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史铁生
1.从景物描写中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从往事追忆中,体会母爱,理解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3.欣赏作者如何在清明如流水般的叙述里,表达诚挚的情感。
学习目标
感知作者:
史铁生 (1951年—2010年)
北京市人,当代著名小说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 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
解题
我与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明清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园地荒芜。近年来经过整修,成为现代化城市里闹中取静的公园。
问题:如此绝望的史铁生在地坛里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 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3段)
思考: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深意?
园子荒芜但不衰败,引发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五段)
思考:这些原本不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小生物们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里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母亲整日整夜处于惊恐痛苦之中,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离开人世的痛苦,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她无私地奉献着毫不张扬的母爱,以行动感染熏陶着残疾的儿子。因而母亲是一位平凡、苦难、坚强而又伟大的女性!
这是一位 母亲。
一位“疼爱”而且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
一位艰难而伟大的母亲
1、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第2段)
母亲的行动和情感(心理)
理解
2、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第3段)
担忧
3、我在这圆子里待得太久了……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第8段)
担心理解
4、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第8段)
焦急
2.作者是如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在默默无言中的?
▲用无声的行动描写展示对母爱的理解
▲用直接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深度
▲从“我”的角度,侧面烘托,写出母爱的力量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3.“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试分析“不幸”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写出了作者此刻的醒悟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4.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还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作者认识到园中每一处有自己“车辙”的地方都有“母亲的脚印”,也就是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6.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面对苦难,以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母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
7.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问题:找出文章中描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者是如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在默默无言中的?
(一)、用无声的行动描写展示对母爱的理解
1.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
2.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二)、用直接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深度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三)、从“我”的角度,侧面烘托,写出母爱的力量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还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合欢树》史铁生
“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早年,“我”理解母亲的爱吗?
段3: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段8:母亲找“我”时,“我”决意不喊她,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自怨自艾,丝毫没有关注母亲
倔强地拒绝母亲的爱
错位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①“车辙”是“我”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我”心灵求索的轨迹。
②“脚印”是母亲伴随、找寻“我”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
③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我”的每一次跋涉,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

母亲
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活的苦难却坚忍
融为一体
生命感悟:
看透生死
生存启发:
理解生命
同时还象征了地坛和母亲的重合——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共同助我走出困境。
问题:分析史铁生笔下景物的特点,谈谈它们给了史铁生什么启示?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
第一处: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没有永远不变的繁华灿烂。
第二处: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任何生命不管多微小,都有属于它的欢乐、趣味,所以 “我”虽残疾,但不应该颓废。
第三处:园子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本色,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生命的过程依旧继续精彩,所以“我”也不应因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同样活得有意义。
小结:地坛给作者的生命启示。
残废、失魂落魄
残废但并不颓废
找到生命的本色
读景悟理
的地坛 了 的我。
荒芜但不衰败
残废而失魂落魄
救赎
结语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戏,我们都是戏中人”。在人生的剧目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成为命运的“人质”,遭遇命运的“阴谋”,苏东坡遭遇过,朱自清遭遇过,郁达夫遭遇过,史铁生也遭遇过。史铁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是个“懂得欣赏的观众”,坦然面对苦难的命运,粉碎了命运的阴谋,完成了思想的涅槃。人生这场剧目很长,希望我们都能做个“懂得欣赏的观众”,“慢慢走,欣赏啊”。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