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省高考历史真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甘肃省高考历史真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甘肃卷)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晋南陶寺与陕北石峁是两个并存的区域性文明。据研究,陶寺中期的陶器类型与纹饰较其早期发生了显著变化,反而与同时期石峁陶器特征更为接近。陶寺与石峁陶器的趋同表明( )
A. 石峁制陶技术取得突破 B. 陶寺文明陷入衰落阶段
C. 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加强 D. 权贵阶层垄断陶器生产
2. 张骞凿空西域,更多西方物产传入中原。东汉灵帝颇爱胡食,令宫女在皇家苑囿西园开设饮食店,灵帝扮作客商光顾,以为戏乐。可能出现在西园饮食店的是( )
A. 南瓜酥 B. 玉米羹 C. 芝麻饼 D. 烤红薯
3. 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人物造型以“秀骨清像”为特色,通过衣带飘举、动态舒展来展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韵。这一绘画风格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 )
A. 绘画创作转向山水题材 B. 士人审美追求神韵风骨
C. 佛教艺术风格占据主导 D. 社会风气崇尚人物品评
4. 从下表所载金世宗时交聘史事可知( )
时间 金 南宋 西夏
大定二十年 (1180) 遣贺宋生日使 遣贺夏生日使 遣使贺金正旦 遣使贺金万春节 (金世宗生辰) 遣使贺金正旦 遣使贺金万春节
大定二十九年 (1189) 遣使至宋报哀 遣使至宋贺即位 遣使至金吊祭 遣使至金贺登位 遣使至金入奠 遣使至金贺登位
A 金夏两国全面接受中原礼仪 B. 三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 多民族政权并立呈交融趋势 D. 南北对峙局面已经得到缓和
5. 明朝一度厉行海禁,按照旧例,撒马尔罕入贡由甘肃验送。弘治二年(1489),撒马尔罕派遣使者从海道至广东,人贡狮子、鹦鹉等物,朝廷以其贡道不正,遣官阻回。明朝拒贡之举旨在( )
A. 强化边疆管理 B. 减少朝贡频次 C. 复兴丝路贸易 D. 调整海禁政策
6. 康乾时期,浙江嘉兴府濮院镇“万家烟火,民多织作绸绢为生,为都省商贾往来之会”。镇中有桑叶市场供桑农交易,有丝行专事收购四乡蚕农生丝,有绸行向当地机户收购绸绢。由此可知当时清朝( )
A. 加强了对江南工商业的管理 B. 外地商帮控制江南市镇贸易
C.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 D. 市镇繁荣强化城乡经济联系
7. 下图为1907年的漫画,据图可知作者意在( )
A. 支持维新变法 B. 倡导民族团结 C. 警告西方列强 D. 宣传民主革命
8. 近代以来,谭嗣同、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积极提倡向西方学习,同时又都阐述过“大同”理想。孙中山指出“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上述材料体现出( )
A. 大同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 B.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C. 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民本思想 D.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连续性包容性
9. 民族企业家刘鸿生创办的章华毛绒纺织厂,在20世纪30年代初连年亏损。后来企业推出品牌名为“九一八”的产品,国人竞相购买,企业立时恢复了生机。这一转变说明( )
A. 反帝爱国有助于民族工业发展 B. 产品命名是国货畅销的主因
C. 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抵制日货 D. 民族企业引入新的经营方式
10. 《人民日报》曾刊登《新年唱词》,反映了各阶级的心声。其中,工人说:工业建设顶重要,看谁今年搞得棒;农民讲:反霸减租正推广,有田有地有余粮;百货店里胖掌柜想:人民购买力增强,通货不会太膨胀。上述唱词反映我国正在( )
A. 实施“一五”计划 B. 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C. 进行“三大改造”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1. 198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加了四倍多。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全国各地名优新特产品来京展销,花色品种逾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余万游客云集争购。这些经济现象表明当时我国( )
A. 践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生产的商品极大丰富畅销全球
C. 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 公元前8至前6世纪,古希腊人的地理认知范围不断拓宽。起初他们将充满风暴和危险的黑海称为“不好客海”,但随着航海技术发展,他们改称黑海为“好客海”。黑海称谓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占希腊( )
A. 殖民范围扩大 B. 文化中心转移 C. 奴隶贸易发达 D. 国家统治稳固
13. 研究指出:自亨利八世改革以来,英国新教与天主教争端不断,直至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新教的统治地位才彻底确立;在她治下出现了莎士比亚等诗人和剧作家,同时英国在音乐和哲学方面也达到了创新和活力的顶峰。这一论述意在说明英国( )
A. 文学艺术发展受制于王权 B. 市民文学与骑士文学充分发展
C. 国教会深受罗马教廷影响 D. 宗教改革为文艺复兴作了铺垫
14. 1588年,为了防止百姓以武犯禁,日本太政大臣丰臣秀吉颁布了《刀狩令》,坚决禁止百姓持有刀、弓、枪等各种武器,所有国主、地方官应尽收民间各类武器上缴。法令施行后,佩带武器成为武士的特权,这导致了( )
A. 武士集团形成 B. 封建军事专制强化 C. 天皇地位巩固 D. 幕府集权统治建立
15. 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工作场所和家庭住所间没有明显界限,家庭成员往往从事相似的工作。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厂的兴起,在许多城市家庭中,丈夫需要早晚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家庭住所之间,妻儿则待在家里。上述变化反映出( )
A. 生产技术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B. 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C. 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异的形成 D. 生活空间和劳作方式的改变
16. 1919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出现了燃料短缺。有学者写道:“维也纳的电灯忽明忽暗,电车停运,这都是因为原来从北方运来的煤炭现在大部分被一条新的国界挡住了。”这条“新国界”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德意志帝国建立 B. 奥匈帝国解体 C. 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D. 波兰复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为解决“地有余利,民无余财”的问题,推行均田制,一方面肯定耕者对现有耕地的使用权,另一方面让无地农民有权耕垦荒田。均田制的推行,使无主共比点在游空区银纯合,北它的自耕农大为增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摘编自《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西魏北周时,宇文泰置府兵,募百姓充之,使地主武装逐步中央化。隋唐兵制,多袭北周旧制。府兵之制,无事耕于野,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隋唐府兵,虽未为最理想之制度,而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与府兵制度之施行有关。
——摘编自《府兵制度考释》等
材料三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大要有三:学馆生徒,州县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科目有明经、进士等岁举之常选;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俊才实在其中。缙绅虽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摘编自《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北朝至唐初制度建设的主要创新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制度沿革与隋唐国家治理的关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一批爱国者看到外国入侵力量的胁迫,感到对祖国境内一些边疆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有进行深入研究的迫切需要,于是马上动手来弥补。
——摘编自《赵俪生文集》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难日亟,边疆开发的呼声益甚嚣尘上,研究边疆之学术团体,亦如春笋怒生。全国抗战爆发后,各学术机关相继迁至后方,并获得珍贵的边疆民族材料。
——摘编自《边政公论》等
材料二 建设西北国防,保全西北领土,是开发西北最重大的目标。此外,就民生言,西北物产丰殷,幅员广阔、开发可拓殖增产,使民安居乐业;就文化言,中国文化实由西北而东南,故欲研究固有之文化、非积极开发西北不可;就民族言,西北民族庞杂,苟使交通便利,接触较多,自能融洽一致。
——摘编自1932年《新西北季刊》等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此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近代西北研究热出现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国人对西北开发认知的异同。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0年,美国议员麦金莱推动国会通过了新关税法,把平均税率提高到42%。但麦金莱于1897年就任总统后,设立专门机构与欧美国家商讨互惠协定,并于1901年发表演讲指出“商业战争是不可能获利的,善意和友好贸易关系政策将避免报复行为,互惠条约与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报复措施则不是”。
——摘编自《国家财富:美国贸易政治史》等
材料二 1930年,胡佛政府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再度提高了1922年《佛特尼-麦康伯法》规定的高关税,把农作物原料的平均税率提高到48.92%,其他商品的税率提高到34.3%。其他国家则采取增加关税、实行定额进口和公开禁运等报复措施,美国进出口总额急剧下降,加速了经济衰退。
——摘编自《美国经济史》等
材料三 1934年“新政”期间,美国国会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规定总统在三年之内,可以不通过国会缔结贸易协定,有权提高或降低关税50%,从而迎来了贸易政策的新时代,美国与22个国家签署了降低关税的贸易协定。据统计,从1934年到1937年,美国出口额从21亿美元增长到33亿美元。
——摘编自《美国商贸政策的制度根源:政治、联盟与国际贸易》等
(1)根据材料,概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的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国际贸易中应遵循的准则。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对历史的研究和表述,则是历史研究者通过研究工作对客观历史的理解,是主观同客观的结合。例如,西汉实施盐铁官营是客观的历史,但《史记》对此政策的批评则体现了司马迁的个人看法。同时,人们的认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一历史对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很多法国人誉为民族英雄,在波旁王朝复辟后又被一些人看作盗世奸雄,今天很多人则把他视为推进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外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从上述一个或多个视角展开论述,并阐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结构宗散,表述清晰,不得抄袭示例)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甘肃卷)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创新:均田制创新了土地分配;府兵制实现了兵农合一;科举制打破了选官垄断。
(2)关系:均田制有利于保障农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府兵制有利于强化军事集权,巩固中央权威;科举制有利于革新官僚体系,优化人才流动;制度的系统性整合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
【18题答案】
【答案】(1)历史原因:民族危机加深: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边疆危机凸显,促使国人关注西北边疆问题(如沙俄对西北的渗透);学术救国的推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学术界兴起“边疆研究热”,以服务国防和民族救亡;抗战内迁的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高校和科研机构西迁,学者得以实地考察西北,获取边疆民族资料,促进研究深入。
(2)相同点:国防安全考量:近代(如1932年)和现代(1999年)均强调西北开发对巩固国防、维护领土完整的重要性;经济开发需求:都认为西北资源丰富,开发可促进经济发展(近代强调拓殖增产,现代强调扩大内需);民族团结目标:均关注西北多民族问题,主张通过开发促进民族融合与社会稳定。不同点:时代背景不同:近代(20世纪30年代)侧重救亡图存,现代(1999年)侧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开发重点不同:近代强调交通建设与文化研究,现代更注重生态保护、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导向不同:近代开发受战争影响,缺乏系统性;现代西部大开发是国家战略,有长期规划;国际视野差异:近代开发主要应对列强侵略,现代开发则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
【19题答案】
【答案】(1)演变:19世纪末高关税政策:1890年,美国通过《麦金莱关税法》,将平均税率提高到42%,实行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初调整政策:1897年麦金莱就任总统后,推动互惠贸易协定,倡导友好贸易关系,避免贸易战;1930年再度提高关税:胡佛政府通过《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大幅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报复,国际贸易萎缩;1934年转向自由贸易: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总统降低关税,与多国签订贸易协定,促进出口增长
(2)准则:互惠互利;避免贸易战;灵活调整政策;加强国际合作;政府适度干预;遵循市场规律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王安石:历史研究与时代认知的多维审视论述。
王安石变法作为北宋中期以解决“三冗”问题为核心的系统性改革,其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等举措是确凿的客观史实,但在历史研究中却因研究者立场不同而呈现多元解读。司马光等保守派从维护旧有秩序和官僚特权出发,在《涑水记闻》中批判青苗法“抑配苛敛”,将变法视为“与民争利”的乱政;而南宋陆九渊着眼于士大夫经世情怀,在《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称赞王安石“英特超迈”。从时代认知角度看,北宋旧党掌权时将王安石定性为“权奸”写入《宋史》,评价沦为党争工具;近代梁启超为推动戊戌变法,在《王荆公》中将青苗法类比西方税制,把王安石塑造成“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当代史学以唯物史观辩证分析,既肯定变法在财政增收、军事整顿方面的成效,如熙宁年间国库积蓄可供20年支出,也指出其因操之过急、用人失当导致执行偏差。这充分表明,历史研究既需尊重客观史实,又不可避免受主观立场与时代需求的影响,唯有结合特定历史语境理解多元评价,才能更准确把握历史本质,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