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1认识民法典 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0.1认识民法典 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10.1
认识民法典
第10课 走近民法典
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 履行法律义务。
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认同感和归属感
健全人格:通过法治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法治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学会运用法 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教学重点: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教学难点:民法典实施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民法典的地位、调整范围(内容) ?
1
实施民法典的意义?
2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3
4
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
目录
CONTENTS
1.民法典是什么时候正式实施的?
2.民法典是我国首部__________ 的法律,号称________________.
3.民法典共几编几条?涉及哪些内容?
2021年1月1日
以法典命名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7编1260条
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环节1-认识民法典
环节1-认识民法典
7编
1260条
总则
物权
合同
人格权
婚姻家庭
继承
侵权
责任
附则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地位
结合以上知识分析,民法典的地位是什么?
议一议:1.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
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P83生活观察:
爸爸救助晕倒叔叔,压断肋骨,叔叔知情后,不需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致谢。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爷爷70岁了,他立了遗嘱。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
财产关系
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
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
(2)民法典调整的范围/内容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
平等主体
法律地位平等,没有领导和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等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民法调整的内容
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又称之为民事法律关系)
被骚扰得到维权
虚拟充值被追回
不得违反合同规定
婚前不得隐瞒重大疾病
高空抛物要问责
从摇篮到终老,说说被《民法典》守护的一生 :哪些权利?什么作用?
财产安全
人格尊严
交易便利
人生幸福
生命健康
环节1-认识民法典
【笔记】1.民法典的地位、调整范围(内容) P83-84
(2)调整范围P84(内容):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环节1-认识民法典
(1)地位:P83(蓝字)
思考:实施民法典的意义是什么?
环节2-分析民法典
点拨: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大学生小吴通过线上贷款平台以周息30%的高额利息借款5000元买手机,因无法按期归还,利息不断增加,6个月后,小吴的“贷款”总金额滚雪球般增长至17万元。家人朋友收到恐吓短信,家门口被泼油漆。最终小吴将该线上平台诉至法院,请求按本金和正常市场利息偿还。
法院根据《民法典》第680条规定,因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判决认定超出法律规定利率的利息约定无效,无需支付超出部分利息。使用威胁、恐吓方式强迫还款,涉嫌敲诈勒索罪。最终法院以诈骗罪、敲诈勒索罪对该公司人员判处一年至八年不等有期徒刑。
营造稳定公平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判一判:分析实施民法典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笔记】2.实施民法典的意义?P84①②
①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个人)
②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社会)
环节2-分析民法典
1.请结合所学,回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第一章 基本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环节3-解读民法典
探究与分享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诚信
文明
公正、友善
爱国
和谐
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连一连│传统美德VS法律条文。
见义勇为
拾得遗失物应返还权利人。
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责任。
拾金不昧
孝老爱亲
诚信为本
法律条文
传统美德
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治国理念)?P84
环节3-解读民法典
①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归还遗失物风波:
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
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判?为什么?(小组讨论)
支付悬赏金
不支付悬赏金
法院根据《民法典》第317条规定,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诚信原则
环节4-践行民法典
讨论:以下内容分别描述的是民法典的什么原则?
《民法典》第5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自愿原则
《民法典》第6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公平原则
《民法典》第9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原则
环节4-践行民法典
《民法典》第4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民法典》第7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民法典》第8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平等原则
诚信原则
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4.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P85
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如:不得危害和扰乱国家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家庭关系,为了谋取暴利损害他人权益,违背伦理等
环节4-践行民法典
活学活用:判断以下生活情景违背了民法典哪一基本原则?
案例 判断
李某在某金店试戴一款首饰后,商家强行要求其购买
网购遭遇虚假宣传,买家秀和买家秀严重不符
乙企业将生产后的污水偷偷排入河流中
刘雪承包土地时,村民说一个女人凭什么承包土地
车辆违停被贴罚单,车主却发现邻车同情况豪车未被处罚。
初中生小明看到老人上车后,不仅不让座,还故意将头扭向一边假装没看见
违反自愿原则
违反诚信原则
违背绿色原则
违背平等原则
违背公平原则
违反公序良俗
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
1.民法典的地位?民法典的调整范围(内容)?
2.实施民法典的意义?
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
随堂小练
1.“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的这一规定( )
①引领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风尚
②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助于将全部中华传统美德都上升为法律
④体现出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与材料无关
说法太绝对,错误
2.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这说明民法典( )
①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②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
③只规定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
④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错误,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错误,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3.现实生活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时有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民法典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有助于解决“英雄流血又流泪”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民法典( )
A.彰显社会公德,符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B.唤起社会良知,鼓励人们无条件地予以救助
C.更好地保护了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D.进一步弘扬了团结友善的中华传统美德
A
错误,更好地保护了救助人的合法权益。
材料未体现团结友善。
无条件予以救助说法绝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