”,扔掉;“吾子”,对对方的敬称,先生或您;“何也”,为什么呢?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可知,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②由“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参考译文:材料一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总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齐桓公北伐山戎氏,他的军队取道(经过)燕国,燕国国君走出国境迎接桓公。桓公问管仲:“诸侯之间迎接一定要出国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就不出国境迎接。”桓公说:“这样的话是燕国君主畏惧我而有失礼仪了。我不讲道义,致使燕国国君有失礼仪。”于是将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诸侯听到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贺。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景公很同情他,叹息说:“叫官吏奉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欢贤能之人而哀怜无能之人,是保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景公听了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圣贤之人就喜欢圣贤之人,见到无才能之人就哀怜无才能之人;我现在请求把那些年老羸弱无人供养的人,那些没有家室的鳏男寡女,按照等级供给他们生活用品。”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养,鳏男寡女有了家室。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打渔的人诚恳地向孔子献鱼,孔子不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炎热,远离鱼市,卖鱼又无人购买,原想扔掉它,不如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让弟子打扫尘秽,将要祭拜鱼,弟子说:“人家将要扔掉这鱼,现在先生将要祭拜他,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现在接受圣人的赏赐,能不祭拜吗?”材料二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能赡养父母,向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畜养鸡、小猪、狗、大猪等,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称王,还从没出现过这样的事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答案】15.B16.“怆情”是伤感之意。①首联说“老去相逢”,兄妹离别多年,相逢时年华已逝,岁月沧桑,令人伤感。②颈联说“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兄妹多年不见,好不容易相聚,可王命在身,很快又要离别。相聚时光太短暂,令人伤感。③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错,这里表现的是亲人之间的自然随意,体现出手足之情和家庭之乐。说王淑文家境贫寒,王安石同情妹妹,没有依据。故选B。17.(6分)(1)为国以礼 申之以孝悌之义(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三、语言运用(20分)18.C(3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我们”表示泛指,其对象为所有人。A.“我们”表示特指,其对象为这个学生。B.“我们”表示特指,其对象为包括“我”在内的一行人。C.“我们”表示泛指,其对象为所有人。D.“我们”表示特指,其对象为包括说话方在内的一行人。故选C。19.①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 ②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③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3分)20.戏水沐风咏歌回 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5分)21.①无微不至 ②引狼入室 ③花言巧语/甜言蜜语 (3分)22.①“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使用拟人手法,把“天地”当成懂得人情世故的“人”来写,写出了天地不分好坏的惭愧;②用“火山”的“火焰”来比喻“反抗的怒火”,形象地刻画出窦娥和广大人民的怒火之大,也写出了怒火的威力之大;③“万丈火焰”与“一切黑暗”等又有夸张的成分,突出了窦娥和广大人民的满腔愤怒。(6分)四、写作(60分)23.例文:执一事,守一生,绽芳华屠呦呦专注于青蒿素研究、叶嘉莹投身于诗词领域、钟扬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他们各自书写着独特的人生篇章。而我更倾向于一生专注一事。专注一事并非狭隘的故步自封,而是与多元发展相互交织,共同构建起人生的丰富内涵与无限可能。专注一事,是开启个人成长之门的钥匙。当我们将精力聚焦于一点,便如同在一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能够汲取充足的养分茁壮成长。“木雕大师”郑春辉,一心扑在木雕创作上,从木材的纹理构思到雕刻刀具的运用,每一个细节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与专注;“芭蕾皇后”谭元元,将岁月奉献给了芭蕾舞台,从脚尖的站立到肢体的舒展,每一次演出都是她专注积累后的绽放。正是专注一事,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技艺,实现了从平凡到卓越的跨越,为个人成长铸就了稳固的基石,引领着我们向着更高的人生境界迈进。专注一事,更是担当时代使命的坚实力量。个人专注的事业,一旦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相连,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强大的推动力。袁隆平,一生专注于杂交水稻研究,精心选育优良品种,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让数亿人免受饥饿之苦;南仁东,为了建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专注于攻克技术难题,让中国在该领域领先世界二十年。他们用一生的专注诠释了对时代使命的担当,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成为时代的脊梁和楷模,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于时代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专注一事并不等同于排斥多元发展。多元知识和技能的交汇融合能够为专注之事带来创新的灵感与突破的契机。马斯克,这位极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在电动汽车和太空探索领域成绩斐然。他本科专业是物理学和经济学,在太空探索领域,SpaceX项目融合了航天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他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整合运用。正是这种跨学科的多元知识储备与对太空探索事业的专注,推动了行业的巨大变革。但这种多元发展必须以对核心专业的深度专注为基石,否则就会像无根之木,难以长久支撑。所以,我们在专注一事的征程中,应适度接纳多元知识的滋养,拓宽视野,为专注的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坚定地在选定的领域中默默耕耘,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拥抱多元知识。凭借一生专注一事的执着与坚守,绽放出夺目的青春芳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