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绵阳市北川县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曾说:“中国古代的体制,不在长期停滞,妙在最富有弹性。”那么最能体现这种冲破世袭特权,官僚高度流动的弹性的制度是(  )
A.确立三省六部制 B.确立王位世袭制
C.创立中央集权制 D.开创科举制
2.如图是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它描绘了唐代宫廷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C.夜市生活丰富多彩 D.精神风貌刚劲豪迈
3.如表表格反映的主题是(  )
不拘地域 不拘门第 不拘民族背景 不拘原属敌我
长孙无忌——关陇 萧璃——贵族 阿史那社尔——突厥 魏征、王珪——原为李建成的心腹
李勣——山东 马周——门客 契芯何力——铁勒 尉迟敬德、程知节——原为降将
A.唐朝时期杰出人才辈出 B.唐太宗广纳贤才
C.唐朝社会尚武风气盛行 D.武则天选贤任能
4.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  )
A.动荡不安 B.黎明前的黑暗
C.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D.走向统一
5.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抑制地方势力 B.实行重文轻武
C.打压民间信仰 D.漠视兵家思想
6.西夏推崇儒学,实行科举制度。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继承《唐律》《宋刑统》等中华法系,尤其是其中的“十恶”“八议”等主要内容,与中原皇朝法典如出一辙。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南北政权对峙 B.民族交融加强
C.商业贸易发达 D.教育文化繁荣
7.南宋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办理手续应该去的机构是(  )
A.枢密院 B.宣政院 C.尚书省 D.市舶司
8.下列历史事件与成吉思汗相关的是(  )
A.统一全国
B.建立元朝
C.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D.灭亡南宋
9.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评论说:“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造纸术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历史的变革,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他意指中国的发明(  )
A.促进古代中国社会转型 B.削弱欧洲资产阶级力量
C.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10.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下列史实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B.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C.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文学艺术取得很大成就
D.清初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1.清朝时期,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并加以创造和改进,在______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______,成为国粹。题中两处横线分别应该填的是(  )
A.道光;京剧 B.道光;元曲 C.同治;徽剧 D.同治;昆曲
12.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均田免赋”口号是下列哪次农民起义中提出的(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楚汉之争
13.明初规定,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皆须向官府申请路引(通行证),州县关津要害之处遍设巡检司,稽查往来行人。上述规定反映了明朝(  )
A.推行海禁政策 B.限制商业发展
C.社会控制加强 D.法律日趋严苛
14.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来往,把没用的文稿一律烧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科举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15.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
A.反映了清朝官场昏暗,官吏腐败现象严重
B.此民谣清朝之前已经出现
C.民谣原意是:即使不贪赃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下来下来也有十万两银子的进项
D.民谣中的“清”特指清朝
16.京剧在徽调的基础上,还吸收了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特点,博采其他剧种之长,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这说明京剧(  )
A.贴近生活 B.兼收并蓄 C.文武兼修 D.题材广泛
二.材料题(共52分)
17.(30分 )沿着以丝绸之路命名的中外交往通道,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展开。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丝绸之路】
材料一: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
(1)(7分)材料一中B指欧洲的大秦,请写出A点代表的城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四大发明】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享誉世界。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2)(6分)上图中古代四大发明是经由什么人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的?其中哪一项发明为“世界被发现”提供了重要客观条件?东汉时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的是谁?
【外贸繁荣】
材料三:宋代习惯上把外国人称为“蕃客”,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蕃市”“蕃坊”和“蕃学”,并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3)(8分)宋朝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航海壮举】
材料四:中国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下面左图是一组纪念邮票,画面表现的是郑和下西洋时所到之处受到人民欢迎的情景。
(4)(5分)材料四中左图的郑和远航最远到达了哪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郑和能够完成此壮举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5)(4分)上面图1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不顾时世,安于现状”的哪一政策?通过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学习,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8.( 22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4分)材料一中“朕”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5分)材料二中的“拓跋”建立了什么政权?根据材料概括“契丹”和“拓跋”有什么相同的举动?
(3)(3分)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指出材料四中形成了一个什么新民族?
(4)(10分)综上所述,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B B D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C C D B
17. (1)长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阿拉伯人;指南针;蔡伦。
(3)市舶司。宋代造船业的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领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航海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运成本低,安全度高,对外交通发达,社会稳定。
(4)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明朝国力强盛;皇帝支持;航海及造船技术发达;郑和个人具备优秀的领导才能。
(5)闭关锁国政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18. (1)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 。
(2)西夏;仿汉族官制,任用汉族人才,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法,向汉族学习。
(3)发生在宋、辽之间。回族的形成。
(4)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