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上饶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材料一作者未否定所有传统定位,而是提出新视角,“均忽略了”也表述绝对;C项“完
全属于知识阶级错误,原文强调其身份是“破落户子弟”,虽有士大夫观念,但不是“完全属于”;D项张
冠李戴,是周作人“将精神胜利法与做八股文的思维联系起来”。
2.答案:C
解析:A.曲解文意。原文是说采用“以鲁解鲁,以鲁证鲁的研究方法,可以对阿Q形象原型得出相对
可靠的判断,并不能解决《阿Q正传》解读的所有矛盾。B.阿Q的“忘却仅是“过滤耻感麻醉灵魂的暂
时性逃避手段,并未真正解决精神困境,反而使其在自欺中重复劣根性。D.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鲁迅
创作时故意模糊那阿Q的阶层属性,因果关系也就不成立了。
3.答案:C
解析:材料二引用阿伦特的言论,是为了类比论证“忘却”的危害,而非“对比”鲁迅与阿伦特的不
同论述,二者的批判角度具有一致性,并非对比关系。
4.①因身份落魄,他将革命视为改变命运的捷径,试图通过“大开杀戒“攫取钱物“占有女人”等暴力
手段满足私欲;(2分)
②作为破落户子弟,他缺乏真正的革命理想,将革命等同于“获利的买卖”,与鲁迅所批判的“投机革
命”类型一致。(2分)
(主要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答题。每点2分,共4分。如答到以下答案也可给分:阿Q的“破落户子
弟”身份使其革命行为呈现出投机性和破坏性;阿Q的“破落户子弟”身份使其革命行为并非为改变社
会,而是为填补自身的失落感和权力欲。)
5.小明的观点错误,精神胜利法对个人危害显著:
①埋下长期心理隐患。短期缓解压力是假象,它让个体在“暂时胜利”中忽视问题的根源,最终导致问
题积累爆发,对心理健康造成更深伤害。
②侵蚀自我反思能力。真正的自信源于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和不断进步,而精神胜利法是用“妄自尊大”掩
盖“自卑与懦弱”,让个体在虚幻的愉悦中走向堕落。
③削弱行动力。若将精神胜利法视为“自我调节”,实则测是用精神胜利?替代“现实努力”,为懒惰找
借口,让个体在“虚假胜利”中失去成长的行动力。(或者③扭曲现实认知。靠自欺、忘却逃避现实,这种
胜利”并非真正的心理调节,而是用谎言麻痹自己,导致个体失去正视问题的能力。)
(每点2分,若有其它答案,依据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6.答案:A
解析:A项“作者并未能见到错误。根据原文第③段“钻出来,就看见了本文开头的场景”可知,首段描
绘的画面是作者实际见到的真实场景,并非假设的场景。
7.答案:B
解析:B项“温软的春风像故意捣乱的孩子更强调春风的轻柔舒适,整体表现的是春日生机的灵动俏皮,
而非喧嚣”。此外,该句与后文无人机引发冲突无直接因果关联,“埋下伏笔的分析缺乏文本依据
8.【参考答案】
①增强真实感与代入感: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让读者仿佛亲历场景,拉近与文本的心理距离
②便于抒情与哲思渗透(或议论):“我在观察自然(如牛背倒影、野花湖滩)时的诗意感慨,以及被误
解后的反思(“人与人隔阂比人与牛更大”),表达作者思考,使叙事与抒情、哲思自然融合。
③聚焦个体体验,凸显主题:以我”这一都市人的视角切入乡村场景,通过个体遭遇折射城乡文化认知
的隔阂,使主题更具共鸣性。(每点2分,任意答到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不同意。
(1)冲突中隐含微妙善意。老婆婆和“我的冲突是因为生活方式和观念不同而产生误会,并非故意冷
漠,也不是完全不可调和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